19.动态路由协议基础
动态路由协议
课程目标
了解动态路由与静态路由的区别
掌握各种动态路由协议的应用场景
理解动态路由协议的基本思想
一 动态路由协议简介
1 动态路由
动态路由协议
路由器用来计算和维护路由信息的协议
通俗的说,就是路由器用来学习路由的协议
2 动态路由协议基本思想
动态路由协议的基本功能
发现路由:发现自己的路由信息(收集直连网段信息)
通告路由:将自己知道的路由信息通告给其他路由器
计算路由:基于所掌握的路由信息进行路由计算,算出最优路由加入路由表
- 路由收敛:当网络拓扑发生变化后,能重新计算出最优路由
二 动态路由协议分类
动态路由协议分类
按管理网络的能力范围分类
IGP(内部网关协议):RIP、EIGRP、OSPF、ISIS
EGP(外部网关协议):EGP、BGP
按计算路由的算法分类
距离矢量路由协议:RIP、EIGRP、BGP
链路状态路由协议:OSPF、ISIS
IS-IS: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EGP不生产路由,只搬运IGP生成的路由
链路状态:带宽、延迟、开销、链路类型参数
三 控制平面与转发平面
1 动态路由协议进程
- 位于控制层面,运行路由协议学习路由的进程,又称路由进程
交换机也有控制层面和转发层面
telnet实现在控制层面
2 常见路由协议的工作协议栈
3 动态路由协议数据包
- 路由协议数据包的处理
流程
路由协议数据包
- 由控制层面的路由协议进程处理,用于在网络设备之间交换路由信息,更新路由表
目标 IP 为自己的数据包(路由协议数据包除外)
- 这些数据包会被送入控制层面,由相应的上层协议进程处理,例如可能是一些网络管理协议(如 SNMP)的数据包
其他数据包
接收二层地址是自己需要处理的包
- 首先进行拆二层封装操作,去除数据链路层的头部信息
入处理
- 检查目标 IP 是否是需要接收的包,确定数据包的处理方式
IP 转发
- 在转发层面,根据路由表进行查表操作,确定数据包的下一跳地址
出处理
- 对数据包进行相应的处理,如修改 TTL(生存时间)等
重新二层封装
- 为数据包添加新的数据链路层头部信息,以便在输出链路上传输
发送
- 将处理后的数据包通过接口发送出去
四 管理距离与度量值
1 管理距离
管理距离
表示路由协议的优先级,即路由协议的优劣,越小越优先。
在不同路由进程学习到相同路由的时候,比较管理距离。
Cisco管理距离:OSPF(110)、RIP(120)
- 不同厂商的设备管理距离不同
2 度量值
度量值Metric(又称为开销Cost)
动态路由协议表示当前路由器到达目标网络的路径开销,越小越优先,主要参考因素有跳数、带宽、时延、负载、MTU等
不同路由协议的度量值参考因素不同
**度量值只在同一路由进程内部比较,不同路由进程之间没有意义**
- 基于跳数的度量值
- RIP采用基于跳数的度量值
- 基于带宽的度量值
- OSPF采用基于带宽的度量值
3 分布式路由管理
分布式路由管理
- 每个路由进程都单独维护自己的路由表,并把优选的路由安装到全局路由表用于数据包转发,全局路由表中只存储最优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