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大模型原理之Transformer进化历程与变种

引言

为什么需要理解 Transformer 的进化?

Transformer 并非一夜之间诞生的,它是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演进才形成的。理解它的进化历程,可以帮助我们:

  • 理解设计动机:明白每个创新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 掌握核心思想:深入理解注意力机制的重要性
  • 选择合适模型:根据任务选择合适的 Transformer 变种
  • 预测未来方向:了解技术的发展趋势

技术演进时间线

timelinetitle NLP 模型演进时间线1980s : 统计语言模型N-gram 模型1990s : 神经网络语言模型Word2Vec2014   : Seq2Seq 架构注意力机制萌芽2015   : LSTM 广泛应用GRU 提出2017   : Transformer 诞生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2018   : BERT 发布GPT-1 发布2019   : GPT-2 发布T5 发布2020   : GPT-3 发布Vision Transformer2021   : GPT-3.5Codex2022   : ChatGPTGPT-42023   : GPT-4 TurboClaude 3多模态大模型爆发

第一代:循环神经网络(RNN)

背景

在深度神经网络出现之前,语言模型主要使用统计方法(如 N-gram),但这些方法无法很好地捕捉语言的复杂规律。

RNN 的核心思想

RNN 引入了"记忆"的概念,通过隐藏状态(hidden state)来传递信息。

X_t
RNN Cell
h_t
Y_t
延迟
X_t+1

RNN 的工作原理

# RNN 的数学表达
h_t = tanh(W_hh * h_{t-1} + W_xh * x_t + b)
y_t = W_hy * h_t + b_y# 其中:
# h_t: 当前时刻的隐藏状态
# h_{t-1}: 上一时刻的隐藏状态
# x_t: 当前时刻的输入
# y_t: 当前时刻的输出

RNN 的执行过程

输入序列RNN 单元输出"我 爱 学习 AI""我" (t=0)h_0 = f(x_0, h_init)y_0"爱" (t=1)h_1 = f(x_1, h_0)y_1"学习" (t=2)h_2 = f(x_2, h_1)y_2"AI" (t=3)h_3 = f(x_3, h_2)y_3输入序列RNN 单元输出

RNN 解决的问题

序列建模能力:能够处理变长序列
上下文理解:通过隐藏状态传递历史信息
端到端训练:可以端到端地训练整个模型

RNN 的严重问题

问题 1:梯度消失(Vanishing Gradient)

现象:在反向传播时,梯度会随着时间步数指数级衰减。

梯度消失
梯度消失
梯度消失
梯度消失
梯度消失
输入层
隐藏层1
隐藏层2
...
隐藏层t
输出层

影响

  • ❌ 无法学习长距离依赖关系
  • ❌ 梯度太小,参数几乎不更新
  • ❌ 训练效果差

示例

句子:"我昨天在学校图书馆看了一本关于人工智能的书"↑                        ↑问题:RNN 很难让"书"这个词的梯度传递到"我"这个位置
问题 2:梯度爆炸(Exploding Gradient)

现象:梯度会指数级增长,导致参数更新过大。

影响

  • ❌ 训练不稳定
  • ❌ 参数值溢出
  • ❌ 模型崩溃
问题 3:串行计算,无法并行化

现象:必须按顺序处理每个时间步,无法并行计算。

时间步1
时间步2
时间步3
时间步4
无法并行处理

影响

  • ❌ 训练速度慢
  • ❌ 无法充分利用 GPU 并行计算能力
  • ❌ 扩展性差

第二代: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

诞生的动机

为了解决 RNN 的梯度消失问题,Hochreiter 和 Schmidhuber 在 1997 年提出了 LSTM。

LSTM 的核心创新

LSTM 引入了门控机制(Gating Mechanism)来控制信息的流动。

LSTM 的结构

LSTM 单元
遗忘门
决定丢弃什么信息
输入 X_t
上一时刻隐藏状态 h_t-1
输入门
决定存储什么新信息
候选值
新的候选信息
细胞状态 C_t-1
更新细胞状态
新的细胞状态 C_t
输出门
决定输出什么
输出 h_t

LSTM 的三个门

1. 遗忘门(Forget Gate)

决定从细胞状态中丢弃什么信息。

f_t = σ(W_f · [h_{t-1}, x_t] + b_f)
2. 输入门(Input Gate)

决定将哪些新信息存储到细胞状态中。

i_t = σ(W_i · [h_{t-1}, x_t] + b_i)
C̃_t = tanh(W_C · [h_{t-1}, x_t] + b_C)
3. 输出门(Output Gate)

决定输出什么信息。

o_t = σ(W_o · [h_{t-1}, x_t] + b_o)
h_t = o_t * tanh(C_t)

LSTM 的完整计算流程

输入 X_t遗忘门输入门细胞状态输出门输出 h_t计算遗忘门f_t * C_{t-1}决定保留多少旧信息计算输入门和候选值i_t * C̃_t决定添加多少新信息C_t = f_t * C_{t-1} + i_t * C̃_t更新细胞状态计算输出门决定输出什么h_t = o_t * tanh(C_t)输入 X_t遗忘门输入门细胞状态输出门输出 h_t

LSTM 解决的问题

梯度消失问题:通过细胞状态(Cell State)保持长期记忆
长距离依赖:能够学习更长的依赖关系
选择性记忆:通过门控机制选择性地记住和遗忘信息

LSTM 的新问题

问题 1:仍然无法并行化

现象:LSTM 仍然是串行处理,必须按顺序计算。

t=0
t=1
t=2
t=3
t=4
仍然无法并行

影响

  • ❌ 训练速度仍然较慢
  • ❌ 无法充分利用现代 GPU 的并行能力
  • ❌ 大规模训练困难
问题 2:计算复杂度高

现象:LSTM 有三个门,计算量大。

影响

  • ❌ 参数数量多
  • ❌ 计算时间长
  • ❌ 内存占用大
问题 3:长距离依赖仍有限制

现象:虽然解决了梯度消失,但长距离依赖的学习仍然不够高效。

影响

  • ❌ 对于非常长的序列(如 1000+ 词),效果仍然不理想
  • ❌ 信息传递路径长,容易丢失细节

第三代:注意力机制的出现

背景

2014 年,Bahdanau 等人提出了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Mechanism),用于改进 Seq2Seq 模型。

Seq2Seq 架构的问题

传统的 Seq2Seq 模型将所有信息压缩到一个固定大小的向量中,导致信息丢失。

graph LRA[输入序列<br/>我 爱 学习 AI] --> B[编码器<br/>LSTM]B --> C[固定大小的<br/>上下文向量]C --> D[解码器<br/>LSTM]D --> E[输出序列<br/>I love learning AI]style C fill:#ffebeeNote1[信息瓶颈:所有信息<br/>压缩到一个向量]

注意力机制的创新

注意力机制允许解码器在生成每个词时,动态地"关注"编码器中的不同位置。

注意力机制的工作原理

graph TBsubgraph Encoder["编码器输出"]A1[h1: 我]A2[h2: 爱]A3[h3: 学习]A4[h4: AI]endsubgraph Decoder["解码器"]B1[生成 "I"]B2[生成 "love"]endsubgraph Attention["注意力计算"]C1[注意力权重<br/>α1=0.7, α2=0.2, α3=0.08, α4=0.02]C2[注意力权重<br/>α1=0.1, α2=0.65, α3=0.2, α4=0.05]endA1 --> C1A2 --> C1A3 --> C1A4 --> C1A1 --> C2A2 --> C2A3 --> C2A4 --> C2C1 --> B1C2 --> B2style C1 fill:#fff3e0style C2 fill:#fff3e0

注意力机制的计算

# 注意力机制的核心计算
# 1. 计算注意力分数
scores = encoder_output @ decoder_hidden.T# 2. 应用 Softmax 得到注意力权重
attention_weights = softmax(scores)# 3. 加权求和得到上下文向量
context_vector = attention_weights @ encoder_output# 4. 将上下文向量与解码器状态结合
decoder_input = concat([decoder_hidden, context_vector])

注意力机制解决的问题

信息瓶颈:不再需要将所有信息压缩到一个固定向量
长距离依赖:可以直接访问编码器的任何位置
对齐关系:可以学习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对齐关系

注意力机制的新问题

问题 1:计算复杂度高

现象:需要计算所有位置之间的注意力分数。

复杂度:O(n²),其中 n 是序列长度

影响

  • ❌ 对于长序列,计算量非常大
  • ❌ 内存占用高
  • ❌ 训练时间长
问题 2:仍然基于 RNN/LSTM

现象:注意力机制只是在 Seq2Seq 架构上的改进,底层仍然是 RNN/LSTM。

影响

  • ❌ 仍然无法并行化
  • ❌ 继承了 RNN/LSTM 的一些问题
  • ❌ 训练效率有限

第四代:Transformer 的诞生

革命性的突破

2017 年,Google 发表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提出了 Transformer 架构。

核心创新:完全基于注意力

Transformer 完全抛弃了 RNN/LSTM,只使用注意力机制

传统方法
RNN/LSTM + 注意力
Transformer
纯注意力机制
串行处理
并行处理

Transformer 的架构优势

输入序列
并行处理
所有位置同时计算
自注意力机制
直接建模任意位置关系
输出序列

Transformer 解决的问题

并行化:所有位置可以同时计算
长距离依赖:直接计算任意两个位置的关系
训练效率:训练速度大幅提升
可扩展性:可以轻松扩展到更大规模

Transformer 的新问题

问题 1:计算复杂度仍然很高

现象:自注意力机制的计算复杂度是 O(n²)。

影响

  • ❌ 对于超长序列(如 10000+ tokens),计算量巨大
  • ❌ 内存占用高
  • ❌ 限制了处理长文本的能力
问题 2:位置编码的局限性

现象:位置编码是固定的,可能无法很好地适应某些任务。

影响

  • ❌ 相对位置关系的建模可能不够灵活
  • ❌ 对于不同长度的序列,位置编码的效果可能不同
问题 3:需要大量数据

现象:Transformer 需要大量数据才能训练好。

影响

  • ❌ 小数据集上的效果可能不如传统方法
  • ❌ 训练成本高

第五代:Transformer 的变种与进化

Transformer 诞生后,出现了大量的变种和改进,针对不同的问题和场景进行优化。

进化路线图

Transformer 2017
BERT 2018
双向编码器
GPT-1 2018
单向解码器
RoBERTa 2019
优化训练
ALBERT 2019
参数共享
DistilBERT 2019
模型压缩
GPT-2 2019
更大规模
T5 2019
统一框架
GPT-3 2020
超大规模
GPT-3.5 2021
指令微调
GPT-4 2022
多模态
Vision Transformer 2020
图像处理

Transformer 变种模型详解

1. BERT(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

发布时间

2018 年,Google

核心特点

仅使用编码器:BERT 只使用 Transformer 的编码器部分。

graph TBA[输入文本] --> B[Tokenization]B --> C[嵌入层]C --> D[Transformer 编码器 × 12层]D --> E[输出表示]style D fill:#e3f2fd
关键创新

1. 双向编码

  • 同时从左右两个方向理解文本
  • 解决了 GPT 只能单向理解的问题

2. 预训练任务

任务 1:掩码语言模型(MLM)

输入: "我 [MASK] 学习 AI"
目标: 预测被掩码的词是 "爱"

任务 2:下一句预测(NSP)

句子A: "我昨天去了图书馆"
句子B: "我在那里看了一本书"
目标: 判断 B 是否是 A 的下一句(是/否)
解决的问题

双向理解:能够同时理解上下文
预训练 + 微调:在大量数据上预训练,然后在特定任务上微调
通用性强:适用于多种 NLP 任务

应用场景
  • 文本分类
  • 命名实体识别(NER)
  • 问答系统
  • 情感分析
  • 文本相似度计算
局限性

无法生成文本:只能理解,不能生成
计算量大:双向注意力计算复杂度高
掩码处理:预训练时的 [MASK] 在推理时不存在,存在不一致


2. 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

发布时间
  • GPT-1: 2018 年,OpenAI
  • GPT-2: 2019 年
  • GPT-3: 2020 年
  • GPT-4: 2023 年
核心特点

仅使用解码器:GPT 只使用 Transformer 的解码器部分。

graph TBA[输入文本] --> B[Tokenization]B --> C[嵌入层]C --> D[Transformer 解码器 × N层]D --> E[输出下一个词]E --> F[自回归生成]F --> Dstyle D fill:#fff3e0style F fill:#e8f5e9
GPT-1 的特点
  • 12 层解码器
  • 1.17 亿参数
  • 预训练任务:语言模型(预测下一个词)
GPT-2 的特点
  • 更大规模:1.5B 参数
  • 零样本学习:无需微调即可完成任务
  • 多任务能力:一个模型完成多种任务
GPT-3 的革命性突破
  • 1750 亿参数:超大规模
  • 少样本学习:只需几个示例就能学会新任务
  • 上下文学习:通过提示词(Prompt)指导模型行为
提示词
Few-shot Example
GPT-3
完成任务

示例

提示词:
"翻译成中文:
English: hello
Chinese: 你好
English: transformer
Chinese:"输出:
"变换器"
GPT-4 的特点
  • 多模态能力:可以处理文本和图像
  • 更强的推理能力:在复杂任务上表现更好
  • 更安全:减少了有害输出
GPT 解决的问题

文本生成:能够生成连贯的文本
通用性:一个模型适用于多种任务
上下文理解:通过提示词灵活控制行为

应用场景
  • 文本生成
  • 代码生成
  • 对话系统
  • 翻译
  • 摘要
  • 问答
局限性

只能单向理解:只能从左到右处理
计算成本高:推理时需要逐个生成
可能产生幻觉:生成的内容可能不准确


3. T5(Text-to-Text Transfer Transformer)

发布时间

2019 年,Google

核心特点

统一框架:将所有 NLP 任务转换为"文本到文本"的任务。

输入文本
任务前缀
Transformer 编码器-解码器
输出文本
统一的任务格式

所有任务都使用相同的格式:

输入: "translate English to German: The house is wonderful."
输出: "Das Haus ist wunderbar."输入: "cola sentence: The course is jumping well."
输出: "not acceptable"输入: "stsb sentence1: The cat sat on the mat. sentence2: The cat is on the mat."
输出: "5.0"
T5 的架构
  • 编码器-解码器架构(完整的 Transformer)
  • 预训练任务:Span Corruption(随机掩码连续片段)
解决的问题

任务统一:所有任务使用相同的框架
迁移学习:预训练模型可以轻松迁移到新任务
灵活性:通过前缀控制任务类型

应用场景
  • 翻译
  • 摘要
  • 问答
  • 文本分类
  • 文本相似度

4. RoBERTa(Robustly Optimized BERT)

发布时间

2019 年,Facebook AI

核心改进

优化训练策略:重新设计 BERT 的训练方法。

主要改进

  1. 移除 NSP 任务:发现 NSP 任务帮助不大
  2. 动态掩码:每次训练时随机掩码,而不是固定掩码
  3. 更大批次:使用更大的批次大小
  4. 更长训练:训练更长时间
性能提升

在相同参数量下,RoBERTa 的性能明显优于 BERT。

解决的问题

训练效率:更好地利用训练数据
性能提升:在多个任务上表现更好


5. ALBERT(A Lite BERT)

发布时间

2019 年,Google

核心特点

参数共享:通过参数共享减少模型大小。

主要技术

  1. 因子分解嵌入参数化:将嵌入矩阵分解
  2. 跨层参数共享:所有编码器层共享参数
  3. 句子顺序预测(SOP):替换 NSP 任务
解决的问题

模型压缩:大幅减少参数数量
训练速度:更快的训练速度
内存占用:更低的内存占用

性能
  • 参数量减少 90%
  • 性能略有下降,但仍在可接受范围

6. DistilBERT

发布时间

2019 年,Hugging Face

核心特点

知识蒸馏:用大模型(教师)训练小模型(学生)。

BERT 大模型
教师
知识蒸馏
DistilBERT
学生模型
性能
  • 参数量减少 40%
  • 速度提升 60%
  • 性能保留 97%
解决的问题

模型压缩:更小的模型
推理速度:更快的推理速度
部署友好:更容易部署到边缘设备


7. Vision Transformer (ViT)

发布时间

2020 年,Google

核心创新

将 Transformer 应用到图像领域

工作原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关键步骤
  1. 图像分块:将图像分割成固定大小的 patches
  2. 线性嵌入:将每个 patch 映射为向量
  3. 位置编码:添加位置信息(因为 Transformer 需要位置信息)
  4. Transformer 编码:使用标准 Transformer 编码器
  5. 分类:使用 [CLS] token 进行分类
解决的问题

图像理解:将 Transformer 成功应用到图像领域
长距离依赖:能够捕捉图像中远距离像素的关系
统一架构:图像和文本使用相同的架构

应用场景
  • 图像分类
  • 目标检测
  • 图像分割
  • 视频理解
局限性

需要大量数据:在小数据集上表现不如 CNN
计算复杂度高:对于高分辨率图像,计算量大


8. 其他重要变种

8.1 Longformer(2020)

特点:处理长文本

  • 局部注意力 + 全局注意力
  • 可以处理 4096+ tokens 的文本
8.2 Reformer(2020)

特点:高效的注意力机制

  • 使用局部敏感哈希(LSH)减少计算复杂度
  • 从 O(n²) 降低到 O(n log n)
8.3 Performer(2020)

特点:线性注意力

  • 使用随机特征近似注意力
  • 计算复杂度从 O(n²) 降低到 O(n)
8.4 Switch Transformer(2021)

特点:专家混合(MoE)

  • 使用稀疏激活的专家模型
  • 可以扩展到万亿参数
8.5 Chinchilla(2022)

特点:模型缩放定律

  • 发现模型大小和数据量的最优比例
  • 在相同计算预算下,更大的模型 + 更多数据效果更好

模型对比与应用场景

架构对比表

模型架构特点适用场景
BERT编码器双向理解分类、NER、问答
GPT解码器文本生成生成、对话、代码
T5编码器-解码器统一框架翻译、摘要、多任务
RoBERTa编码器优化训练分类、理解任务
ALBERT编码器参数共享资源受限场景
DistilBERT编码器模型压缩快速推理、边缘部署
ViT编码器图像处理图像分类、视觉任务

应用领域分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模型共同点

虽然 Transformer 有很多变种,但它们都共享以下核心特征:

1. 注意力机制

所有模型都基于注意力机制,这是 Transformer 的核心。

Transformer 核心
注意力机制
自注意力
交叉注意力
多头注意力
2. 位置编码

所有模型都需要位置编码来理解序列的顺序。

3. 残差连接和层归一化

所有模型都使用残差连接和层归一化来稳定训练。

输入
子层
输出
残差连接
层归一化
最终输出
4. 前馈神经网络

所有模型都使用前馈神经网络进行特征变换。

5. 预训练 + 微调范式

大多数模型都遵循预训练 + 微调的训练范式。

大规模无标签数据
预训练
预训练模型
特定任务数据
微调
任务特定模型

关键技术趋势

趋势 1:模型规模越来越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趋势 2:多模态融合

从单一模态(文本)向多模态(文本+图像+音频)发展。

趋势 3:效率优化

通过各种技术减少计算复杂度和内存占用。

趋势 4:指令微调

通过指令微调(Instruction Tuning)提高模型的通用性和可控性。


未来发展趋势

1. 更长上下文窗口

当前问题:大多数模型只能处理有限长度的上下文(如 4K tokens)

发展方向

  • GPT-4 Turbo: 128K tokens
  • Claude 3: 200K tokens
  • 未来可能支持数百万 tokens

2. 更高效的架构

研究方向

  • 线性注意力(Linear Attention)
  • 状态空间模型(State Space Models)
  • 混合专家模型(MoE)

3. 多模态深度融合

发展方向

  • 统一的视觉-语言模型
  • 多模态理解和生成
  • 跨模态检索

4. 更强的推理能力

发展方向

  • 链式思维(Chain-of-Thought)
  • 工具使用(Tool Use)
  • 多步骤推理

5. 更小的模型,更好的性能

发展方向

  • 模型压缩技术
  • 知识蒸馏
  • 量化技术

总结与思考

技术演进的核心规律

  1. 问题驱动:每个新技术的出现都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痛点
  2. 渐进式改进:技术发展是渐进式的,很少有完全颠覆性的创新
  3. 实用性优先:最终能够在实际应用中落地的技术才是最有价值的

关键里程碑总结

timelinetitle Transformer 演进关键里程碑1980s : 统计方法N-gram 模型1990s : 神经网络方法Word2Vec2014   : Seq2Seq + 注意力引入注意力机制2015   : LSTM 广泛应用解决梯度消失2017   : Transformer 诞生完全基于注意力2018   : BERT & GPT-1预训练范式确立2019   : GPT-2, T5大规模预训练2020   : GPT-3, ViT超大规模 + 多模态2022   : ChatGPT对话式 AI 爆发2023   : GPT-4, Claude多模态大模型
http://www.dtcms.com/a/592538.html

相关文章:

  • 2025-简单点-ultralytics之LetterBox
  • 网站开发经济可行性分析石龙做网站
  • wordpress中国优化网络优化的目的
  • 【Linux网络】Socket编程TCP-实现Echo Server(下)
  • 路由协议的基础
  • ios 26的tabbar 背景透明
  • Hadoop大数据平台在中国AI时代的后续发展趋势研究CMP(类Cloudera CDP 7.3 404版华为鲲鹏Kunpeng)
  • Apache Jena:利用 SPARQL 查询与推理机深度挖掘知识图谱
  • Regression vs. Classification|回归vs分类
  • Nine.fun × AIOT重磅联手,打造健康娱乐新经济
  • The Life of a Read/Write Query for Apache Iceberg Tables
  • 网站显示图片标记html5做网站的代码
  • 做网站需要买多大空间哪里有好的免费的网站建设
  • gpt‑image‑1 —— OpenAI 全新图像生成模型全面解析
  • 基于scala使用flink将读取到的数据写入到kafka
  • 跨平台OPC UA开发:.NET、Java与C++ SDK的深度对比
  • 硬盘第一关:MBR VS GPT
  • 从原理到演进:vLLM PD分离KV cache传递机制全解析
  • 如何在浏览器侧边栏中使用GPT/Gemini/Claude进行网页对话?
  • 【gpt-oss-20b】一次 20B 大模型的私有化部署评测
  • zynq的PS端ENET网口引出到EMIO的PL引脚
  • 商城网站设计策划wordpress 去除归档链接
  • 李宏毅机器学习笔记44
  • 小杰-大模型(three)——RAG与Agent设计——Langchain-OutputParser输出解析器
  • LSTM核心参数与输入输出解读
  • 【机器学习算法】面试中的ROC和AUC
  • OSPF中的cost值
  • 《场景化落地:用 Linux 共享内存解决进程间高效数据传输问题(终篇)》
  • 襄阳建设网站首页向网站服务器上传网页文件下载
  • 视频去动态水印软件HitPaw安装和使用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