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能体如何开发工作流及注意事项
开发AI智能体的工作流需要围绕“目标导向的自主行为”核心,从需求定义到持续迭代形成闭环。以下是标准化的开发流程及关键注意事项:
一、AI智能体开发工作流(6阶段闭环)
1. 需求与场景定义:明确“智能体要做什么”
核心目标:锁定智能体的核心任务、应用场景和能力边界,避免功能泛化。
- 任务拆解:将目标转化为可量化的任务(如“电商客服智能体”需完成“咨询回复→订单查询→售后处理”全流程),明确输入(用户提问、订单数据)和输出(回复内容、操作指令)。
- 场景约束:定义环境特性(静态/动态?虚拟/物理?)、交互对象(人类/其他智能体/系统?)、资源限制(算力、API调用次数)。例如:
- 虚拟场景(如办公智能体):环境是软件系统(邮件、日历),交互以API调用为主;
- 物理场景(如家庭机器人):环境是动态空间,需处理传感器噪声、物体移动等不确定性。
- 成功指标:设定评估标准(如任务完成率、用户满意度、决策耗时)。
2. 架构设计:确定“智能体如何组织能力”
根据场景复杂度选择架构,核心是协调“感知-决策-执行”模块的协作方式:
- 轻量场景(如简单问答智能体):采用“反应式架构”,直接用规则或单一模型连接输入输出(如“用户问A→回复B”)。
- 中等复杂度(如办公助手):采用“LLM驱动的工具链架构”,以大语言模型(LLM)为核心,串联“目标拆解→工具调用→结果整合”流程(参考ReAct框架):
graph LR A[用户指令] --> B[LLM解析目标]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