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类分级:数据安全与治理的核心框架
数据分类分级是数据安全管理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对数据进行科学、系统的分类和级别划分,实现 “按级保护、按需共享”,是企业合规(如《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风险管控、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手段。
一、核心概念:什么是数据分类分级?
数据分类分级是两个关联但独立的过程,需先 “分类” 再 “分级”:
- 数据分类:根据数据的业务属性、来源、用途等维度,将数据划分为不同 “类别”(如用户数据、业务数据、财务数据),解决 “数据是什么” 的问题。
- 数据分级:在分类基础上,根据数据的敏感程度、泄露 / 篡改 / 破坏后的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划分不同 “级别”(如公开级、内部级、敏感级、机密级),解决 “数据有多重要” 的问题。
二、为什么必须做数据分类分级?
数据分类分级是数据安全的 “地基”,没有清晰的分类分级,所有安全措施(如加密、访问控制、审计)都会 “无的放矢”。其核心价值包括:
-
合规要求我国《数据安全法》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根据数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程度,以及一旦遭到篡改、破坏、泄露或者非法获取、非法利用,对国家安全、公共利益或者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的危害程度,对数据实行分类分级保护。”企业不做分类分级,将直接违反法律法规,面临罚款(最高 5000 万元)、停业整顿等处罚。
-
风险精准管控不同级别数据的安全需求差异极大:
- 公开级数据(如企业官网新闻)无需严格保护;
- 机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