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 知识点梳理及讲解(二)物理层:编码调制、传输媒体、信道复用、宽带接入等
一、基本概念
(1)物理层
物理层是计算机网络协议体系的最底层,它负责在物理介质上传输 比特流(0 和 1),考虑的是怎样在传输媒体上传输数据比特流,即:它的主要任务,不关心数据的内容,只关心怎么传和传成啥样。
(2)四大特性
根据它的主要任务,关心的方面不同划分成四类:
机械特性:规定接口在形状、尺寸、引脚数量与排列、固定方式等方面的物理连接特征。比如:接头长啥样、网口是 RJ-45 还是光纤接口、几根针脚等。
电气特性:规定信号的电压范围、信号波形、光波波长等。比如:逻辑 1 用高电压表示,逻辑 0 用低电压表示,或者用某种光信号波长表达。
功能特性:规定每一条线上每一个信号的意义。比如:哪一根线传送数据,哪一根线负责定时信号,哪一根线是控制信号等。
过程特性:规定各条线上不同时序信号的工作过程,即事件的先后顺序。比如:先发起启动信号,再发送数据;发送过程的时钟同步规则。
二、数据通信
(1)系统模型
一个数据通信系统划分为三大部分:源系统、 传输系统、目的系统。
源系统(发送端):发送数据的一方
组成:
源点设备:产生原始数据的设备(例如电脑里的键盘敲出来的文字等)
发送设备:把数据转换为适合在传输系统中传送的信号,比如 调制器、网卡
传输系统(传输网络):负责承载数据的中间路径,也叫“信道”
目的系统(接收端):接收数据的一方
组成:
接收设备: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成原始数据
终点设备:真正使用数据的终端(如电脑显示屏等)
模型中的信号分为:
模拟信号(连续信号):代表消息的参数取值是连续的,模样如:
数字信号(离散信号):代表消息的参数取值是离散的,模样如:
而在数字通信系统中,用一个固定时长的信号波形所表示的基本信息单位是码元
在数字传输中,信号以好几个好几个状态块发出去,每个状态块就叫 码元。
这些状态块可以表示 1 bit、2 bit、3 bit……也可以是 0 和 1。
扩展:码元与比特的区别
🌟 比特(bit):信息量的最小单位,只能是 0 或 1。
🌟 码元(symbol):传输信号的基本单元,一个码元可以携带 1 bit 或多 bit 的信息。
关系公式:
一个码元能表示的信息量=log2(状态数) bits
状态数:就是“一个码元可能拥有的不同外观/形态的数量”。
这些“不同的形态”可能是用:
不同的电压电平
不同的相位角度
不同的频率
或者这几种方法的组合(相位等解释见后文)
而状态数越多,每个码元能代表的信息就越多。
举个例子:
想象你寄快递:
状态数=2:快递员制服只有红色和蓝色两种
→ 你看到衣服颜色,就知道他是“普通快递员”还是“加急快递员”
→ 两种情况,传达了1 bit 信息状态数=4:制服多了绿、黄
→ 你看到颜色,就能直接知道是“普通 / 加急 / 保鲜 / 海外”哪一种
→ 四种情况,传达了2 bit 信息
虽然你看到的只是“一种颜色”,但在状态数=4中,这个颜色携带的意义比状态数=2中的那个颜色区分度大得多。
例题:
如果一个码元只有两种状态(电压高/低) → 每个码元携带 1 bit
如果一个码元有 4 种不同的状态(四进制信号) → 每个码元携带 log2的4=2 bits
如果是 8 种状态 (八进制信号)→ 每个码元携带 log2的8=3 bits
(2)信道相关概念
信道:用于传输信号的物理介质或逻辑通路,负责将发送端的信号传递到接收端
信道有三种基本方式:单向通信、双向交替通信、双向同时通信
如果将信道比作道路,那么道路上行走的东西,就可以被称作基带信号
但是基带信号中还有低频成分、直流分量等,有些信道不能传输这些东西
就好比,你想给远方朋友寄一本书(基带信号),但书太大无法直接塞进邮箱(信道)
所以,此时就需要对基带信号进行调制
而调制又分为两大类:基带调制和带通调制。
基带调制:仅对基带信号的波形进行调制(即把一种数字信号转换为另一种数字信号,也叫编码)
带通调制:使用载波调制,把基带信号频率范围转移到较高频段,并转化为模拟信号(类似让车从普通公路,走上了高速公路),这种也叫带通信号。
下面来分别看看他们的具体调制方法:
基带调制中,提到把一种数字信号转换为另一种数字信号
这些数字信号常用编码方式有如下几种:
- 不归零制:正电代表1,负电代表0
- 归零制:正脉冲代表1,负脉冲代表0
- 曼彻斯特编码:周期中心向上跳代表0,周期中心向下跳代表1,但也可以反过来定义。
- 差分曼彻斯特编码:每一位中心处始终有跳变,位开始边界有跳,则代表0,否则为1
附图解释:
但如比特流为 1 0 0 0 1 0 0 1 1 1
不归零制,高电平代表1,低电平代表0
归零制,高脉冲代表1,反之为0
曼彻斯特编码,向下跳为1,向上跳为0;如第一个区域,出现 则是1,出现
则是0
差分曼彻斯特编码,每个中心跳变一次,然后是0要跳变一次,是1不跳变
差分曼彻斯特编码详细解释:
第一个区域是1,此时开头为
,我们先把它称作A,A是左高右低,然后第二个区域是0 ,所以要跳变,所以A的右边要跳变,就从低变成高,然后由于每个中心处都要跳变一次,所以成了:
,记作B,发现B是左高右低,第三个区域也是0,所以图形跟B一样,然后第四个也是一样的,所以第二个区域一直到第四个区域是:
,但是第五个区域是1,所以不跳变,就平着过去就行,然后由于每个中心处跳变一次,所以第五个区域是:
,后面的依次类推。
基本带通调制方法有三个:
调幅(AM):载波的振幅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调频(FM):载波的频率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调相(PM):载波的初始相位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而为了达到更高的信息传输速率,还有更复杂的方法:正交振幅调制QAM
正交振幅调制QAM
理解这个前先看一下:
对于图中存在对应关系:
如果左边图中角度a和长度l变化,那么右图中的波形就会变化
所以,所谓正交振幅调制QAM为4相位(辅助理解:一个象限对应一种相位状态),每相位有4振幅(四条彩线)时,如下所示:
则此时图中一个象限内对应4种波形图,则4个象限加起来对应了16个波形图
即,现在这个QAM包含16种符号,即16个状态数,那么依据上文学的公式,能传达多少信息呢?
即log2的16=4bit信息,从而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效率。
例题:
波特率1200baud,4相位,每相位4振幅的QAM,问信息传递率?
首先,波特率:1200 baud,即每秒传输1200个符号。
然后,考虑每个符号的比特数:4相位 × 4振幅 = 16种组合。
然后,log2的16为4比特
因此,信息传递速率= 波特率 × 每个符号的比特数 = 1200 × 4 = 4800位/秒。
(3)信道极限容量
1924 年,美国工程师奈奎斯特(Harry Nyquist)研究发现:即使信道完全没有噪声(理想信道),信号传输也不是 “越快越好”—— 因为信道的带宽是有限的,当码元速率超过某个阈值时,前后码元的波形会相互叠加(这种现象叫 “码间串扰”),接收端就无法分辨码元是 “0” 还是 “1” 了。
所以,有个重要的奈氏准则就是:在无噪声的理想信道中,码元速率存在一个 “天花板”,超过这个天花板,通信就会出错。
这里要特别注意:奈氏准则限制的是 “码元速率”,不是 “信息速率”(单位:比特 / 秒,bps)。
扩展:信噪比
信噪比描述的是信号强度与噪声强度的比值,核心作用是衡量 “有用信号” 被 “无用噪声” 干扰的程度。即,信号的平均功率和噪声的平均功率之比,记作:S/N
奈氏准则说的是无噪声信道的 “速度上限”,那么对于有噪声信道的 “容量上限”呢?
于是1948 年,香农提出了香农公式 : “在有噪声的实际信道中,信息传输的最大容量是多少”。
它指出,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C是:
物理意义:
B越大,C越大 —— 这解释了为什么 5G 要用到 “毫米波” 等大带宽频段,为什么光纤的带宽比网线大得多(光纤可传输的频率范围极广),因为更大的带宽能直接提升信道容量。
S/N越大,C越大 —— 这解释了为什么通信系统要 “放大信号”(提升 S)、“抑制噪声”(降低 N):比如手机信号弱时(S 小),网速会变慢(C 下降);光纤通信的信噪比远高于无线电通信,所以容量也远大于后者。
简单总结:奈氏准则告诉我们 “信道能传多快的码元”,香农公式告诉我们 “这些码元最多能装多少信息”
三、传输媒体
传输媒体,即发送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物理通路。
它分为两类:导引型传输媒体和非导引型传输媒体。
(1)导引型传输媒体
导引型传输媒体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架空明线
双绞线
无屏蔽双绞线:把两跟互相绝缘的铜导线并排放在一起,然后用规则的方法绞合起来。这样可减少相邻导线的电磁干扰。如下图。
屏蔽双绞线:在无屏蔽双绞线外面再加一层金属丝做的屏蔽网。
同轴电缆
由内导体铜质芯线、绝缘层、网状编织的外导体屏蔽层及保护塑料外层组成
光缆
即光纤。光纤通常由石英玻璃拉成丝。依靠全反射原理保证传输。
上图虽然只画了一束光线,但有时是多束光线。
如果存在多条不同入射角度,使得都可以全反射,从而传递的,叫多模光纤
但如果光纤直径很小,只有一个光的波长大,这会使得光一直向前传播,不会多次反射,这种叫单模光纤
另外需要注意:
多模光纤只适合近距离传输
单模光纤在使用时,不能用便宜的的发光二极管,需要用昂贵的半导体激光器。
光纤具有 “低衰减、高带宽、抗干扰” 的特性
架空明线
电线杆上相互绝缘的明线
(2)非导引型传输媒体
导引型媒体都需要一个电线之类的东西,而非导引型传输媒体则不需要
非导引型传输媒体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等
一点说明:
电磁波各频段如下:
太低的一般不用,太高的有害,所以一般只用中间的
无线电波:
主要有LF(低频)、MF(中频)、HF(高频)、VHF(甚高频)等
其中LF、MF主要通过地面波传播
而HF、VHF主要通过天上电离层反射传播
微波:
直线传播,会穿透电离层,所以无法通过电离层传播
一般通信有两种方式:一是在地上的电线塔之间传播,二是通过卫星方式传播
红外线:
点对点无线传输,传输距离短,红外遥控器等。
四、信道复用技术
信道复用技术是指通过特定技术手段,让多个信号(或用户)共享同一条物理信道进行数据传输的技术。其核心目的是提高信道利用率、降低通信成本,避免为每个用户单独分配一条专用信道造成的资源浪费。
(1)频分复用
将物理信道的总带宽划分为多个互不重叠的带宽,每个宽带(信道)分配给一个用户使用
(2)时分复用
时分复用:
将物理信道的总传输时间划分为多个固定长度的时间片,每个时间片分配给一个用户使用。
所有用户的信号在 “时间域” 上轮流占用信道,同一时刻仅一个用户的信号在信道中传输。
但是这里有一种情况,某个用户由于突发状况,现在无法进行数据传输,这会导致此时信道空闲,资源浪费,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出现了统计时分复用技术。
统计时分复用:时间片动态分配,仅当用户有数据传输时才分配时间片。
其中,统计时分复用,也叫异步时分复用。
而上文所说的普通时分复用,也叫同步时分复用。
(3)波分复用
本质是频分复用在光纤通信中的 “特殊形式”
由于光纤中不同波长(λ)的激光信号对应不同的频率,因此可将光纤的 “波长范围” 划分为多个子波长,每个子波长作为一条子信道传输一个信号。
(4)码分复用
不依赖 “频率” 或 “时间” 分割信道,而是为每个用户分配一个唯一的 “码片序列”。
所有用户的信号在同一时间、同一频率上传输,但通过各自独特的码片序列进行区分
接收端只需用对应的码片序列对混合信号进行 “解码”,即可提取出目标用户的数据。
注:由于采用不同的码片,所以不用担心互相干扰问题。
五、宽带接入技术
宽带接入技术是指将用户设备(如电脑、路由器、智能家居终端等)连接到互联网核心网络,且能提供高速数据传输能力的技术方案。
(1)ADSL 技术
基于传统电话铜线的宽带接入技术,核心是利用铜线中未被电话业务占用的高频频段传输数据
无需重新布线,复用现有电话线资源
(2)HFC 网:光纤同轴混合网
HFC 是 “光纤 + 同轴电缆” 结合的宽带接入技术
核心是通过光纤传输骨干信号,再通过同轴电缆将信号分配到用户终端
(3)FTTx 技术
FTTx 是基于光纤传输的宽带接入技术
核心是将光纤直接延伸到用户附近或家中(“x” 代表光纤的终点位置)
根据光纤终点的不同,FTTx 主要分为以下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