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模型走向“赛场”:一场跨越教育、医疗与星辰的AI创新马拉松
2025年,人工智能的“模型热”不仅没有降温,反而以一种更加务实和垂直的姿态,深度融入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如果说过去我们惊叹于大模型的“能说会道”,那么现在,它们已经脱下“炫技”的外衣,走向了一个个真实而具体的“赛场”——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到太空探索、医疗诊断,乃至地学研究。它们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而是正在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参赛选手”。
教育赛道:从“子曰”到“启创”,AI开始扮演“智慧导师”
在教育领域,大模型的“参赛”形式是成为学生和老师的“超级助手”。
网易有道推出的“子曰”教育大模型,就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选手”。它不仅能通过AI答疑笔Space X,将复杂的解题过程以“板书式视频”的形式娓娓道来,还化身“AI同传”,在词典里支持71种语言和125种口音的实时翻译,连粤语和印度英语都能轻松搞定。更厉害的是,有道还将“子曰”的数学能力单独“拎”出来,开源了Confucius3-Math模型,在多个数学评测数据集上表现卓越,让高质量的教育AI技术门槛大大降低。
而由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创智学院联合研发的“启创•InnoSpark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则更像是一位深谙教育之道的“专家型选手”。它不仅仅是一个知识库,更是致力于成为基础教育学生的“智慧导师”。它在价值观引领、创造力培养和个性化学习三大方面实现了突破,旨在构建智能教育的“中国范式”。它的“参赛”目标,是助力建设一个“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太空与地学赛道:从“悟空AI”到“伏羲万象”,AI助力探索未知
大模型的“赛场”远不止于地球。在中国空间站,名为“悟空AI”的大模型已经“上岗”,在神舟二十号航天员的出舱活动中发挥了辅助支撑作用,为航天员在轨工作提供了智能化支持。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应用验证大模型技术,标志着AI已经参与到人类的太空探索中。
而在地球科学领域,浙江大学发布了“伏羲万象时空计算大模型”。这位“选手”基于国产DeepSeek大模型和“浙大先生”等底层技术,专注于地理时空信息的智能计算和复杂地学任务的分析,为地学工作者的教学科研提供了全新的智慧化途径。它的“参赛”项目,是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和研究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
医疗赛道:从“幻觉”到“精准”,AI成为临床医生的“数字助手”
在医疗领域,大模型的“参赛”挑战在于如何减少“幻觉”,提供精准可靠的辅助。
一个由TigerBot自研通用大模型和SoftTiger医疗基础大模型组成的“医疗团队”,通过数百位医生标注校验的脱敏临床真实数据进行训练和微调,大幅降低了大模型的“幻觉”问题。该模型能够进行病历文书的知识抽取和知识库构建,其性能甚至优于GPT-3.5和LLAMA-2等主流开源模型,被视为临床医疗工作流程上的一次变革,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
结语:大模型的“马拉松”才刚刚开始
从大模型的“参赛”轨迹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AI技术的发展正在从“通用能力”向“垂直深度”演进。它们不再是“样样通、样样松”的通才,而是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深耕细作,成为解决特定问题的“专家”。
无论是“子曰”的寓教于乐,还是“启创”的因材施教;无论是“悟空AI”的太空辅助,还是“伏羲万象”的地学分析,亦或是医疗AI的精准诊断,大模型们正在不同的赛道上,以各自的方式,参与一场关乎人类未来的创新马拉松。而这场比赛,才刚刚开始。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AI“选手”将为我们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和突破。
---
: 与“人工智能+”战略同频共振 网易有道“子曰”教育大模型引领智能教育新生态
: “中国版教育大模型”问世 9月正式上线
: 大模型典型示范应用 案例集
: “伏羲万象时空计算大模型”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