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D防护设计宝典(二十八):半导体的ESD失效模式与机理
引言:无处不在的静电威胁
静电,一种看似微不足道却又无处不在的物理现象。在干燥的环境中,一个简单的动作,如人体行走、摩擦,都可能产生数千伏甚至上万伏的静电电压。对于现代高度集成的半导体元器件而言,这种瞬时的高压、大电流脉冲是致命的。人们只有深刻认识到静电的危害和影响机理,并在设计、生产、测试、组装及使用的各个相关环节采取系统、有效的静电防护措施,才能从根本上防范并降低电子产品的ESD失效风险。
本文将遵循“现象-机理-防护”的技术逻辑,层层递进,为读者构建一个完整的ESD知识体系。

一、半导体的ESD失效模式:突发与潜在的双重挑战
当ESD事件发生时,其施加于半导体元器件上的应力可能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失效模式:突发性完全失效 和 潜在性损伤。理解这两种模式是建立有效防护的第一道认知防线。
-
突发性完全失效:约占ESD失效事件的10%。其特点是器件的功能瞬间、彻底丧失,现象明显,易于发现。
-
潜在性损伤:占比高达90%。器件在遭受ESD冲击后,各项电参数可能仍在规格书规定的范围内,能够“正常”工作,但其内部已受到轻微损伤,抗过电应力的能力被严重削弱,在使用现场极易导致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