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关于段访问机制

一、段访问机制的核心概念

1. 什么是“段”?
  • 定义:一个段是内存中的逻辑地址空间块(如图片左侧说明:“一个段——一个内存‘块’”)。
  • 特点
    • 段对应程序的功能模块(如代码段、数据段、栈段等)。
    • 每个段有独立的大小、权限和物理位置(非连续分配)。
2. 逻辑地址的二维结构
  • 程序访问内存时需提供 二元组 (s, addr)
    • s(段号):标识目标段(如 s=0 为代码段,s=1 为数据段)。
    • addr(段内偏移):段内具体位置的偏移量(如代码段中第100条指令)。
  • 示例
    • 访问数据段中第50字节 → 逻辑地址 = (1, 50)

二、段访问的两种实现方案

图片下方展示了两种硬件实现方案:

方案1:段寄存器 + 地址寄存器(左侧示意图)
  • 硬件支持
    • 段寄存器(Segment Register):存储当前段号 s(如 s = n₂)。
    • 地址寄存器(Address Register):存储段内偏移 addr
  • 工作流程
    1. CPU 执行指令时,将逻辑地址 (s, addr) 拆解:
      • s 存入段寄存器。
      • addr 存入地址寄存器。
    2. 硬件自动转换
      • 通过段表(Segment Table)查询段号 s 对应的基址(Base Address) 和段长(Limit)
      • 检查偏移 addr 是否合法(addr ≤ Limit)。
      • 物理地址 = 基址 + addr
  • 优势
    • 硬件加速转换(专用寄存器减少延迟)。
    • 权限检查实时完成(如禁止写只读代码段)。
  • 示意图关键点
    • 浅蓝色块表示不同段(n₁n₂),右侧的 0 表示段结束边界(隐含段长限制)。
方案2:单地址实现方案(右侧示意图)
  • 硬件支持
    • 单一地址寄存器:存储拼接后的地址(将 s 和 addr 合并为一个值)。
  • 工作流程
    1. 逻辑地址 (s, addr) 被编码为单值(如高比特位 = s,低比特位 = addr)。
      • 示例:32位地址 = 高16位存 s + 低16位存 addr
    2. 软件/硬件转换
      • 方式1(软件):操作系统截取高比特位作为 s,查段表获取基址,再与低比特位 addr 相加。
      • 方式2(硬件):MMU 自动拆分 s 和 addr,通过段表转换(类似方案1)。
  • 优势
    • 兼容传统单地址寻址体系(简化指令设计)。
    • 节省专用寄存器成本。
  • 示意图关键点
    • 紫色标签 s 和 addr 通过曲线连接,表示二者拼接为单一地址值。
    • 段号 n 和结束标志 0 体现段边界。

三、段访问机制的核心价值

  1. 解决外部碎片
    • 段间物理内存非连续分配 → 避免内存碎片化(如图中浅蓝色块分散分布)。
  2. 模块化保护
    • 每个段可设置独立权限(如代码段只读、栈段可读写)→ 防止非法访问。
  3. 支持动态扩展
    • 堆段、栈段可按需增长(只需分配新物理块并更新段表)。
  4. 共享内存优化
    • 多个进程可共享同一物理段(如公共库代码段)→ 减少冗余拷贝。

四、段访问的底层依赖:段表(Segment Table)

  • 段表结构(图片未直接展示,但隐含存在):
    段号(s)基址(Base)段长(Limit)权限
    00x80001024KBR-X
    10x2000512KBRW-
  • 转换过程
    (s, addr) → 查表 → 验证权限 → 物理地址 = Base + addr

五、现代系统的应用

  • x86架构实模式:直接使用段寄存器(CS、DS等)。
  • x86保护模式:段表升级为全局描述符表(GDT),段寄存器存储段选择符(索引GDT)。
  • RISC架构(如ARM):简化分段,侧重分页机制,但逻辑段概念仍存在(如代码/数据分区)。

总结

图片阐释的 段访问机制 本质是:

  1. 逻辑二维地址(s, addr) 解耦程序模块与物理位置。
  2. 两种硬件方案
    • 专用寄存器方案:高效但成本高(左侧图)。
    • 单地址拼接方案:兼容性强(右侧图)。
  3. 核心目标
    • 非连续分配 → 提升内存利用率。
    • 段级保护 → 增强系统安全性。

此机制是操作系统实现进程隔离虚拟内存的重要基础(尽管现代系统常与分页结合为“段页式”架构)。

http://www.dtcms.com/a/388738.html

相关文章:

  • 如何判断nmos和pmos导通和截止
  • 密码攻击技术全景:模型、方法与攻防演进
  • Avalonia跟WPF的不同点
  • 下载 | Win11 25H2 准正式版更新!(ISO映像、2025年度版本、26200.6713、Windows 11)
  • 2025年生态环境大数据技术发展潜力大不大?
  • opencv静态编译win10
  • Linux进程控制与编程实战:从fork到mini-shell的完整指南
  • Python实现三角龙优化算法 (Triceratops Optimization Algorithm, TOA) 优化函数(附完整代码)
  • JS开发工具有哪些?常用JS开发工具推荐、JS调试工具对比与最佳实践分享
  • QNX系统入门总结
  • 网站服务相关问题
  • 系统设计(Python\JAVA)选题
  • 移动零_优选算法(C++)
  • 【字节跳动】LLM大模型算法面试题:llama 输入句子长度理论上可以无限长吗
  • 基于STM32单片机的超声波跟随婴儿车设计
  • 深入理解 Linux 系统调用
  • 工厂模式VS抽象工厂模式
  • Python面试题及详细答案150道(136-150) -- 网络编程及常见问题篇
  • type 对比 interface【前端TS】
  • qt使用camke时,采用vcpkg工具链设置VTK的qt模块QVTKOpenGLNativeWidget
  • 【Linux网络编程】传输层协议-----TCP协议
  • 英莱科技焊缝跟踪系统亮相德国埃森焊接展,激光视觉点亮世界舞台
  • 【提示工程】向AI发出高质量的指令(实战篇)
  • LG P5127 子异和 Solution
  • 从位运算角度重新理解树状数组
  • 从零开始构建Kubernetes Operator:一个完整的深度学习训练任务管理方案
  • 关于CAS的ABA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
  • C语言(长期更新)第16讲:字符和字符串函数
  • c过渡c++应知应会(2)
  • 分析下kernel6.6中如何获取下一次的cpu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