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网线搞定远程运维,GL-RM1PE 深度体验:远程运维、装机、开机一体化的 KVM over IP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 Gl.iNet 的产品。它们通常设计简洁、功能实用,既能满足极客和开发者的需求,又能兼顾家庭用户的体验。无论是路由器还是 KVM 远程管理器,Gl.iNet 在“小而美”的产品线上一直有稳定发挥。
这并不是一台路由器或者 NAS,而是一款 KVM over IP 设备。在传统企业机房里,这类设备往往被用来实现服务器的远程管理:即便服务器关机、系统崩溃,管理员依然可以通过远程方式查看屏幕、控制键鼠,甚至重装系统。过去,这样的功能往往属于 Dell iDRAC、HP iLO、Supermicro IPMI 等服务器管理模块的专属领域。但现在,Gl.iNet 把它做成了一台独立设备,价格和使用门槛也被大大降低,让普通运维人员和 Homelab 爱好者也能体验到“企业级远程管理”的能力。
换句话说,如果你想远程操作一台服务器,哪怕它彻底关机、哪怕系统崩溃,甚至你要给它重装系统,这个小小的设备都能帮你完成。这类设备过去通常是企业机房里的“高端选配”,但现在,Gl.iNet 把它带到了大众可用的价位。
背景与定位:KVM over IP 为什么重要?
在进入具体体验之前,我们先谈一谈 为什么 KVM over IP 设备重要。
传统的远程管理方式,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 软件级远程控制:比如 VNC、XRDP、TeamViewer、AnyDesk。这类方案依赖目标系统正常启动、网络正常可用,才能实现远程桌面。如果系统崩溃或者驱动异常,远程就失效了。
• 硬件级远程管理:比如服务器厂商自带的 iDRAC、iLO,或者独立的 KVM over IP。它们直接劫持视频信号和输入设备,不依赖系统和驱动,即便设备黑屏、关机,也能操作。
这就好比一台电脑出故障,软件方案只能“看得到桌面才管用”,而硬件方案则能“从按电源键那一刻就开始管理”。对于机房里的运维人员,这几乎是救命的功能。
过去个人用户或者中小企业要实现这种能力,往往需要购买昂贵的服务器管理卡。但如今,Gl.iNet 通过 GL-RM1PE 让这种能力变得可负担,也让 Homelab 用户有机会体验到企业级的远程管理。
产品简介:KVM + PoE = 极简方案
GL-RM1PE 的设计理念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根网线,搞定一切。
它把三件事情整合到了一根网线上:
1. 供电:支持 PoE(Power over Ethernet),无需额外电源适配器。
2. 网络:千兆网口即插即用,自动联网。
3. 远程控制:完整的 KVM 功能,覆盖键盘、视频、鼠标。
这种“单线极简”的设计,在机房和家庭实验室环境中非常有价值。机房里本来布线就复杂,减少一根电源线就意味着更高的整洁度和更低的维护成本。在家里,少一根插座电源适配器,也能让桌面和机柜更干净。
接口布局方面,设备正面依次是:
• USB 2.0 接口:用于连接手指机器人或其他外设
• HDMI 接口:采集被控设备的输出
• USB 控制接口:模拟键盘鼠标输入
• RJ45 网口:千兆接口,支持 PoE
侧面还有一个 Type-C 供电口,在没有 PoE 交换机的情况下,可以用外接电源。整体来看,它就像是在任何 PC/服务器上外挂了一个“远程管理模块”。
手指机器人:物理开机的最后一环
KVM 能解决大部分远程管理问题,但仍有一个关键问题:如果设备彻底关机怎么办?
这就是官方配套的 手指机器人 登场的地方。
顾名思义,它就是一个能模拟“手指按电源键”的小机械装置。
它的设计要点是:
• 模拟物理按键:通过小机械臂实际按下电源键
• 粘贴式安装:无需拆机或改造,直接贴在电源键上方
• CR2 电池供电:续航超过一年,电池可更换
• USB 蓝牙接收器:插在 KVM 设备上,与手指机器人配对
这样,即便远程主机彻底关机,你依然可以通过 KVM 下达指令,让手指机器人去“按电源键”。
我亲测的体验是:在管理后台端点击按钮,机柜里的手指机器人立刻按下动作,把服务器开机了。这种感觉很神奇,就像你拥有了一只可以随时帮你“按开机键”的远程手。对于远程运维人员来说,这意味着再也不用担心“系统挂掉后没人帮忙按电源键”的尴尬。
从外观来看,产品正面有 GL.iNet 的 logo 和 LED 指示灯,铝制外壳配合银灰色表面处理,质感相当不错,放在机柜里也很协调。
在机柜里的实际使用效果如下:
接口从左到右依次是:
• USB 2.0 接口:连接手指机器人
• HDMI 接口:采集被控设备输出
• USB 控制接口:模拟键盘和鼠标
• RJ45 网口:支持 POE
侧面还预留了 Type-C 供电口,如果你没有 POE 交换机,可以用外接电源。
拆开手指机器人的外壳,可以看到一个 USB 接收器和一颗 CR2 电池。电池可替换,维护成本不高。
网络与接入:mDNS + HTTPS 的细节优化
我家里的网络架构是中兴晴天的 AC+AP,完全使用 POE 供电,因此 GL-RM1PE 可以直接插在 AC 上使用(装修时预留了网口)。
接上 POE 之后,设备自动上线,可以通过路由器后台查看 IP。更方便的是,它支持 mDNS,直接访问:
https://glkvm.local/#/
就能进入后台管理页面。即使你访问的是 80 端口,那么也会被重定向到 https 的 443 端口,所以这样访问也可以。
glkvm.local
还可以通过 ping
查找设备 IP:
ping glkvm.local
PING glkvm.local (192.168.x.x): 56 data bytes
64 bytes from 192.168.x.x: icmp_seq=0 ttl=64 time=4.539 ms
64 bytes from 192.168.x.x: icmp_seq=1 ttl=64 time=4.180 ms
64 bytes from 192.168.x.x: icmp_seq=2 ttl=64 time=4.200 ms
内网体验:比 VNC 更流畅的 WebRTC
Web 管理界面是它的主要入口。
• 初次访问需设置管理员密码
• 后续输入密码即可直连,无需复杂认证流程
在内网环境下,即便是 KDE 桌面这种对图形要求比较高的环境,WebRTC 的画面流畅度和延迟表现也明显优于 VNC 和 XRDP。以前用 VNC,常常有卡顿和延迟,键盘输入延时明显;而在 GL-RM1PE 上,鼠标和键盘几乎是“秒响应”,就像本地操作一样。
它不仅解决了延迟问题,还提供了专业的视频设置:
• 支持 H.264 编解码
• 最高可达 4K 输出
• 支持分辨率 EDID 设置和画面旋转
无论是普通显示器还是特殊比例的屏幕,都能轻松适配。
声音和输入设备也做得很细致:
• 扬声器和麦克风:可远程传输音频,延迟很低
• 键盘:支持虚拟键盘输入,触控友好
• 鼠标:支持光标显示、防休眠抖动、滚轮速率调整、正反滚动切换
此外,它还内置了 剪切板共享、快捷键模拟(如 Ctrl+Alt+Del)、Wake-on-LAN、内置终端 等功能。这些都大幅提升了远程操作的便利性,让体验接近“本地化”。
特别的是,KVM 直接采集 HDMI 输出,即便设备锁屏或休眠,也能远程操作。
虚拟媒体与 ISO 挂载:远程装机神器
远程运维里,最棘手的情况之一是 系统需要重装。如果没有人现场插入 U 盘或者光盘,基本无法操作。而 GL-RM1PE 提供的 虚拟媒体挂载 功能,几乎完美解决了这一问题。
这个非常实用的功能是 虚拟媒体挂载。GL-RM1PE 提供的 虚拟媒体挂载 功能简直是神器。GL-RM1PE 内置 32G eMMC,可以存放主流操作系统的 ISO 镜像。在 Web 界面即可上传 ISO,然后将其作为虚拟光驱挂载。重装系统、文件传输都非常方便。
对于远程运维人员来说,这个功能意味着:你可以在千里之外,帮一台死机的服务器重装系统,而不需要有人在现场插 U 盘。
我在 EndeavourOS x86_64 上成功挂载后,能够看到 PopOS 镜像已经挂载。
设备提供了两种方式:
1. 文件挂载:将 eMMC 当作光驱,从系统内部传输文件。
2. 镜像挂载:把 ISO 当作系统盘引导,用于安装新系统。
这个是在 BIOS 中读到的引导项,Gl.iNet Flash Drive 就是这个 GL-RM1PE 的镜像引导,和使用 CD 或者刻录的 U 旁随身碟完全一致。选择 Gl.iNet 的引导之后就进入了我们熟悉的装机环节。
云服务集成与公网访问:在哪里都能访问
本地用得好,但公网场景怎么办?
Gl.iNet 直接在产品里送了一个 终身免费的内网穿透服务。
• 电脑端可用 PC 客户端
• 手机/iPad 可直接访问 https://www.glkvm.cn
这个网址来访问。即使在公网环境下,也能远程访问设备。
因为官方提供终身了内网穿透的功能,所以这是一个买硬件送穿透服务的。
这等于硬件买了之后,官方帮你免去了搭建反向代理、DDNS 的折腾,性价比更高。
使用云服务的话,需要注册账户,然后每次需要登录这个账号。如果你有特殊的安全需要,还可以设置二次验证的 MFA。
设备绑定完成后会显示在列表中,点击远程控制时需重新输入密码,以确保远程管理过程中的安全可靠。
更强的是,它还能接入 Tailscale,加入私有组网,这样能够更加方便的进行异地组网。
如果你之前使用过 Tailscale 的话,那么只需要点点鼠标就能轻松加入之前的组里面。
我把 Macbook,群晖和 GL-RM1PE 放在了一个虚拟局域网里面,这样即使没有公网 IP 也能直接互联。
隐藏玩法:小型 Linux 主机
体验过程中我发现,GL-RM1PE 本身就是一台小型 Linux 机器:
• CPU:4 核
• 内存:1G
• 存储:32G eMMC
• 环境:BusyBox
GLKVM 同时还支持终端访问,甚至可以看到是 BusyBox 的环境,这个对于开发者十分友好,甚至还可以 ssh 到内网的 Linux 机器。而且我们也能够看到,有线网卡的协商速率是 1000Mbps。
在 htop
里能看到完整的 4C1G 配置,用来跑 WebRTC 推流完全足够。
机器提供了 32G 的 eMMC,挂载在 /userdata/media
,能存放系统 ISO 或作为文件服务器使用。
也就是说可以把这个硬件当作一台小型 Linux 服务器来使用,比如执行python -m http.server
可以开启一个文件服务器,当然,BusyBox 环境不支持包管理和 Docker,但作为应急环境、调试环境,已经非常有价值。
竞品与行业对比:和 iDRAC、iLO、TeamViewer 的区别
如果把 GL-RM1PE 放到整个远程管理市场中,它的定位非常独特。
• 相比软件远程(VNC、XRDP、TeamViewer、AnyDesk):
• 优点:不依赖操作系统,哪怕系统崩溃也能操作;延迟更低。
• 缺点:需要额外硬件。
• 相比服务器管理卡(Dell iDRAC、HP iLO、Supermicro IPMI):
• 优点:价格低得多,不绑定服务器厂商,通用性强。
• 缺点:功能上略简单,比如缺少企业级的监控和批量管理功能。
对于个人和中小企业来说,GL-RM1PE 正好填补了中间空白:比软件方案更可靠,比企业级方案更便宜。
总结:远程运维的“全能工具箱”
体验下来,我认为 GL-RM1PE + 手指机器人 是一套完整的远程管理解决方案。它把过去属于企业级服务器的功能,带到了个人和中小企业可用的价位。
优势总结:
• 一根网线搞定供电 + 网络
• WebRTC 推流低延迟,优于 VNC/XRDP
• 内置 32G eMMC,支持虚拟媒体挂载,远程装机更轻松
• 手指机器人解决远程物理开机痛点
• 内网直连 + 官方云服务双保险
• 支持 Tailscale,扩展性强
• 自身就是一台小型 Linux 主机,调试灵活
无论是 IT 运维工程师,还是喜欢折腾的 开发者与 Homelab 爱好者,这套组合都非常值得一试。它不是冰冷的“机房专属”设备,而是把远程管理做到了极客友好、开箱即用。同时也期待 WIFI 版本的 KVM 远程控制器早日上市,这样就更加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