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城投债
目前城投债市场正处于 “化债攻坚期”与“市场分化期” 。下面将从市场表现、政策背景、区域分化、风险与机遇,以及投资策略等方面详细介绍。
📊 一、当前市场总体表现
2025年以来,城投债市场整体呈现发行收缩、净融资持续为负的特点,这主要源于严格的监管政策。
- 发行与净融资:城投债发行规模有所下降。更值得关注的是,净融资(发行减去偿还)已连续5个月为负值,意味着城投平台通过债券市场的融资未能覆盖到期债务,整体处于净流出状态。
- 资金用途极度受限:监管要求债券募集资金原则上仅用于“借新还旧”。2025年7月,有16个省份的新发城投债中,用于借新还旧的比例达到100%。这说明城投平台难以通过发债获得新的项目资金。
- 发行期限拉长:或许是为了匹配项目周期和缓解短期偿付压力,城投债的发行期限有所延长。2025年7月,5年及以上期限的城投债发行占比接近60%。
🏛️ 二、核心政策背景:“控增化存”与平台出清
当前市场的一切现象,都源于自上而下的强力政策推动。
- 严禁新增隐性债务:这是不可动摇的红线。财政部多次通报隐性债务问责案例,彰显了中央的决心。
- 一揽子化债政策持续发力:核心工具是发行 “特殊再融资债券” ,用于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2025年上半年已累计发行约1.8万亿元,完成了当年额度的90%,这为地方政府减轻了利息负担,腾挪了财政空间。
- 融资平台“出清”与转型:2025年7月的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 “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出清” 。这意味着未来地方融资平台将加速“关停并转”,其与政府信用的关联将被逐步剥离,推动其向市场化经营主体转型。
🗺️ 三、显著的区域分化:“马太效应”加剧
政策背景下,城投债市场的 “马太效应”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极为显著。
-
优质区域(如江苏、浙江、广东、上海等):
- 再融资顺畅,发行利率屡创新低(部分AAA级债券利率压降至2.5%左右)。
- 成为资金追捧的“避风港”,认购倍数甚至超200倍。
- 形成“低利率 → 强再融资能力 → 信用资质更优”的正向循环。
-
压力区域(部分中西部、东北及山东省内个别地区):
- 非标违约事件频发(2025年上半年全国17起城投非标风险事件中,山东、贵州、云南三省占比超85%)。
- 再融资困难,发行利率高企,甚至出现债券发行失败的情况。
- 土地财政依赖度高、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的区域,融资环境持续承压。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种分化,请看下表对不同区域城投债特点的对比:
特征维度 | 优质区域 (如江苏、浙江、广东、上海) | 压力区域 (如部分中西部、东北地区及山东个别地市) |
---|---|---|
信用资质 | 高信用评级(AAA为主) | 信用评级相对较低,分化严重 |
融资成本 | 低(利率2.5%左右,接近国债) | 高(利率显著高于平均水平) |
非标违约 | 极少发生 | 高发区域 |
再融资能力 | 强(认购倍数高,净融资情况相对较好) | 弱(发行困难,净融资多为负) |
土地财政依赖 | 相对较低,产业多元化 | 较高 |
政策支持 | 更容易获得金融资源和支持 | 依赖化债政策支持,但效果可能边际递减 |
投资者情绪 | 积极,被视为“避险资产” | 谨慎,风险厌恶 |
⚠️ 四、主要风险点
- 流动性风险:城投债集中到期规模较大。数据显示,2025年8-12月,城投债到期及进入回售期的规模合计约2万亿元,部分区域的短期偿付压力较大。
- 非标风险向标债传导的担忧:虽然公开债券(标债)尚未出现实质性违约,但非标产品的违约会严重打击区域信用形象,导致该区域所有融资工具(包括标债)的融资成本上升和难度加大。
- 估值波动风险:随着“退平台”进程推进,政府支持预期减弱,部分城投债的二级市场价格可能出现大幅波动。
- “资产荒”下的追逐收益风险:在整体利率下行的背景下,投资者为寻求更高收益,可能被迫向风险更高的区域或主体进行 “信用下沉” ,这本身也积累了风险。
💡 五、投资者策略与展望
面对高度分化的市场,投资者的策略也需因人而异,精准施策。
-
对于风险厌恶型投资者:
- 建议聚焦优质区域的顶级平台,如省级、省会核心平台。
- 虽然收益率较低,但安全性高,流动性好。
-
对于追求收益的投资者:
- 可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考虑对优质省份内的中型城市平台进行适度信用下沉。
- 需要深入调研区域财政实力、平台业务转型和债务结构(尤其非标占比)。
-
期限选择策略:
- 短期(1年以内):可关注利差相对较高的区域,如陕西、贵州、云南的1年内债券。
- 中长期(4-5年):当前期限利差相对有空间,可通过“骑乘策略”获取资本利得。
🔮 六、未来展望
- 分化常态化:区域间、平台间的信用分化将是长期趋势,“一刀切”的城投信仰已成为过去式。
- 市场化转型是唯一出路:城投平台必须摆脱对土地财政和政府输血的依赖,向市场化经营实体转型(如参与城市运营、产业投资等),真正提升自身“造血”能力。
- 金融创新工具应用: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ABS(资产支持证券)、绿色债券等创新融资工具将被更多谋求转型的城投平台采用。
💎 总结
当下的城投债市场,在 “控增化存” 的政策高压线和 “资产荒” 的资产配置需求共同作用下,正经历着深刻的重塑。“分化”是核心关键词。
对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
- “闭着眼买”的时代结束了,必须睁大眼睛,做好功课。
- 未来的投资收益和风险,将更多来自于对区域经济基本面、平台自身经营能力和债务结构的精细甄别,而非对政府兜底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 城投债的投资逻辑,正从 “信仰投资”向“价值投资” 转变。
补充:
城投债:一场“信仰”的崩塌与“豪赌”的重塑
-
本质揭底: 地方政府的“白手套”和“第二财政”,是过去十几年“土地财政”和基建狂飙的燃料和债务载体。其核心价值从来不是企业信用,而是地方政府信用背书。
-
当下核心矛盾: “中央严父”要化解系统性风险(打破刚兑、严禁新增隐性债务)与 “地方逆子”巨大的债务生存需求(嗷嗷待哺,借新还旧)之间的激烈博弈。这场博弈的结果就是 “精准拆弹”,而非集体拯救。
-
信仰已死,分化当道:
- “刚兑信仰”彻底埋葬。 非标违约已是常态,公开债违约只是时间和方式问题(可能会被“技术性处理”,如无限展期)。
- 天堂与地狱的差距。 经济强省(江浙粤)的核心平台是“避险资产”,被疯抢,利率堪比国债;弱区域(部分西南、东北、山东个别地市)的平台是“高风险资产”,发不出债、非标暴雷是常态。投资城投债,就是投资中国的区域经济格局。
-
最大的风险: 不是违约本身,而是 “非标违约”向“标债违约”传导的预期风险。一旦某地公开债券出现第一例实质性违约,将立即引爆该区域乃至同类区域的所有融资渠道,形成死亡螺旋。
-
投资者的新赌局:
- 旧赌局: 赌政府一定会救。
- 新赌局: 赌 “谁会被救” 和 “救谁的顺序” 。赌的是中央化债政策的底线和地方的“政治重要性”。这是在刀尖上跳舞,“信用下沉”就是在用收益赌命运。
结论:
当前的城投债市场已不再是固收乐园,而是一个基于政策预期的、高度分化的、极其残酷的信用投机市场。它从一道“是否安全”的判断题,变成了一道“哪里安全、何时不安全”的极其复杂的应用题。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除非你能精准判断地方政府的政治经济权重和中央的化债决心,否则,远离弱区域城投债,是活下去的唯一法则。 这不是投资,这是一场关于中国地方财政未来的“豪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