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PA算法原理及仿真验证
MTPA算法原理及实现
MTPA 主要解决永磁同步电机在转矩输出与效率、功耗之间的优化平衡。本质是基于凸极电机的磁阻特性,实现 “转矩 - 电流比” 的全局最优,核心解决 “如何用最小的电流产生给定转矩” 的效率优化问题。
电流幅值越小,铜耗越低。MTPA 通过最小化电流,直接降低了电机的能耗。
相同转矩下电流更小,意味着电机可在更低的电流负荷下工作,从而减少发热、缩小体积,提升功率密度(转矩 / 体积比)。
利用磁阻转矩拓展了 “低电流 - 高转矩” 的运行区间,使电机在宽转速范围内保持高效,避免了仅依赖永磁转矩时的电流浪费。
表面式 PMSM(SPMSM):永磁体贴在转子表面,(L_d = L_q)(隐极特性),此时磁阻转矩为零,转矩仅由永磁转矩产生。这种情况下,产生给定转矩T_e时,(i_q)是唯一变量
电流幅值,因此表面式 PMSM 中(i_d = 0)时电流最小。
内置式 PMSM(IPMSM):永磁体嵌入转子内部,(通常(L_d < L_q),凸极特性),此时转矩由两部分组成:其中第二项为磁阻转矩,由(L_d)与(L_q)的差异产生
由于(L_d - L_q < 0),当(i_d为负值(去磁电流)、(i_q)为正值时,磁阻转矩为正值(可辅助产生总转矩)。
对于内置式 PMSM,给定转矩\(T_e\)下,id=0控制时转矩全部由永磁转矩承担
此时电流幅值为Is=Iq0
若引入负的Id,id=-a,则磁阻转矩为正值(辅助发力)
由于Iq1<Iq0
因此,电流幅值对比:MTPA下的Is小于Id=0控制的电流幅值Is
接下来是MTPA具体实现的算法
磁链与转矩方程
方法总结:
- 用拉格朗日乘子法导出 MTPA 轨迹 (L_d−L_q)(i_q²−i_d²)=ψ_f i_d;
- 把 i_d 用 i_q 表示后代入转矩方程,平方消根号得到 i_q 的二次方程;
- 解二次方程 → 得 i_q,再回代轨迹公式 → 得 i_d,即完成“同样转矩下电流最小”的 MTPA 计算。
MTPA算法模型搭建:
接入FOC系统
与传统FOC,id=0策略对比
仿真参数
磁链 | 0.1827 |
Ld | 0.00525 |
Lq | 0.012 |
Pn | 4 |
逆变器电压 | 310 |
对比实验:
设置目标转速500转、对电机施加阶跃扭矩控制,空载启动,0.2s时刻施加12牛米扭矩。
仿真结果:
电机扭矩
D/Q轴电流曲线
电流幅值比较
现在,将扭矩阶跃请求调大到20牛米,转速调到800转,此时观察Id=0控制策略和MTPA控制策略的电流幅值情况,就比较清晰明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