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链路层协议之STP协议
1、STP的工作流程?具体说说如何选举?
①选举根网桥:比较网桥ID,根网桥上所有端口都是指定端口;
②在非根网桥上选根端口:比较根路径开销、发送方网桥ID、发送方端口ID;
③选举指定端口:比较根路径开销,发送方网桥ID、发送方端口ID;
④阻塞冗余端口。
2、广播风暴的现象?
①链路堵塞:广播报文在二层网络中不断泛洪,所有链路都被大量的广播报文充斥;
②主机操作系统响应迟缓:主机网卡接收到大量的广播报文,操作系统调用大量的CPU进程资源来识别这些广播报文;
③二层交换机管理缓慢:大量二层协议广播报文需要二层交换机CPU处理,浪费大量资源,对正常的请求无法响应;
④冲击网关设备的CPU:对网关IP地址的ARP请求报文,经过环路的复制转发,不断地发送到网关设备,网关设备的CPU压力不断增大,甚至崩溃。
3、环路的危害?
①广播风暴;②MAC地址表震荡。
4、环路的现象?
①交换机端口指示灯以相同频率快速闪烁;②交换机MAC地址表震荡。
5、环路的类型?以及环路是怎么产生的?对应的后果和防环协议/机制?
二层环路:由于交换机的广播洪泛机制和物理网络的冗余环路,会引发广播风暴,瞬间耗尽网络资源,导致网络瘫痪,同时造成MAC地址表震荡和重复帧,可通过生成树协议进行防环。
三层环路:由于错误的路由信息,会导致路由器之间形成“下一跳”循环,数据包在路由器间循环直至TTL减至0后被丢弃,导致网络性能下降、延迟增加,可通过路由协议内置算法(如OSPF的SPF算法)、TTL字段。
6、STP的两大作用?
①通过阻断冗余链路来消除桥接网络中可能存在的路径环路;②当前路径发生故障时,激活冗余备份链路,恢复网络连通性。
7、临时环路是怎么产生的?
当拓扑结构发生变化,新的配置BPDU要经过一定的时延才能传播到整个网络,在所有网桥收到这个变化的消息之前可能会存在临时环路。
8、STP怎么解决临时环路问题的?
通过5种中间状态:
①关闭;
②阻塞:不转发数据、不学习MAC地址、仅接收BPDU;
③侦听(15s):不转发数据、不学习MAC地址、发送/接收BPDU;
④学习(15s):不转发数据、学习MAC地址、发送/接收BPDU;
⑤转发:正常转发数据、学习MAC地址,发送/接收BPDU。
9、STP拓扑改变处理机制?
条件:①当有端口转变为转发状态,且该网桥至少包含一个指定端口;②当端口状态从转发或学习状态转变为阻塞或关闭状态。
过程:有网桥发现拓扑发生改变后,立即从根端口发送TCN拓扑改变消息,上游网桥收到后先回发TCA拓扑改变应答消息,如果上游网桥不是根网桥,就会从根端口发送TCN BPDU,重复直到根网桥收到TCN BPDU,根网桥收到后,从所有端口发送TC置位的BPDU,告诉所有网桥更新拓扑,所有网桥的MAC地址表老化时间由原来的300s缩减为15s,快速更新表项,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老化时间,完成拓扑更新。
10、STP的缺点?
①收敛时间长:缺省情况下,一个端口从阻塞状态过渡到转发状态至少需要30s;
②拓扑变化收敛机制不灵活:主机频繁上下线时,网络会产生大量TCN。
11、网络拓扑发生改变后,生成树重新计算并达到稳定状态的两种不同的方式?
①直接收敛:故障设备主动发起——30s;
②间接收敛:其他设备被动检测——50s。
12、根桥的选举依据哪些参数?优先级相同时如何处理?
网桥ID=优先级+MAC地址,数值越小优先级越高,优先级相同时,比较MAC地址,MAC地址小的为根网桥。
13、交换机端口一直处于Blocking状态,可能是什么原因?
①根桥选举错误:非预期设备成为根桥,导致端口被阻塞;
②物理链路故障:单向链路导致BPDU丢失;
③安全特性冲突:根保护或BPDU保护阻塞端口。
排查思路:
①确认根桥:检查整个生成树拓扑,确认根桥位置是否正确;
②检查端口错误:查看被阻塞端口是否有大量的输入/输出错误;
③检查安全特性:确认端口是否因触发了根保护、BPDU保护等机制而被阻塞或禁用;
④检查配置:确认链路两端的STP模式、VLAN、端口成本等配置是否一致;
⑤物理链路排查:如果以上均无问题,应考虑更换网线或光模块,甚至更换交换机端口进行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