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15v方波转为±7.5v的方波】2022-12-21
缘由电路问题,想不明白!-硬件开发-CSDN问答
工作原理:
设方波低电平则R1/D3/D1/R3形成回路,电阻R1电压=15-3.3=11.7V(稳压管D1压降)稳压管似乎分压一部分可能的原因是栅极驱动电压的合理范围,栅极获得驱动电压则Q1导通给电容器充电;
设方波高电平则R3/D2/D4/R2形成回路,电阻R2电压=15-3.3=11.7V(稳压管D2压降)稳压管似乎分压一部分可能的原因是栅极驱动电压的合理范围,栅极获得驱动电压则Q2导通给电容器放电,也可以说是把电容器正端接地,因此电容器负端输出充电后的负压;
这个电路输出端由于发光二极管的存在使得放电很小因此可获得平稳方波,否则出现放电则非方波,而是有斜度的,并且输出不是一下就达到±7.5V而是有一个逐渐下降过程,从示波器可以观察到逐渐到稳态过程和时间,正确地说由于发光二极管回路的存在输出不是±7.5V而是负十几伏特正几伏特,不用发光二极管纯电阻的话才可以逐渐趋于稳定±7.5V,并且R56还需要大些如74K波形才平,并且达到稳态时间需要更长。
这个电路的缺点:2个1N4148是多余的,又不是用在交流也不是用在隔离或逻辑门,又前面产生方波信号相当与单刀双掷开关,低电平时相当于开关投掷到地短路,高电平时相当接电源短路,因此R3相当与并联短路2个栅极回路,所以说是多余的;
D5则是危险的电路,毫无保护有可能出现烧毁电路的隐患,若维修不懂得工作原理更换不恰当的元件,极大可能造成人为故障。
正如上述纯电阻且要大于47K才可以看到逐渐趋于电源一半,若电阻小则可以看到十几伏特的尖峰且有放电斜线。
工作原理:
设方波低电平则R47/D38/D41/R44形成回路,电阻R47电压=15-3.3=11.7V(稳压管D41压降)稳压管似乎分压一部分可能的原因是栅极驱动电压的合理范围,栅极获得驱动电压则Q10导通给电容器充电;
设方波高电平则R44/D42/D40/R50形成回路,电阻R50电压=15-3.3=11.7V(稳压管D42压降)稳压管似乎分压一部分可能的原因是栅极驱动电压的合理范围,栅极获得驱动电压则Q12导通给电容器放电,也可以说是把电容器正端接地,因此电容器负端输出充电后的负压;
这个电路输出端由于发光二极管的存在使得放电很小因此可获得平稳方波,否则出现放电则非方波,而是有斜度的,并且输出不是一下就达到±7.5V而是有一个逐渐下降过程,从示波器可以观察到逐渐到稳态过程和时间,正确地说由于发光二极管回路的存在输出不是±7.5V而是负十几伏特正几伏特,不用发光二极管纯电阻的话才可以逐渐趋于稳定±7.5V,并且R56还需要大些如74K波形才平,并且达到稳态时间需要更长。
这个电路的缺点:2个1N4148是多余的,又不是用在交流也不是用在隔离或逻辑门,又前面产生方波芯片相当与单刀双掷开关,低电平时相当于开关投掷到地短路,高电平时相当接电源短路,因此R44相当与并联短路2个栅极回路,所以说是多余的;
D34则是危险的电路,毫无保护有可能出现烧毁电路的隐患,若维修不懂得工作原理更换不恰当的元件,极大可能造成人为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