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建模和设计章节考试考点及关系梳理
一、核心考点分类及具体内容
(一)数据建模基础定义与核心目标
- 核心定义
数据建模是“发现、分析、表示和传达数据需求的过程”,通过构建数据模型(对数据结构、关系及规则的抽象描述),将业务需求转化为可落地的数据结构设计,为数据库开发、数据集成等提供蓝图。
-
- 关键辨析:
-
-
- 与数据架构:数据架构是“宏观蓝图”(如企业级数据模型规划),数据建模是“微观实现”(如具体业务域的逻辑模型设计);
- 与数据库设计:数据建模侧重“业务需求转化为数据结构”(如实体关系设计),数据库设计侧重“技术落地”(如索引、分区设计,属于物理建模的子集)。
-
- 核心目标
-
- 统一业务与IT认知:通过可视化模型(如ER图)消除业务与技术团队的沟通歧义(如“客户”在业务中定义为“付费用户”,建模时转化为包含“客户ID、付费状态”等属性的实体);
- 支撑数据一致性:定义数据实体间的关系(如“订单”关联“客户”和“产品”),避免数据冗余与冲突;
- 指导技术落地:为数据库创建、ETL开发、应用系统设计提供依据(如物理模型直接用于创建数据库表)。
- 核心组件
-
- 实体(Entity):业务对象的抽象(如“客户”“订单”),对应数据库中的“表”;
- 属性(Attribute):实体的特征(如“客户”的“姓名”“手机号”),对应表中的“字段”;
- 关系(Relationship):实体间的关联(如“客户-订单”为一对多关系),对应表中的“外键”;
- 业务规则(Business Rule):数据的约束条件(如“客户手机号必须为11位”),对应表中的“约束”(如CHECK约束)。
- 考试高频题型:单选题(区分数据建模与数据库设计的差异)、多选题(选择数据模型的核心组件)、判断题(数据建模是否需要业务参与)。
(二)数据模型的层级(高频核心考点)
数据模型按抽象程度从高到低分为概念模型、逻辑模型、物理模型,构成“业务需求→数据结构→技术实现”的转化链条,层级间不可跳跃(需先有概念模型,再推导逻辑模型,最后落地为物理模型)。
模型层级 | 抽象程度 | 技术相关性 | 面向用户 | 核心任务 | 输出物示例 |
概念数据模型(CDM) | 最高(业务视角) | 无,与技术无关 | 业务管理者、业务分析师 | 1. 识别核心业务实体(如“客户”“产品”“订单”); | 实体关系图(ER图)、业务术语表 |
逻辑数据模型(LDM) | 中等(数据结构视角) | 无,仅定义数据结构,不依赖数据库技术 | 数据模型师、数据架构师 | 1. 细化实体属性(如“客户”补充“手机号、注册时间”); | 详细ER图(含属性约束)、数据字典(字段定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