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离散数学之命题逻辑

每日一句

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往

用最少的挥霍面对现在

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目录

每日一句

前言

一.命题:逻辑世界的 “基本单元”

1.命题的定义: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2.命题的分类: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

二.逻辑联结词:5 个 “角色” 记住核心定义

三.合式公式的类型与真值函数

1.真值表:命题逻辑的 “真值计算器” 与 “验证工具”

(1).真值表的核心构成:3 个关键部分

(2).真值表的制作步骤:4 步标准化流程

步骤 1:确定原子命题与组合数

步骤 2:拆解复合命题为 “子命题”

步骤 3:计算各子命题的真值

步骤 4:计算最终复合命题的真值

(3).真值表的核心用途:3 个关键场景

1. 验证公式等值:判断两个命题是否 “永远同真同假”

2. 判断命题类型:区分永真式、永假式、可满足式

3. 分析逻辑推理有效性:判断 “前提→结论” 是否为永真式

(4).注意事项:避免出错的 2 个关键点

2.合式公式的三种类型

重言式(永真式):永远为真的公式

矛盾式(永假式):永远为假的公式

可满足式:至少存在一种真值组合使公式为真

3.真值函数:公式与真值的对应关系

真值函数的个数:

公式与真值函数的关系:

四.逻辑等值公式:形象绑定,告别死记硬背

1. 双重否定律

E₁:¬¬P ⇔ P

2.等幂律:“重复运算” 的简化规则

E₂:P∨P ⇔ P

E₃:P∧P ⇔ P

3.交换律

E₄:P∨Q ⇔ Q∨P

E₅:P∧Q ⇔ Q∧P

4.结合律

E₆:(P∨Q)∨R ⇔ P∨(Q∨R)

E₇:(P∧Q)∧R ⇔ P∧(Q∧R)

5.分配律

E₈:P∧(Q∨R) ⇔ (P∧Q)∨(P∧R)

E₉:P∨(Q∧R) ⇔ (P∨Q)∧(P∨R)

6. 德摩根律

E₁₀:¬(P ∨ Q) ⇔ ¬P ∧ ¬Q

E₁₁:¬(P ∧ Q) ⇔ ¬P ∨ ¬Q

7.吸收律

E₁₂:P∨(P∧Q) ⇔ P

E₁₃:P∧(P∨Q) ⇔ P

8.零律与9.同一律

E₁₄:P∨1 ⇔ 1

E₁₅:P∧0 ⇔ 0

E₁₆:P∨0 ⇔ P

E₁₇:P∧1 ⇔ P

10.否定律

E₁₈:P∨¬P ⇔ 1

E₁₉:P∧¬P ⇔ 0

11. 蕴含等值式

E₂₀:P → Q ⇔ ¬P ∨ Q

12.等价等值式

E₂₁:P↔Q ⇔ (P→Q)∧(Q→P)

13. 逆否律

E₂₂:P → Q ⇔ ¬Q → ¬P

14.输出律

E₂₃:(P ∧ Q → R) ⇔ (P → (Q → R))

15.归谬论

E₂₄:(P→Q)∧(P→¬Q) ⇔ ¬P

总结:24 条公式的 “记忆优先级与关联逻辑”

五.全功能联结词:逻辑武器的 “最小套装”

1. 经典 “精简套装”:3 组常用组合

(1).想拼出 “P∨Q”(P 或 Q),利用德摩根律:P ∨ Q ⇔ ¬(¬P ∧ ¬Q)

(2).{¬, ∨}(非 + 或):用 “或” 和 “非” 拼出 “且”

(3).{¬, →}(非 + 蕴含):最接近数学推理的套装

2. 终极 “一件套装”:只用 1 个联结词,拼出全世界!

(1).与非(NAND):P ↑ Q ⇔ ¬(P ∧ Q)

(2).或非(NOR):P ↓ Q ⇔ ¬(P ∨ Q)

六.对偶原理:逻辑世界的 “镜面反射”

核心思想:逻辑公式的 “阴阳对称”

1. 如何制造 “对偶影子”?(操作口诀)

2. 对偶原理的 “买一送一” 魔力

总结


前言

在命题逻辑的学习中,逻辑联结词的定义是 “地基”,核心等值公式是 “承重墙”—— 只有把这两者牢牢记住,后续的公式化简、逻辑证明才能顺畅推进。下面我会用 “形象记忆锚点 + 口诀 + 应用场景” 的方式,帮你把这些核心内容刻进脑子里,避免死记硬背。

一.命题:逻辑世界的 “基本单元”

要理解逻辑联结词和公式,首先得明确 “命题” 这个起点 —— 它是构成所有逻辑表达式的 “最小积木”,没有清晰的命题定义,后续的逻辑运算就成了无本之木。

1.命题的定义: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严格来说,命题是具有唯一真值的陈述句,这意味着它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核心条件:

条件 1:是陈述句:排除疑问句(“今天会下雨吗?”)、祈使句(“请打开窗户”)、感叹句(“天气真好啊!”),这类句子无法判断 “对或错”,因此不是命题。

条件 2:有唯一真值:要么为真(用 “1” 或 “T” 表示),要么为假(用 “0” 或 “F” 表示),不存在 “既真又假” 或 “无法确定” 的情况。

示例:“2 是偶数”(真值为 1)、“三角形有 4 条边”(真值为 0)都是命题;而 “x+1=3”(x 的值不确定,无法判断真假)、“未来人类会移民火星”(当前无法确定真值)暂不视为命题。

2.命题的分类: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

根据是否包含逻辑联结词,命题可分为两类,这也是后续学习的关键区分:

简单命题(原子命题):不包含任何逻辑联结词的 “单一陈述句”,是不可再拆分的基本单元。
示例:“太阳从东方升起”“小明喜欢数学”。通常用小写字母 p、q、r、s… 表示,比如用 p 表示 “2 是质数”,q 表示 “3 是偶数”。

复合命题:由多个简单命题通过 “逻辑联结词” 组合而成的命题,可拆分为简单命题和联结词两部分。
示例:“2 是质数,且 3 是奇数”(由 p “2 是质数”、q “3 是奇数” 通过 “且(∧)” 联结而成)、“如果明天放假,那么我去旅行”(由 p “明天放假”、q “我去旅行” 通过 “如果… 则…(→)” 联结而成)。

例题 1:命题符号化(将自然语言转化为逻辑表达式)

题目要求

用原子命题(p、q、r 等)表示下列自然语言,并写出对应的逻辑公式:
(1)小明既喜欢数学,又喜欢物理;
(2)今天下雨或刮风,但不打雷;
(3)如果明天不加班,我就去看电影或逛商场;
(4)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当且仅当它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解题步骤

1.定义原子命题(关键:拆分 “最小陈述句”,不包含逻辑联结词)

(1)设 p:小明喜欢数学;q:小明喜欢物理;

(2)设 p:今天下雨;q:今天刮风;r:今天打雷;

(3)设 p:明天加班;q:我去看电影;r:我逛商场;

(4)设 p: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q: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2.根据自然语言中的逻辑关系,选择联结词组合

(1)“既… 又…” 对应 “且(∧)”,公式:p ∧ q

(2)“或(相容或)” 对应 “∨”,“但不” 对应 “∧ ¬”,公式:(p ∨ q) ∧ ¬r

(3)“如果不… 就…” 对应 “¬p → (∨)”,“或” 对应 “∨”,公式:¬p → (q ∨ r)

(4)“当且仅当” 对应 “等价(↔)”,公式:p ↔ q

思路提炼

符号化的核心是 “先拆原子命题,再找联结词”:
① 原子命题必须是 “能判断真假的单一陈述句”,避免包含 “且、或、如果” 等联结词;
② 注意自然语言的歧义:“或” 默认是 “相容或(∨)”(如 “下雨或刮风” 可同时发生),若明确 “要么… 要么…”(如 “要么去北京要么去上海”),需用 “排斥或((p∧¬q)∨(¬p∧q))”;
③ “如果 A 就 B” 统一转化为 “A→B”,“不 A” 转化为 “¬A”。

二.逻辑联结词:5 个 “角色” 记住核心定义

与其机械记符号和真值表,不如给每个联结词赋予一个 “专属形象”,让符号变成 “有故事的角色”,记忆会更深刻。

符号名称专属形象记忆(记忆锚点)决定性规则(口诀 + 真值关键)常见误区提醒
¬非(否定)房间的单开开关:按一下开灯(状态 1→0),再按一下关灯(0→1),啪嗒两下就回到初始状态一否就反,真假互换
(P 真则 ¬P 假,P 假则 ¬P 真)
注意否定词的 “管辖范围”,比如 ¬(P∨Q) 是对整体否定,不是 ¬P∨Q
且(合取)电影院的严格门卫:查票时必须两个人都有票(P 真且 Q 真),才让进;少一个都不行同真才真,一假则假
(只有 P=1、Q=1 时,P∧Q=1)
日常语言中的 “并且” 可能有顺序,但逻辑中 P∧Q 和 Q∧P 完全等价
或(析取)请客的大度朋友:只要有人来(P 真或 Q 真)就开心,两个人都来(P、Q 都真)更开心有真就真,同假才假
(只有 P=0、Q=0 时,P∨Q=0)
这里是 “相容或”(允许两者都真),不是 “排斥或”(要么 A 要么 B,不能都有)
如果… 则…(蕴含)说话算数的老板:承诺 “完成项目(P)就发奖金(Q)”,只有 “完成项目却没发奖金(P 真 Q 假)” 时,才是骗子真推假假,其余皆真
(仅 P=1、Q=0 时,P→Q=0)
别纠结 “P 和 Q 没关系” 的情况(比如 “如果 2 是偶数,则太阳从东方升起”),逻辑中只要不是 “真推假”,就为真
当且仅当(等价)两端等重的天平:左边(P)和右边(Q)重量一样(真值相同),天平才平衡;不一样就倾斜同真同假,一真一假则假
(P=Q 时,P↔Q=1;P≠Q 时,P↔Q=0)
可以理解为 “双向蕴含”:既 P→Q,又 Q→P

三.合式公式的类型与真值函数

1.真值表:命题逻辑的 “真值计算器” 与 “验证工具”

在命题逻辑中,真值表是一种直观、系统的表格工具,用于枚举所有原子命题的真值组合,并计算对应复合命题的真值。它就像逻辑世界的 “计算器”—— 能清晰呈现命题在不同条件下的 “真 / 假” 结果,也是验证公式等值、判断命题类型(永真 / 永假 / 可满足)的核心手段。

(1).真值表的核心构成:3 个关键部分

一张完整的真值表由 “原子命题列”“真值组合列”“复合命题真值列” 三部分组成,以含 2 个原子命题(P、Q)的复合命题(如 P→Q)为例,结构如下:

1. 原子命题列(输入)2. 真值组合列(所有可能情况)3. 复合命题真值列(输出)
PQP→Q
111
100
011
001

原子命题列:列出复合命题中所有互不相同的简单命题(原子命题),如 P、Q、R 等,是真值表的 “输入变量”。

真值组合列:枚举所有原子命题的真值组合 —— 若有 n 个原子命题,根据 “每个命题有 2 种真值(1 真 / 0 假)”,总组合数为2ⁿ(如 1 个原子命题有 2 种,2 个有 4 种,3 个有 8 种),且组合需按 “二进制递增” 顺序排列(确保不重复、不遗漏)。

复合命题真值列:根据逻辑联结词的定义(如→的 “真推假假,其余皆真”),计算每种真值组合下复合命题的最终真值,是真值表的 “输出结果”。

(2).真值表的制作步骤:4 步标准化流程

以复合命题 “¬(P∧Q)∨(¬P∨¬Q)”(验证德摩根律)为例,标准化制作步骤如下:

步骤 1:确定原子命题与组合数

复合命题中含 2 个原子命题(P、Q),因此真值组合数为 2²=4 种,先列出原子命题列(P、Q)和 4 种真值组合(按 P 从 1 到 0、Q 从 1 到 0 的顺序排列):

PQ
11
10
01
00
步骤 2:拆解复合命题为 “子命题”

将复杂命题拆分为易计算的子命题,按 “从内层到外层” 的顺序添加列:
原命题 “¬(P∧Q)∨(¬P∨¬Q)” 可拆解为:

  • 子命题 1:P∧Q(内层合取)
  • 子命题 2:¬(P∧Q)(子命题 1 的否定)
  • 子命题 3:¬P(P 的否定)、¬Q(Q 的否定)
  • 子命题 4:¬P∨¬Q(子命题 3 的析取)

添加子命题列后,表格扩展为:

PQP∧Q¬(P∧Q)¬P¬Q¬P∨¬Q
11
10
01
00
步骤 3:计算各子命题的真值

根据逻辑联结词的规则,逐行计算每个子命题的真值(如 P∧Q “同真才真”,¬P “真假互换”):

PQP∧Q¬(P∧Q)¬P¬Q¬P∨¬Q
1110000
1001011
0101101
0001111
步骤 4:计算最终复合命题的真值

根据最外层联结词(此处为∨,“有真就真”),结合子命题 2(¬(P∧Q))和子命题 4(¬P∨¬Q)的真值,计算最终结果:

PQP∧Q¬(P∧Q)¬P¬Q¬P∨¬Q¬(P∧Q)∨(¬P∨¬Q)
11100000∨0=0
10010111∨1=1
01011011∨1=1
00011111∨1=1

(3).真值表的核心用途:3 个关键场景

真值表不仅是 “计算工具”,更是命题逻辑的 “验证利器”,核心用途包括:

1. 验证公式等值:判断两个命题是否 “永远同真同假”

若两个复合命题在所有真值组合下的真值完全一致,则它们等值。
例如前文表格中,子命题 2(¬(P∧Q))与子命题 4(¬P∨¬Q)的真值列完全相同(1,1,1,0),可直接验证德摩根律 ¬(P∧Q)⇔¬P∨¬Q成立。

2. 判断命题类型:区分永真式、永假式、可满足式
  • 永真式(重言式):所有真值组合下结果均为 1(永远为真),如 P∨¬P(真值表中全为 1)。
  • 永假式(矛盾式):所有真值组合下结果均为 0(永远为假),如 P∧¬P(真值表中全为 0)。
  • 可满足式:至少存在一种真值组合使结果为 1(有时为真),如 P→Q(前文表格中 3 个 1、1 个 0)。
3. 分析逻辑推理有效性:判断 “前提→结论” 是否为永真式

逻辑推理的有效性等价于 “所有前提的合取→结论” 是永真式。
例如推理 “前提:P→Q,P;结论:Q”,只需验证 “(P→Q)∧P→Q” 的真值表是否全为 1—— 计算后发现所有组合下结果均为 1,因此推理有效。

(4).注意事项:避免出错的 2 个关键点

真值组合不重复、不遗漏:n 个原子命题需列出 2ⁿ种组合,且按 “二进制顺序” 排列(如 3 个原子命题 P、Q、R,按 P 从 1 到 0、Q 从 1 到 0、R 从 1 到 0 的顺序,确保覆盖所有情况)。

子命题计算从内层到外层:复杂命题需先算内层联结词(如括号内的 P∧Q),再算外层联结词(如 ¬(P∧Q)),避免直接计算外层导致逻辑混乱。

总之,真值表是命题逻辑的 “基础工具”—— 无论是理解联结词定义、验证公式等值,还是判断推理有效性,都能通过它直观呈现逻辑规律,尤其适合初学者建立对 “逻辑真值” 的直观认知。

2.合式公式的三种类型

根据真值表中 “最终公式的真值分布”,可将合式公式分为三类:

重言式(永真式):永远为真的公式

无论原子命题取何真值,公式的真值始终为 T。

示例:“p∨¬p”(排中律)、“p→(p∨q)”(上文示例)。

验证 “p∨¬p”:p 为 T 时,¬p 为 F,p∨¬p 为 T;p 为 F 时,¬p 为 T,p∨¬p 为 T—— 所有情况均为 T,是重言式。

矛盾式(永假式):永远为假的公式

无论原子命题取何真值,公式的真值始终为 F。

示例:“p∧¬p”(矛盾律)。

验证 “p∧¬p”:p 为 T 时,¬p 为 F,p∧¬p 为 F;p 为 F 时,¬p 为 T,p∧¬p 为 F—— 所有情况均为 F,是矛盾式。

可满足式:至少存在一种真值组合使公式为真

既不是重言式也不是矛盾式,存在至少一组原子命题真值让公式为 T。

示例:“p∧q”“p→q”。

验证 “p∧q”:当 p=T、q=T 时,公式为 T;当 p=T、q=F 时,公式为 F—— 存在为真的情况,是可满足式。

三者关系:

  • 重言式一定是可满足式(因为所有情况都为真,必然存在至少一种);
  • 矛盾式一定不是可满足式(所有情况都为假,无任何为真的情况);
  • 可满足式包含重言式和 “非重言非矛盾的公式”。

3.真值函数:公式与真值的对应关系

每一个合式公式,本质上都对应一个 “真值函数”—— 以原子命题的真值组合为输入,以公式的真值为输出的函数。若公式含 n 个原子命题,则对应一个 n 元真值函数,记为 F: {T,F}ⁿ → {T,F}。

真值函数的个数:

n 个原子命题有 2ⁿ种输入组合,每种组合的输出有 T、F 两种可能,因此 n 元真值函数共有 2^(2ⁿ) 个。

  • 示例:n=1(1 个原子命题 p)时,真值函数有 2^(2¹)=4 个:
    1. F₁(p)=T(无论 p 取何值,输出均为 T,对应重言式 “p∨¬p”);
    2. F₂(p)=p(输出与 p 一致,对应公式 “p”);
    3. F₃(p)=¬p(输出与 p 相反,对应公式 “¬p”);
    4. F₄(p)=F(无论 p 取何值,输出均为 F,对应矛盾式 “p∧¬p”)。

公式与真值函数的关系:

不同的公式可能对应同一个真值函数(即 “等值公式”)。例如 “¬p∨q” 和 “p→q”,它们的真值表完全一致,对应同一个 2 元真值函数。这也是后续 “等值演算” 的核心基础 —— 通过变形,将复杂公式转化为简单的等值公式,简化逻辑推理。

例题 2:真值表应用(判断公式类型 + 验证等值)

题目要求

(1)用真值表判断公式 (p→q) ∧ p → q 的类型(永真式 / 永假式 / 可满足式);
(2)用真值表验证 德摩根律:¬(p ∨ q) ⇔ ¬p ∧ ¬q

解题步骤(1):判断公式类型

  1. 确定原子命题与真值组合:公式含 2 个原子命题(p、q),共 2²=4 种真值组合,按 “p 从 1 到 0,q 从 1 到 0” 排列:

    pq
    11
    10
    01
    00
  2. 拆解子命题,逐行计算真值(联结词优先级:¬ > ∧ > →):

    • 子命题 1:p→q(按 “真推假假,其余皆真” 计算);
    • 子命题 2:(p→q) ∧ p(按 “同真才真” 计算);
    • 最终公式:(p→q) ∧ p → q(按 “真推假假” 计算)。

    完整真值表:

    pqp→q(p→q)∧p(p→q)∧p → q
    1111∧1=11→1=1
    1000∧1=00→0=1
    0111∧0=00→1=1
    0011∧0=00→0=1
  3. 判断类型:所有真值组合下最终公式均为 1,因此是 永真式(这也是逻辑推理中的 “假言推理规则”,验证了推理的有效性)。

解题步骤(2):验证德摩根律

1.列出原子命题与真值组合(同(1)的 4 种组合);

2.计算左右两边公式的真值

左边:¬(p ∨ q)(先算 p∨q,再取否定);

右边:¬p ∧ ¬q(先算 ¬p、¬q,再算合取)。

真值表:

pqp∨q¬(p∨q)(左边)¬p¬q¬p∧¬q(右边)
1110000
1010010
0110100
0001111

3.验证等值:左右两边的真值列完全一致(均为 “0,0,0,1”),因此 ¬(p ∨ q) ⇔ ¬p ∧ ¬q 成立。

思路提炼

真值表解题的关键是 “分步计算,不跳步骤”:
① 先列原子命题的所有组合(n 个原子命题列 2ⁿ行,按二进制顺序排列,避免遗漏);
② 子命题计算按 “内层到外层、优先级从高到低”(¬ > ∧/∨ > → > ↔);
③ 判断公式类型:全 1 为永真式,全 0 为永假式,有 1 有 0 为可满足式;验证等值:左右两边真值列完全相同。

四.逻辑等值公式:形象绑定,告别死记硬背

核心公式不用孤立记,而是把它和上面的 “形象锚点” 绑定 —— 公式就是 “角色的行为逻辑”,理解后自然就能推导出来。

1. 双重否定律

E₁:¬¬P ⇔ P

形象绑定:对应 “非(¬)” 的 “开关形象”—— 连着按两下开关(先 ¬P,再 ¬(¬P)),灯的状态和最开始完全一样(比如初始亮→按 1 下灭→按 2 下亮,回到初始)。

口诀:负负得正,双重否定等于肯定。

应用场景:化简公式时去掉多余的否定词,比如把 ¬¬(P→Q) 直接变成 P→Q。

2.等幂律:“重复运算” 的简化规则

这类公式解决 “同一命题重复用∨或∧连接” 的简化问题,核心是 “重复运算不改变结果”。

E₂:P∨P ⇔ P

逻辑含义:“P 或 P” 的结果仍为 P(同一命题重复析取,等价于原命题)。

通俗理解:“我去吃饭,或我去吃饭”=“我去吃饭”,重复表述不改变原意。

应用场景:化简公式中重复的析取项,例如 (P∨Q)∨P ⇔ P∨Q(先通过交换律将 P 移到前面,再用幂等律消去重复的 P)。

E₃:P∧P ⇔ P

逻辑含义:“P 且 P” 的结果仍为 P(同一命题重复合取,等价于原命题)。

通俗理解:“我写作业,且我写作业”=“我写作业”,重复条件不改变事实。

应用场景:化简公式中重复的合取项,例如 (P∧¬Q)∧P ⇔ P∧¬Q(直接消去重复的 P)。

3.交换律

E₄:P∨Q ⇔ Q∨P

逻辑含义:“P 或 Q” 与 “Q 或 P” 等价(析取运算的左右项顺序不影响真值)。

示例:“今天下雨,或今天刮风”=“今天刮风,或今天下雨”,两种表述的逻辑意义完全一致。

应用场景:调整公式中析取项的顺序,方便后续用结合律或分配律化简,例如 (P∨Q)∧R ⇔ (Q∨P)∧R(先交换 P 和 Q 的顺序,再观察是否能提取公因子)。

E₅:P∧Q ⇔ Q∧P

逻辑含义:“P 且 Q” 与 “Q 且 P” 等价(合取运算的左右项顺序不影响真值)。

示例:“小明爱学习,且小明爱运动”=“小明爱运动,且小明爱学习”,两种表述的事实不变。

应用场景:调整公式中合取项的顺序,例如 (P∧Q)∨(R∧P) ⇔ (Q∧P)∨(P∧R)(交换后可提取公因子 P,用分配律化简)。

4.结合律

这类公式对应 “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结合律((a×b)×c=a×(b×c))”,核心是 “∨和∧的分组括号可移动”。

E₆:(P∨Q)∨R ⇔ P∨(Q∨R)

逻辑含义:先将 P 和 Q 析取,再与 R 析取;等价于先将 Q 和 R 析取,再与 P 析取(析取的分组方式不影响结果)。

示例:“(吃苹果或吃香蕉)或吃橙子”=“吃苹果或(吃香蕉或吃橙子)”,最终都是 “三种水果选至少一种”。

应用场景:重组析取项的分组,方便合并同类项,例如 (P∨¬P)∨Q ⇔ P∨(¬P∨Q)(先计算 P∨¬P=1,再用同一律化简为 1∨Q=1)。

E₇:(P∧Q)∧R ⇔ P∧(Q∧R)

逻辑含义:先将 P 和 Q 合取,再与 R 合取;等价于先将 Q 和 R 合取,再与 P 合取(合取的分组方式不影响结果)。

示例:“(写数学作业且写语文作业)且写英语作业”=“写数学作业且(写语文作业且写英语作业)”,最终都是 “三种作业都写”。

应用场景:重组合取项的分组,例如 (P∧1)∧Q ⇔ P∧(1∧Q)(先计算 1∧Q=Q,再用同一律化简为 P∧Q)。

5.分配律

E₈:P∧(Q∨R) ⇔ (P∧Q)∨(P∧R)

逻辑含义:P 与 “Q 或 R” 的合取,等价于 “P 与 Q 的合取” 或 “P 与 R 的合取”(将∧分配到∨的每一项上)。

示例:“我买了(苹果或香蕉)”=“我买了苹果,或我买了香蕉”,两种表述都表示 “买的水果是苹果 / 香蕉中的一种”。

应用场景:将 “合取 + 析取” 的嵌套公式展开,方便化简,例如 P∧(¬P∨Q) ⇔ (P∧¬P)∨(P∧Q)(展开后 P∧¬P=0,最终简化为 0∨(P∧Q)=P∧Q)。

E₉:P∨(Q∧R) ⇔ (P∨Q)∧(P∨R)

逻辑含义:P 与 “Q 且 R” 的析取,等价于 “P 与 Q 的析取” 且 “P 与 R 的析取”(将∨分配到∧的每一项上)。

示例:“我吃了饭,或(我吃了面且喝了汤)”=“(我吃了饭或吃了面)且(我吃了饭或喝了汤)”,两种表述的逻辑真值完全一致(可通过真值表验证)。

应用场景:将 “析取 + 合取” 的嵌套公式展开,例如 ¬P∨(P∧Q) ⇔ (¬P∨P)∧(¬P∨Q)(展开后 ¬P∨P=1,最终简化为 1∧(¬P∨Q)=¬P∨Q)。

6. 德摩根律

德摩根律是化简 “否定合取 / 否定析取” 的关键,记住 “老板否定门卫 / 朋友” 的场景,就永远不会错。

E₁₀:¬(P ∨ Q) ⇔ ¬P ∧ ¬Q

形象绑定:“或(∨)” 是大度朋友,说 “P 来或 Q 来都可以”;现在 “非(¬)” 这个老板来否定这件事,老板说 “不行!”—— 意思是 “P 不能来(¬P),并且(∧)Q 也不能来(¬Q)”,只有两个人都不来,才能否定 “有人来” 的原说法。

应用场景:化简 “否定析取” 类公式,例如 ¬(¬P∨Q) ⇔ P∧¬Q(拆括号分否定词,∨变∧)。

口诀:否定 “或”,变 “且”,否定词分到每一项。

E₁₁:¬(P ∧ Q) ⇔ ¬P ∨ ¬Q

形象绑定:“且(∧)” 是严格门卫,说 “P 有票且 Q 有票才能进”;老板(¬)否定这个规矩,说 “不用这么严!”—— 意思是 “P 没票(¬P)也行,或者(∨)Q 没票(¬Q)也行”,只要有一个人没票,原规矩就不成立。

口诀:否定 “且”,变 “或”,否定词分到每一项。

德摩根律综合口诀:拆括号,分负号,且变或,或变且。

应用场景:化简带否定的复合公式,比如 ¬(¬P ∧ Q) ⇔ P ∨ ¬Q(拆括号分负号,∧变∨)。

7.吸收律

E₁₂:P∨(P∧Q) ⇔ P

逻辑含义:“P 或(P 且 Q)” 等价于 P(因为 “P 且 Q” 是 “P 成立” 的子集 —— 若 P 且 Q 为真,则 P 必为真,所以析取后结果就是 P)。

形象记忆:“我去玩,或(我去玩且带朋友)”=“我去玩”,“带朋友” 是 “去玩” 的附加条件,不影响 “去玩” 的核心事实。

应用场景:消去公式中 “被包含” 的合取项,例如 (P∨Q)∨((P∨Q)∧R) ⇔ P∨Q(将 “P∨Q” 视为整体,直接用吸收律消去后面的合取项)。

E₁₃:P∧(P∨Q) ⇔ P

逻辑含义:“P 且(P 或 Q)” 等价于 P(因为 “P 或 Q” 是 “P 成立” 的超集 —— 若 P 为真,则 “P 或 Q” 必为真,所以合取后结果就是 P)。

形象记忆:“我在家,且(我在家或出门)”=“我在家”,“出门” 是 “在家” 的对立选项,但 “在家” 为真时,“在家或出门” 必为真,合取后仍为 “在家”。

应用场景:消去公式中 “包含” 的析取项,例如 (P∧¬Q)∧((P∧¬Q)∨R) ⇔ P∧¬Q(将 “P∧¬Q” 视为整体,用吸收律消去后面的析取项)。

8.零律与9.同一律

这类公式涉及 “永真命题(用 1 表示,所有真值组合都为真)” 和 “永假命题(用 0 表示,所有真值组合都为假)”,是公式化简的 “终点工具”。

E₁₄:P∨1 ⇔ 1

逻辑含义:“P 或永真命题” 等价于永真命题(因为永真命题本身已为真,析取任何命题后仍为真)。

示例:“今天下雨,或 1+1=2”=“1+1=2”(1+1=2 是永真命题,所以整体为真)。

应用场景:公式化简的 “终点” 之一,例如 (P∧Q)∨1 ⇔ 1(无论 P∧Q 是真还是假,与 1 析取后都是 1)。

E₁₅:P∧0 ⇔ 0

逻辑含义:“P 且永假命题” 等价于永假命题(因为永假命题本身已为假,合取任何命题后仍为假)。

示例:“今天晴天,且 1+1=3”=“1+1=3”(1+1=3 是永假命题,所以整体为假)。

应用场景:公式化简的 “终点” 之一,例如 (P∨Q)∧0 ⇔ 0(无论 P∨Q 是真还是假,与 0 合取后都是 0)。

E₁₆:P∨0 ⇔ P

逻辑含义:“P 或永假命题” 等价于 P(因为永假命题为假,析取后结果由 P 的真值决定)。

示例:“我看书,或 1+1=3”=“我看书”(1+1=3 为假,不影响 “我看书” 的真值)。

应用场景:消去公式中的永假项,例如 (P∧¬Q)∨0 ⇔ P∧¬Q(直接去掉 0,保留核心项)。

E₁₇:P∧1 ⇔ P

逻辑含义:“P 且永真命题” 等价于 P(因为永真命题为真,合取后结果由 P 的真值决定)。

示例:“我写字,且 1+1=2”=“我写字”(1+1=2 为真,不影响 “我写字” 的真值)。

应用场景:消去公式中的永真项,例如 (P∨Q)∧1 ⇔ P∨Q(直接去掉 1,保留核心项)。

10.否定律

E₁₈:P∨¬P ⇔ 1

逻辑含义:“P 或非 P” 等价于永真命题(矛盾命题必有一真,析取后恒为真,也叫 “排中律”)。

示例:“今天下雨,或今天不下雨”—— 无论天气如何,这句话永远为真,不存在第三种可能。

应用场景:化简公式中的 “矛盾命题析取” 项,例如 (P∨¬P)∧Q ⇔ 1∧Q ⇔ Q(先通过互补律将 P∨¬P 化为 1,再用同一律化简)。

E₁₉:P∧¬P ⇔ 0

逻辑含义:“P 且非 P” 等价于永假命题(矛盾命题不可能同时为真,合取后恒为假,也叫 “矛盾律”)。

示例:“今天下雨,且今天不下雨”—— 这句话永远为假,不可能同时发生。

应用场景:化简公式中的 “矛盾命题合取” 项,例如 (P∧¬P)∨Q ⇔ 0∨Q ⇔ Q(先通过互补律将 P∧¬P 化为 0,再用同一律化简)。

11. 蕴含等值式

E₂₀:P → Q ⇔ ¬P ∨ Q

形象绑定:对应 “蕴含(→)” 的 “老板形象”—— 老板承诺 “P(完成项目)则 Q(发奖金)”,什么时候老板不算骗子?两种情况:

1.你没完成项目(¬P 为真):不管发不发奖金,老板都没违约;

2.你完成项目且老板发了奖金(Q 为真):老板守诺。

这两种情况用 “或(∨)” 连接,就是 “¬P ∨ Q”,和原蕴含式完全等价。

口诀:“推” 变 “或非”,看见→,就把前件否定、后件保留,中间变∨。

应用场景:把蕴含式转化为 “否定 + 析取”,方便后续化简或证明,比如证明 P→Q 和 ¬P∨Q 等值,直接用这个公式一步转换。

12.等价等值式

E₂₁:P↔Q ⇔ (P→Q)∧(Q→P)

13. 逆否律

E₂₂:P → Q ⇔ ¬Q → ¬P

形象绑定:还是 “老板承诺” 的场景 —— 老板说 “完成项目(P)则发奖金(Q)”(P→Q),等价于另一句话:“如果没发奖金(¬Q),那你肯定没完成项目(¬P)”(¬Q→¬P)。这是典型的 “抓骗子逻辑”:如果老板没发奖金,还说你完成了项目,那他就是骗子;所以要证明老板没骗你,只要证明 “没发奖金→没完成项目” 就行。

口诀:原命题等价于逆否命题,前件后件互换,同时加否定。

应用场景:当直接证明 P→Q 困难时,转而去证明 ¬Q→¬P(逆否命题),比如证明 “如果 n² 是偶数,则 n 是偶数”,等价于证明 “如果 n 不是偶数,则 n² 不是偶数”,后者更易证。

14.输出律

E₂₃:(P ∧ Q → R) ⇔ (P → (Q → R))

逻辑含义:如果 “P 且 Q 能推出 R”,等价于 “若 P 成立,则 Q 能推出 R”。
可以理解为:当两个条件 P 和 Q 共同导致结果 R 时,可将其中一个条件 P 作为前提,另一个条件 Q 作为蕴含的前件,即 “如果 P 已满足,那么只要 Q 成立就能推出 R”。

形象记忆:假设 “(努力学习(P)且方法正确(Q))→ 考试及格(R)”,这句话等价于 “如果努力学习(P),那么(只要方法正确(Q)→ 考试及格(R))”。
即:将两个并列条件中的一个 “输出” 为前提,另一个保留为蕴含关系的前件,逻辑意义不变。

应用场景:常用于公式的 “拆分” 或 “嵌套” 转换,例如:
化简 (A ∧ B ∧ C → D) 时,可通过输出律逐步拆分:
→ A → (B ∧ C → D)
→ A → (B → (C → D))
使公式的层次更清晰,便于后续推理或证明。

15.归谬论

E₂₄:(P→Q)∧(P→¬Q) ⇔ ¬P

逻辑含义:“如果 P 则 Q,且如果 P 则非 Q” 等价于 “非 P”(若一个前提 P 能推出两个矛盾的结论 Q 和 ¬Q,说明前提 P 本身必为假)。

形象记忆:“如果他是好人(P),则他会救人(Q);且如果他是好人(P),则他不会救人(¬Q)”—— 这两个结论矛盾,说明 “他是好人(P)” 必为假,即 “他不是好人(¬P)”。

应用场景:间接证明 “¬P”,只需证明 “P 能推出矛盾结论”,例如证明 “‘2 是奇数(P)’为假”,可证明 “若 2 是奇数(P),则 2 不能被 2 整除(Q);且若 2 是奇数(P),则 2 能被 2 整除(¬Q)”,通过归谬论得出 ¬P(2 不是奇数)。

总结:24 条公式的 “记忆优先级与关联逻辑”

为避免混淆,可按 “核心工具→基础规律→特殊场景” 的优先级记忆,同时注意公式间的推导关系:

记忆优先级公式类别关键作用关联逻辑
最高德摩根律、蕴含等值式拆否定、消→(所有复杂公式化简的起点)德摩根律是否定运算的核心,蕴含等值式是连接→与 ¬/∨的桥梁
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调整公式结构(展开、重组项)类似数学中的加减乘除规律,是公式 “变形” 的基础
双重否定律、幂等律、吸收律、输出律简化冗余项(消重复、消包含项)基于 “否定两次为肯定”“重复运算不变”“包含项可消” 的直觉
零律、同一律、互补律化简至 “终点”(得到 1 或 0)互补律是基础,零律 / 同一律依赖互补律推导(如 P∨1=1 可由 P∨(P∨¬P)=P∨¬P=1 推导)
等价相关公式、归谬论处理双向逻辑与矛盾证明等价式依赖蕴含式,归谬论是蕴含式的特殊矛盾场景应用

解题流程图解析

1.拿到逻辑公式:如 ¬(A ∧ B)、(P→Q)∨R 等,作为处理起点。

2.消去蕴含(→)或等价(↔):若公式含 → 或 ↔,优先用 蕴含等值式(P→Q ⇔ ¬P∨Q) 消去 →(↔ 可拆为双向 →,再分步消去),让公式仅含 ¬、∧、∨。

示例:化简 (P→Q)∧¬R → 用 E₂₀ 转化为 (¬P∨Q)∧¬R。

3.处理括号外的否定(¬):若公式有括号外的 ¬(如 ¬(A∧B)、¬(C∨D) ),用 德摩根律 拆括号、变联结词,将 ¬ 分配到单个命题上。

示例:化简 ¬(¬P∨Q) → 用德摩根律转化为 P∧¬Q。

4.公式 “扁平化” 后,用分配律、吸收律等化简:经过前两步,公式只剩 ¬、∧、∨,可继续用分配律(A∧(B∨C)⇔(A∧B)∨(A∧C) 等)、吸收律(A∨(A∧B)⇔A 等)进一步化简,直到最简形式。

示例:化简 (P∧¬Q)∨(P∧R) → 用分配律提取 P,得到 P∧(¬Q∨R)。

5.终极验证:真值表:若不确定化简结果是否正确,列出所有原子命题的真值组合,分别计算原公式和化简后公式的真值,若每一行真值一致,则化简正确。

例题 3:公式化简(用 24 条等值公式化简复杂公式)

题目要求

用核心等值公式化简下列公式,最终结果仅含 “¬、∧、∨”,且否定词仅作用于原子命题:
(1)¬(p ∧ ¬q) ∨ ¬r;
(2)(p→q) ∧ ¬q → ¬p。

解题步骤(1):化简 ¬(p ∧ ¬q) ∨ ¬r

1.用德摩根律拆否定(优先处理括号外的 ¬)
¬(p ∧ ¬q) ⇔ ¬p ∨ q(德摩根律:¬(A∧B)⇔¬A∨¬B,此处 B=¬q,故 ¬B=q);

2.代入原公式,整理结果
原公式 ⇔ (¬p ∨ q) ∨ ¬r ⇔ ¬p ∨ q ∨ ¬r(结合律:(A∨B)∨C⇔A∨(B∨C),可去掉括号);

3.最终化简结果¬p ∨ ¬r ∨ q(交换律:A∨B⇔B∨A,顺序可调整,不影响真值)。

解题步骤(2):化简 (p→q) ∧ ¬q → ¬p

1.用蕴含等值式消去→(优先消去蕴含词)

  • 先处理前件:p→q ⇔ ¬p ∨ q(蕴含等值式:A→B⇔¬A∨B);
  • 原公式是 “(前件) → ¬p”,再次用蕴含等值式:(A→B)⇔¬A∨B,其中 A=(p→q)∧¬q,B=¬p;
  • 因此原公式 ⇔ ¬[(¬p ∨ q) ∧ ¬q] ∨ ¬p;

2.用德摩根律拆否定
¬[(¬p ∨ q) ∧ ¬q] ⇔ ¬(¬p ∨ q) ∨ ¬(¬q)(德摩根律:¬(A∧B)⇔¬A∨¬B);
进一步化简:¬(¬p ∨ q) ⇔ p ∧ ¬q(德摩根律),¬(¬q) ⇔ q(双重否定律);
因此前半部分 ⇔ (p ∧ ¬q) ∨ q;

3.用分配律展开并化简
(p ∧ ¬q) ∨ q ⇔ (p ∨ q) ∧ (¬q ∨ q)(分配律:A∨(B∧C)⇔(A∨B)∧(A∨C),此处 A=q,B=p,C=¬q);
其中 ¬q ∨ q ⇔ 1(互补律:A∨¬A⇔1),因此 ⇔ (p ∨ q) ∧ 1;

4.用同一律化简
(p ∨ q) ∧ 1 ⇔ p ∨ q(同一律:A∧1⇔A);

5.代入原公式,最终化简
原公式 ⇔ (p ∨ q) ∨ ¬p ⇔ (p ∨ ¬p) ∨ q ⇔ 1 ∨ q ⇔ 1(互补律:p∨¬p⇔1;零律:1∨A⇔1);
最终化简结果:1(永真式)。

思路提炼

公式化简的 “黄金流程”:
① 第一步:消去→和↔(用蕴含等值式 A→B⇔¬A∨B,等价等值式 A↔B⇔(A→B)∧(B→A));
② 第二步:拆否定(用德摩根律将 ¬ 分配到原子命题上,消除 “¬(A∧B)”“¬(A∨B)” 形式);
③ 第三步:化简(用分配律、吸收律、互补律、零律 / 同一律等消去冗余项,如 A∧A⇔A、A∨(A∧B)⇔A、A∧¬A⇔0);
④ 目标:最终结果仅含原子命题、¬、∧、∨,且无重复项、无冗余括号。

例题 4:推理有效性验证(用真值表 + 等值演算两种方法)

题目要求

验证推理:“如果今天下雨(p),则路滑(q);今天下雨了(p);因此路滑(q)” 的有效性(即判断 “(p→q) ∧ p → q” 是否为永真式)。

方法 1:真值表法(同例题 2(1))

  • 已通过真值表计算得出,“(p→q) ∧ p → q” 的所有真值均为 1,是永真式,因此推理 有效

方法 2:等值演算法(用 24 条公式推导)

1.将推理转化为公式:推理的有效性等价于 “(前提 1 ∧ 前提 2)→ 结论”,即 (p→q) ∧ p → q

2.用等值公式推导

  • 第一步:消去→:(p→q) ∧ p → q ⇔ ¬[(p→q) ∧ p] ∨ q(蕴含等值式:A→B⇔¬A∨B);
  • 第二步:拆否定:¬[(p→q) ∧ p] ∨ q ⇔ ¬(p→q) ∨ ¬p ∨ q(德摩根律:¬(A∧B)⇔¬A∨¬B);
  • 第三步:消去 p→q:¬(¬p ∨ q) ∨ ¬p ∨ q(蕴含等值式:p→q⇔¬p∨q);
  • 第四步:拆否定:(p ∧ ¬q) ∨ ¬p ∨ q(德摩根律:¬(¬p∨q)⇔p∧¬q);
  • 第五步:重组并化简:
    (p ∧ ¬q) ∨ (¬p ∨ q) ⇔ (p ∧ ¬q) ∨ ¬(p ∧ ¬q)(德摩根律:¬p∨q⇔¬(p∧¬q));
    令 A = p ∧ ¬q,则公式 ⇔ A ∨ ¬A ⇔ 1(互补律:A∨¬A⇔1);

3.结论:推导结果为永真式(1),因此推理 有效

思路提炼

  • 推理有效性验证的核心逻辑:
    ① 推理 “前提 1,前提 2,…,前提 n → 结论” 有效,当且仅当公式 “(前提 1 ∧ 前提 2 ∧ … ∧ 前提 n) → 结论” 是永真式;
    ② 验证方法二选一:
    • 真值表法:列出所有组合,判断公式是否全为 1;
    • 等值演算法:通过等值公式推导,若最终结果为 1(永真式),则推理有效。

五.全功能联结词:逻辑武器的 “最小套装”

核心思想:用最少的 “零件” 拼出所有逻辑公式

想象你要组装一台 “逻辑公式制造机”,需要买 “逻辑零件”(联结词)。问题来了:最少买哪几个零件,就能拼出任何逻辑公式?

这组 “最少且够用” 的零件,就是极小全功能联结词集合。理解它,你就能明白 “为什么计算机只用一种门电路(如与非门)就能实现所有运算”,数学和现实的关联瞬间打通!

1. 经典 “精简套装”:3 组常用组合

{¬, ∧}(非 + 且):用 “且” 和 “非” 拼出 “或”

(1).想拼出 “P∨Q”(P 或 Q),利用德摩根律
P ∨ Q ⇔ ¬(¬P ∧ ¬Q)

记忆场景:电影院门卫(∧)说 “必须 P 和 Q 都有票才能进”,现在 “非(¬)” 否定这个规矩,等价于 “不是(¬P 且 ¬Q)”—— 只要不是两人都没票,就至少有一人有票(P 或 Q 成立)。

(2).{¬, ∨}(非 + 或):用 “或” 和 “非” 拼出 “且”

想拼出 “P∧Q”(P 且 Q),同样用德摩根律:
P ∧ Q ⇔ ¬(¬P ∨ ¬Q)

记忆场景:朋友(∨)说 “P 或 Q 来一个就行”,现在 “非(¬)” 否定这个宽松规矩,等价于 “不是(¬P 或 ¬Q)”—— 不能有一个人没来,必须两人都来(P 且 Q 成立)。

(3).{¬, →}(非 + 蕴含):最接近数学推理的套装

拼 “且”(P∧Q):P ∧ Q ⇔ ¬(P → ¬Q)
理解:“P 且 Q 成立” = “如果 P 成立,那么 Q 不成立(P→¬Q)” 是错的(¬ 否定这个错误说法)。
场景:老板说 “如果完成项目(P),就不发奖金(¬Q)”—— 这显然和 “完成项目且发奖金(P∧Q)” 矛盾,所以否定老板的话,就等价于 P∧Q。

拼 “或”(P∨Q):P ∨ Q ⇔ ¬P → Q(蕴含等值式,前面学过!)
场景:“没完成项目(¬P),就发奖金(Q)” 等价于 “完成项目或发奖金(P∨Q)”,完美对应数学里的 “兜底承诺”。

2. 终极 “一件套装”:只用 1 个联结词,拼出全世界!

如果老板说 “只能卖你 1 种零件”,别慌,有两个 “大神级” 联结词能搞定一切 ——与非(↑)或非(↓)

(1).与非(NAND):P ↑ Q ⇔ ¬(P ∧ Q)

定义:“并非两者都真”—— 只有 P、Q都真时,P↑Q 为;其他情况都为
形象记忆:团队里的 “挑刺专家”—— 只要不是所有人都完美(真),他就挑刺(结果为真);所有人都完美时,他没刺可挑(结果为假)。

拼 “非”(¬P):¬P ⇔ P ↑ P(P 和自己与非 = 非 P)
场景:“我和自己都完美” = 不可能,所以结果为假(¬P 为假时 P 为真,反之同理)。

拼 “且”(P∧Q):P ∧ Q ⇔ (P ↑ Q) ↑ (P ↑ Q)
逻辑:先算 P↑Q = ¬(P∧Q)(非且),再对 “非且” 与非一次,得到 ¬(¬(P∧Q)) = P∧Q(双重否定变肯定)。

(2).或非(NOR):P ↓ Q ⇔ ¬(P ∨ Q)

定义:“两者都不真”—— 只有 P、Q都假时,P↓Q 为;其他情况都为
形象记忆:“绝望的悲观主义者”—— 只有所有选项都糟糕(假),他才认同(真);有一个好的(真),他就反对(假)。

拼 “非”(¬P):¬P ⇔ P ↓ P(P 和自己或非 = 非 P)
场景:“我或我自己” = 就是我自己,所以 “都不真” 只有当我自己为假时成立(¬P 为真时 P 为假,反之同理)。

拼 “或”(P∨Q):P ∨ Q ⇔ (P ↓ Q) ↓ (P ↓ Q)
逻辑:先算 P↓Q = ¬(P∨Q)(非或),再对 “非或” 或非一次,得到 ¬(¬(P∨Q)) = P∨Q(双重否定变肯定)。

全功能联结词的意义

理论上,现代计算机只用一种基础门电路(如与非门)就能实现所有计算!因为所有逻辑公式都能拆解为与非(或或非)的组合 —— 这就是数学对现实科技的底层支撑,是不是超酷?

六.对偶原理:逻辑世界的 “镜面反射”

核心思想:逻辑公式的 “阴阳对称”

在只包含 {¬, ∧, ∨} 的公式里,存在一种神奇的对称性—— 很多公式就像 “物体和镜子里的影子”,成对出现。掌握对偶原理,证明公式直接 “买一送一”!

1. 如何制造 “对偶影子”?(操作口诀)

对任意逻辑公式(仅含 ¬、∧、∨、0、1),做 3 步操作:

∧ ↔ ∨(“且” 和 “或” 互换)

0 ↔ 1(“永假” 和 “永真” 互换)

¬ 不动(否定词原地待命)

示例

原式 A = ¬p ∨ (q ∧ r)
对偶式 A* = ¬p ∧ (q ∨ r)(∨和∧互换,¬p、q、r 不动)

原式 B = (p ∨ q) ∧ 0
对偶式 B* = (p ∧ q) ∨ 1(∨和∧互换,0 和 1 互换,其他不动)

2. 对偶原理的 “买一送一” 魔力

核心定理:如果两个公式等值(A ⇔ B),那么它们的对偶式也等值(A* ⇔ B*)。

为什么厉害?
比如你辛苦证明了分配律
A ∨ (B ∧ C) ⇔ (A ∨ B) ∧ (A ∨ C)(或对且的分配)

根据对偶原理,直接得到它的 “镜面对称” 公式(且对或的分配):
A ∧ (B ∨ C) ⇔ (A ∧ B) ∨ (A ∧ C)

工作量直接减半!证明一个,另一个自动成立 —— 这就是逻辑世界的 “阴阳平衡”,省力又神奇!

形象记忆

对偶原理就像逻辑界的 “照镜子”—— 公式 A 在镜子里的影子是 A*,如果 A 站得稳(等值成立),那么影子 A * 也一定站得稳。

总结

现在再看离散数学,是不是觉得它不再是枯燥的公式,而是一套能解释现实、指导科技的 “思维工具”?继续往下学,你会发现更多数学和现实的奇妙关联!

http://www.dtcms.com/a/394776.html

相关文章:

  • 【Linux命令从入门到精通系列指南】ping 命令详解:网络连通性诊断的终极工具
  • 游戏UI告别“贴图”时代:用Adobe XD构建“活”的设计系统
  • NXP - 用MCUXpresso IDE导入lpcopen_2_10_lpcxpresso_nxp_lpcxpresso_1769.zip中的工程
  • ✅ Python+Django租房推荐系统 双协同过滤+Echarts可视化 租房系统 推荐算法 全栈开发(建议收藏)✅
  • Django入门-3.公共视图
  • 【 设计模式 | 结构型模式 代理模式 】
  • 小杰机器学习高级(five)——分类算法的评估标准
  • IS-IS 中同时收到 L1 和 L2 的 LSP 时,是否优选 L1
  • 【开源】基于STM32的智能车尾灯
  • 电子电气架构 --- 软件开发与产品系统集成流程(下)
  • Ubuntu系统目录架构是怎么样的
  • 自动驾驶仿真之“场景交互”技术研究
  • 《AI管家还是数字化身?—— 一种面向未来的个人智能架构构想》
  • AI提升工业生产制造安全,基于YOLOv9全系列【yolov9/t/s/m/c/e】参数模型开发构建工业生产制造加工场景下工业设备泄漏智能化检测识别预警系统
  • 深度学习(十一):深度神经网络和前向传播
  • js立即执行函数的几种写法
  • RecyclerView里更新列表数是不想让header也刷新,怎么处理
  • C#/.NET/.NET Core技术前沿周刊 | 第 55 期(2025年9.15-9.21)
  • 减少实验烦恼,革新实验效率——PFA塑料容量瓶降低实验成本与风险
  • 留给石头科技的赛道不多了
  •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人车识别技术:从原理突破到场景重构的深度探索
  • 信用免押租赁服务:重构消费信任体系的全球增长引擎
  • Redis数据迁移实战:从自建到云托管(阿里云/腾讯云)的平滑过渡
  • 从梵高到赛博格:我用4K模型重构艺术史的未来可能性-Seedream 4.0 实测
  • Mysql DBA学习笔记(Redo Log/Undo Log)
  • 买卖T平台如何以分红+排队免单重构零售生态?
  • 2025 年前端工具全景解析:从框架到 AI,重构开发效率的 N 种可能
  • 重构ruoyi前后端分离版
  • AI + 制造:AI 如何重构制造业的质检与排产流程
  • 卡尔曼滤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