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管家还是数字化身?—— 一种面向未来的个人智能架构构想》
人类,就是记忆与思考的集合体——记忆铸就自我,思考赋予灵魂。
我们仿造这两点,用数据库来储存记忆,让AI来思考,是否就能创造出数字人?
想象这样一个存在,融入日常,无私服务,就像《钢铁侠》中的贾维斯。当然以现在的技术恐怕还为时过早,但利用AI控制家电,辅助分析等等,已经是成熟且已在使用的技术了。
因此我产生了一种面向未来的个人智能架构构想,试图利用已有的技术,简单构建出类似效果的系统。不仅可以使用自然语言与其正常对话,还能深度管理和处理我们的私人信息,如日记、账本、密码库、学习笔记等。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信息安全,在本设想中,与数字人的交流会涉及到重要的私人信息,因此安全在首位。它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深度集成:所有敏感数据都加密存储在本地数据库中,AI在调用外部大模型API时经过严格设计,确保你的私人信息不会泄露,从而打造一个既强大又值得信赖的私人数字伙伴。
其次是这个构想的三部分:
第一部分:AI助手——系统的智能核心
(1)API调用与本地模型:智能的来源
这套系统的“大脑”依托于现有的大型AI模型,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API调用与本地部署。
API调用
API调用可理解为一种“AI即服务”的租赁模式。用户通过向AI服务商发送请求并获取返回结果,从而使用其模型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数据通常需要传至服务商的服务器,因此存在一定的隐私暴露风险——尽管服务商承诺会保护用户数据,但安全性仅仅依赖于服务商的信誉。
在获取成本上:大多数AI模型的API使用是付费的,免费额度难以能支持深度使用。
- Deepseek的模型功能性强,价格相较于国外是白菜价。
- Google的Gemini部分模型性能可以,基本免费,但有限额。
- 硅基流动平台上有各种各样的API,填写邀请码可以各获得14元的额度,无上限,学生认证赠送50元,企业认证赠送500元。
(后续将再写文章详细分析各厂商API的优劣)
优点:可以使用最前沿的模型,性能强大,使用方便,无需考虑硬件。
缺点:依赖网络(外国公司API使用需要翻墙);存在隐私风险;有持续的使用成本,一直白嫖需要不断更换公司,很麻烦(真的)。
本地部署
在自己的电脑或者服务器上运行一个开源的大型语言模型。
优点:完全免费;隐私性最高;一次部署,往后无忧,无限使用。
缺点:对硬件(尤其是GPU要求极高);在同等配置下,性能不如公司模型的API(唉,资本);对专业性要求高,需要专业知识进行部署和维护。(因此不推荐普通用户使用本地部署,试到最后只会觉得白白浪费时间,唉)
(2)AI修饰:定制你想要的个性
原始的AI模型就像是一块普通玉石,我们可以使用种种方法进行修裁,制作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如:
提示词工程(Prompt Engineering):在系统提示(system prompt)里声明助手的身份、语气、禁忌和任务边界。例:你是一个温文冷静的私人管家,回复不超过三段,遇到敏感操作需先询问确认
。
预设(Presets)与模板:把常用的提示词打包成预设(如“晨间总结模板”、“日记情绪分析模板”),用户可一键切换。
正则/规则后处理:对模型输出做正则过滤(屏蔽敏感词、格式化日期/金额、提取结构化字段)以保证输出的一致性与安全。
指令与工具化能力:通过“工具调用”接口(模型返回特定标记表示要调用本地函数),把复杂操作(查数据库、执行脚本)封装为受控工具。
少量微调 / 适配:如果有资源,可用自有对话数据做微调或适配,提升长期一致性。
(3)交互界面:与AI的自然沟通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技术创建直观的交互界面:
- Python/Java:开发桌面应用程序跨平台使用,功能强大,集成度高。
- Web技术:构建一个可通过浏览器访问的本地网页应用,界面美观,跨平台兼容性强。
- 未来可能性:甚至可以结合语音识别与合成,实现像贾维斯一样的语音对话。
第二部分:本地数据库——安全的私人记忆库
(1)安全本地部署:SQLite/SQLCipher
所有个人数据都将存储在本地的轻量级数据库中,例如SQLite。为了极致的安全,我们可以使用SQLCipher——一个对SQLite数据库进行全库加密扩展的工具。这意味着即使有人拿到了你的数据库文件,没有密码也无法读取其中的任何内容。
(2)信息存储方式
目标是存储生活中的种种信息,文本、视频、音频、图片等等等等,使用传统的数据库总是要建立许许多多的表格,这些类型的文件存储也很麻烦,或许可以使用nosql,mysql,多媒体数据库等等联合的方式存储(一想就很麻烦)。
第三部分:粘合剂——Python
Python作为整个系统的“神经系统”,将所有部分有机地连接起来。
(1)自然语言的理解与生成
Python程序扮演中间人的角色:
- 理解用户:将用户的自然语言提问(如“我上个月在餐饮上花了多少钱?”)进行解析,提取关键指令(“上个月”、“餐饮”、“花费”)。
- 查询数据库:将指令转换为精确的数据库查询语句,执行并获取结果(如总金额为1500元)。
- 生成回答:将干巴巴的数字(1500)包装成自然的语言回复(“先生,您上个月在餐饮方面的总支出是1500元人民币。”)返回给用户。
(2)深度信息读取与理解
AI不仅可以回答简单查询,更能进行深度分析。当你问:“我最近情绪怎么样?”AI会:
- 查询最近的日记条目。
- 调用AI模型分析这些日记中的情绪倾向。
- 生成一份带有数据和见解的总结报告(“根据您最近一周的日记,您的积极情绪占比70%,主要源于项目成功…”)。
让AI成为你的心理医生,它可能比人类更容易获得信任。
(3)调用自定义函数
Python允许AI超越数据库,与现实世界互动。你可以编写Python函数来完成特定任务,并授权AI在需要时调用。例如:
- 函数:
get_weather(city)
- 用户提问:“今天北京天气如何?”
- AI识别意图后,调用该函数获取天气数据,然后组织语言回答你。
未来可能性:从助手到“数字生命”
让我们越过当前技术的阻碍,真正放开想象力,就会发现这类系统的潜力,它可能是某种数字生命的雏形。
而我认为:这种AI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未来它可能会发展到难以想象的地步。下面是我的畅想:
(1)第二大脑。
它不再只是被动记录信息的仓库,而是能够主动整合、分析与关联你一生的数据——日记、阅读笔记、决策记录。在你需要时,它能够提供基于完整记忆的支持,成为你生物大脑真正意义上的外延,助你做出更明智的抉择。
(2)数字化身。
随着发展,它可以学习你的偏好和思维模式,作为你的化身,帮你筛选邮件、安排日程,甚至在授权范围内做出初步决策。它不再只是为你工作,而是在某种意义上,作为信息层面的你存活着。
(3)数字永生。
这是一个终极设想。
假如系统积累了一个人一生的完整数据——包括记忆、情感、观点与行为模式,并由一个足够智能的AI所驱动,同时被授予处理其数字遗产的权限。那么,当物理生命终结之后,这个高度拟真的“数字存在”便承载了其所有的记忆与意志。从某种角度看,这实现了一种意识的延续,一种数字永生。
思绪至此,我对AI技术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期待与遐想。尽管以现在AI的能力来说,一切都为时尚早,但通往未来的大门已经敞开,无数的抱着种种想法,正在不断的探索。唯一的遗憾是我生的太早,恐怕无法亲眼见证第一个数字人的诞生,他的诞生在我看来是必然,那他诞生后,是否会被赋予人的权利?他又觉得自己还是自己吗?我期待未来给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