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03.博客版-镜像

03.《Docker 镜像全解》

文章目录

  • 03.《Docker 镜像全解》
    • 一、引言
    • 二、最小的镜像
      • (一)最小镜像的定义与意义
      • (二)构建最小镜像的策略
    • 三、镜像的内部结构
      • (一)镜像层的深入剖析
      • (二)UnionFS 在镜像中的工作原理
      • (三)镜像清单(Manifest)和配置文件
    • 四、hello - world:最小的镜像
      • (一)hello - world 镜像的详细解析
      • (二)运行 hello - world 镜像的过程
    • 五、Dockerfile 实践案例
      • (一)构建一个简单的 Web 应用镜像
      • (二)多阶段构建
    • 六、镜像命名的最佳实践
      • (一)语义化命名原则
      • (二)使用标签管理版本
    • 七、使用公共 Registry - dockerhub
      • (一)注册 dockerhub 账号
      • (二)推送和拉取镜像
    • 八、搭建本地 Registry
      • (一)使用官方 Registry 镜像搭建
      • (二)推送和拉取本地 Registry 中的镜像
    • 九、Docker 镜像小结
      • (一)重点内容回顾
      • (二)Docker 镜像在 DevOps 中的重要性

一、引言

在软件开发与部署的现代领域中,Docker 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以容器化技术革新了应用程序的打包、分发和运行方式。而 Docker 镜像作为这一技术的核心要素,就像一个个精心包装的应用程序 “盒子”,里面包含了运行应用所需的一切。本文将对 Docker 镜像进行全面且深入的剖析,通过大量具体示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让读者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运用 Docker 镜像相关知识。

二、最小的镜像

(一)最小镜像的定义与意义

最小的 Docker 镜像,是在确保应用程序能够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压缩镜像大小。这种最小化处理在实际应用中有诸多好处。例如,在大规模集群部署中,较小的镜像能够显著减少网络传输时间和存储空间的占用,从而提高部署效率和降低成本。

(二)构建最小镜像的策略

1.基础镜像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基础镜像是构建最小镜像的关键第一步。

  • Alpine Linux:这是构建最小镜像的热门选择。它基于 musl libc 和 busybox。musl libc 是一种轻量级的 C 标准库,相比于常见的 glibc,它体积更小。busybox 则是一个集成了众多常见 Unix 工具的可执行文件,它提供了诸如lscp等基本命令,但占用空间极小。在 Dockerfile 中指定 Alpine Linux 基础镜像如下:
FROM alpine:latest
  • Scratch: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镜像。当你的应用程序无需依赖操作系统的运行时库时,可以从 Scratch 构建。例如,对于一些静态编译的可执行文件,可以直接基于 Scratch 构建镜像,如:
FROM scratch
COPY my - static - app.
CMD ["./my - static - app"]

2.精简软件包安装
在构建镜像过程中,需要仔细甄别应用程序运行所需的软件包,避免不必要的依赖。

  • 以一个简单的 Go 语言编译的二进制应用为例,如果该应用只依赖 Go 标准库,在构建镜像时,只需要将编译好的二进制文件复制到镜像中,无需安装整个 Go 编译环境。假设my - go - app是编译好的二进制文件,Dockerfile 如下:
FROM alpine:latest
COPY my - go - app.
CMD ["./my - go - app"]

这样就避免了安装 Go 编译环境相关的软件包,减小了镜像体积。

三、镜像的内部结构

(一)镜像层的深入剖析

Docker 镜像由多层构成,每一层都对应着镜像构建过程中的一个特定操作。

  • 例如,在构建一个包含 Web 应用的镜像时,第一层可能是选择 Node.js 基础镜像,这一层就包含了 Node.js 运行环境相关的文件和配置。
  • 第二层可能是将项目文件复制到镜像中的操作,这一层就添加了项目源代码和相关资源文件。
  • 第三层可能是运行npm install命令安装项目依赖,这一层添加了项目依赖的 Node.js 模块。

(二)UnionFS 在镜像中的工作原理

UnionFS(联合文件系统)是 Docker 镜像多层结构的技术基础。

  • 当容器运行时,Docker 会将镜像的各层通过 UnionFS 合并成一个统一的文件系统。假设在一个三层镜像结构中,第一层有文件/app/config.js,第二层有文件/app/index.js,第三层有文件/app/utils.js,在容器运行时,这三个文件在容器的文件系统中看起来就像是在同一个/app目录下。
  • 这种文件系统的合并方式使得镜像构建过程更加灵活,可以在不同层中添加、修改或删除文件,并且各层之间相对独立,便于镜像的管理和分发。

(三)镜像清单(Manifest)和配置文件

1.镜像清单
镜像清单是镜像的 “身份证”,它记录了镜像的关键元数据。

  • 它包含了镜像的层信息,如每层的哈希值,通过这些哈希值可以唯一确定每一层的内容。
  • 还包括镜像的大小信息,这有助于在存储和传输镜像时进行资源规划。
  • 例如,当从远程仓库拉取镜像时,Docker 会根据镜像清单中的层哈希值来验证和下载每一层。

2.配置文件
配置文件决定了容器运行时的具体行为。

  • 它包含了环境变量的设置。例如,对于一个数据库容器,配置文件可能会设置数据库的用户名、密码和端口等环境变量。
  • 还包括容器的启动命令。如对于一个 Python Flask 应用容器,配置文件中的启动命令可能是python app.py,用于启动 Flask 应用。

四、hello - world:最小的镜像

(一)hello - world 镜像的详细解析

Docker 官方的 hello - world 镜像虽然简单,但却是理解 Docker 镜像构建和运行的极佳示例。

  • 从其可能的 Dockerfile 来看,FROM scratch表示从一个完全空白的基础开始,这是实现最小镜像的一种极端方式。
  • COPY hello /操作将一个名为hello的可执行文件复制到镜像的根目录下。这个hello文件通常是一个简单的二进制程序,其功能可能只是输出一段欢迎信息。
  • CMD ["/hello"]指定了当容器启动时要执行的命令,即运行/hello这个可执行文件。

(二)运行 hello - world 镜像的过程

  1. 当在命令行输入docker run hello - world时,Docker 首先会检查本地是否存在该镜像。
  2. 如果本地没有,Docker 会从默认的镜像仓库(如 Docker Hub)拉取该镜像。
  3. 拉取完成后,Docker 会根据镜像中的配置创建一个容器,并在容器中执行/hello命令。
  4. 执行结果就是在控制台输出一段简单的欢迎信息,例如:
Hello from Docker!
This message shows that your installation appears to be working correctly.

这个过程展示了从镜像创建容器并运行应用程序的基本流程。

五、Dockerfile 实践案例

(一)构建一个简单的 Web 应用镜像

1.项目准备
假设我们有一个简单的 Node.js Web 应用,其目录结构如下:

  • app.js:这是 Node.js 应用的主文件,包含了应用的业务逻辑,如定义路由、处理请求等。
  • package.json:这是 Node.js 项目的配置文件,列出了项目所依赖的模块,例如express等。
  • public/:这个目录包含了应用的静态资源,如 HTML、CSS 和 JavaScript 文件。

2.创建 Dockerfile

# 选择Node.js基础镜像
FROM node:latest# 设置工作目录
WORKDIR /app# 复制项目文件到镜像中
COPY. /app# 安装项目依赖
RUN npm install# 暴露应用程序端口
EXPOSE 3000# 定义容器启动命令
CMD ["npm", "start"]
  • FROM node:latest选择了最新版本的 Node.js 官方镜像作为基础镜像,该镜像中包含了完整的 Node.js 运行环境。
  • WORKDIR /app指定了容器内的工作目录为/app,后续的操作都将在这个目录下进行。
  • COPY. /app将当前目录(包含项目文件)复制到容器内的/app目录。
  • RUN npm install在容器内运行npm install命令,安装项目依赖的 Node.js 模块。
  • EXPOSE 3000声明容器将在运行时监听 3000 端口,这是为了让外部能够访问容器内的 Web 应用。
  • CMD ["npm", "start"]指定了当容器启动时要执行的命令,即启动 Node.js 应用。

3.镜像构建与运行

  • 构建镜像:在包含 Dockerfile 和项目文件的目录下,执行docker build -t my - web - app:.。这里-t参数用于指定镜像的标签,my - web - app是我们给镜像起的名字,.表示当前目录是构建上下文。
  • 运行容器:构建完成后,可以通过docker run -p 8080:3000 my - web - app来运行容器。其中-p 8080:3000表示将容器内的 3000 端口映射到本地的 8080 端口,这样就可以通过本地的 8080 端口访问容器内的 Web 应用。

(二)多阶段构建

1.构建 Go 语言应用的多阶段示例

  • 第一阶段:构建可执行文件
FROM golang:latest AS builder
WORKDIR /go/src/app
COPY..
RUN go build -o my - app.
  • FROM golang:latest AS builder选择了最新版本的 Go 语言官方镜像作为第一阶段的基础镜像,并给这个阶段命名为builder
  • WORKDIR /go/src/app设置了工作目录。
  • COPY..将当前目录(包含 Go 项目文件)复制到容器内的工作目录。
  • RUN go build -o my - app.在容器内运行go build命令,编译出名为my - app的可执行文件。
  • 第二阶段:创建运行镜像
FROM alpine:latest
WORKDIR /app
COPY --from = builder /go/src/app/my - app.
CMD ["./my - app"]
  • FROM alpine:latest选择了 Alpine Linux 作为第二阶段的基础镜像,用于构建最终的运行镜像。
  • WORKDIR /app设置了工作目录。
  • COPY --from = builder /go/src/app/my - app.从第一阶段(builder)复制编译好的my - app可执行文件到当前镜像的/app目录。
  • CMD ["./my - app"]指定了当容器启动时要执行的命令,即运行my - app可执行文件。

2.多阶段构建的优势

  • 减小镜像体积:第一阶段构建出可执行文件后,第二阶段只将可执行文件复制到小体积的 Alpine 镜像中,避免了将 Go 编译环境、源代码等不必要的内容包含在最终镜像中。例如,第一阶段的golang:latest镜像可能有几百兆字节,而最终的基于 Alpine 的运行镜像可能只有十几兆字节。
  • 安全增强:通过去除不必要的构建工具和源代码,减少了潜在的安全风险。因为构建工具可能存在漏洞,源代码可能泄露敏感信息,而多阶段构建使得这些内容不会出现在最终的运行镜像中。

六、镜像命名的最佳实践

(一)语义化命名原则

1.清晰反映内容和用途
镜像名称应该能够准确地传达镜像的关键信息。

  • 例如,my - company - web - app:v1.0,其中my - company明确了镜像所属的公司,这在企业内部有多个团队开发不同应用时非常重要,可以避免镜像名称的混淆。
  • web - app说明了这是一个用于 Web 应用的镜像,让使用者在看到名称时就能大致了解镜像的用途。
  • v1.0表示版本号,版本号的存在有助于管理镜像的不同版本,使用者可以根据版本号选择合适的镜像来运行应用程序。

2.项目和环境标识
除了上述基本信息,还可以在镜像名称中加入项目标识和环境标识。

  • 例如,project - alpha - dev - web - app:v1.0,这里project - alpha表示项目名称,dev表示这是开发环境下的镜像版本。这样的命名方式在一个项目有多个环境(开发、测试、生产等)并且每个环境有不同的镜像配置时非常有用。

(二)使用标签管理版本

1.版本号标签

  • 版本号是最常见的标签形式。例如,对于一个软件的升级过程,可以有v1.0v1.1v2.0等版本号标签。当发布一个新的版本时,通过更新镜像标签,可以方便地让使用者获取到最新版本的镜像。
  • 同时,旧版本的镜像可以保留一段时间,以便在出现问题时可以回滚到之前的版本。例如,如果v2.0版本出现了兼容性问题,可以快速切换回v1.1版本的镜像来恢复应用程序的正常运行。

2.环境标签

  • 除了版本号,还可以使用标签来表示镜像的不同环境。
  • 例如,my - web - app:dev表示开发环境下的镜像,my - web - app:test表示测试环境下的镜像,my - web - app:prod表示生产环境下的镜像。在不同环境中,可能需要对镜像进行不同的配置,如开发环境可能需要开启调试模式,生产环境则需要优化性能。通过环境标签,可以方便地管理和切换不同环境下的镜像。

七、使用公共 Registry - dockerhub

(一)注册 dockerhub 账号

1.注册流程

  • 首先,访问 dockerhub 网站(https://hub.docker.com/)。
  • 在网站上点击注册按钮,填写相关信息,如用户名、密码、电子邮件地址等,完成注册。注册成功后,你就拥有了一个可以在 Docker Hub 上推送和拉取镜像的账号。

(二)推送和拉取镜像

1.登录操作

  • 在本地命令行中,使用docker login命令登录到 Docker Hub。当执行该命令时,系统会提示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输入注册时的用户名和密码后,即可完成登录。

2.标记本地镜像

  • 假设本地有一个镜像名为my - web - app,想要推送到 Docker Hub 上,需要使用docker tag my - web - app <your - dockerhub - username>/my - web - app来标记镜像。其中<your - dockerhub - username>是你的 Docker Hub 用户名。这个标记操作实际上是给本地镜像添加了一个远程仓库的标识,告诉 Docker 在推送时要将这个镜像推送到哪个远程仓库。

3.推送镜像

  • 执行docker push <your - dockerhub - username>/my - web - app,就可以将标记好的镜像推送到 Docker Hub 上。在推送过程中,Docker 会将镜像的各层依次上传到远程仓库。如果镜像较大,推送时间可能会较长,这取决于网络速度。

4.拉取镜像

  • 在其他机器上,如果需要使用这个镜像,只需要执行docker pull <your - dockerhub - username>/my - web - app即可从 Docker Hub 拉取镜像。拉取过程与推送过程类似,Docker 会根据镜像的层哈希值从远程仓库下载各层,并在本地重新构建镜像。

八、搭建本地 Registry

(一)使用官方 Registry 镜像搭建

启动本地 Registry 容器

  • 使用 Docker 官方提供的 Registry 镜像可以很方便地搭建本地 Registry。执行以下命令:
docker run -d -p 5000:5000 --restart = always --name registry registry:2
  • -d参数表示让容器在后台运行。
  • -p 5000:5000将容器内的 5000 端口映射到本地的 5000 端口,这样本地机器就可以通过 5000 端口访问本地 Registry。
  • --restart = always设置容器在重启后自动启动。
  • --name registry给容器命名为registry,方便后续操作。
  • registry:2是官方提供的 Registry 镜像版本 2。

(二)推送和拉取本地 Registry 中的镜像

1.标记镜像

  • 与推送至 Docker Hub 类似,需要先标记镜像。例如,docker tag my - web - app localhost:5000/my - web - app。这里将本地镜像my - web - app标记为要推送到本地 Registry(localhost:5000是本地 Registry 的地址)的镜像。

2.推送镜像

  • 执行docker push localhost:5000/my - web - app,将标记好的镜像推送到本地 Registry。在推送过程中,镜像会被存储到本地 Registry 所在的容器内。

3.拉取镜像

  • 在本地其他机器或者同一机器的其他容器中,可以通过docker pull localhost:5000/my - web - app来拉取本地 Registry 中的镜像。这样就可以在本地环境中共享和使用镜像,而无需依赖公共的镜像仓库。

九、Docker 镜像小结

(一)重点内容回顾

1.最小镜像构建

  • 选择合适的基础镜像,如 Alpine Linux 或 Scratch,是构建最小镜像的关键。同时,精简软件包安装,只包含应用程序运行必需的内容,可以进一步减小镜像体积。

2.镜像内部结构

  • Docker 镜像由多层构成,基于 UnionFS 的原理进行合并。镜像清单和配置文件分别记录了镜像的元数据和容器运行时的配置信息,这些都是理解和管理镜像的重要内容。

3.实践案例

  • 通过构建简单的 Web 应用镜像和多阶段构建示例,展示了 Dockerfile 在镜像构建中的灵活应用。合理的 Dockerfile 编写可以高效地构建出满足需求的镜像。

4.镜像命名规范

  • 语义化命名和标签管理可以帮助更好地管理镜像版本和环境,避免镜像使用过程中的混乱。

5.公共和本地 Registry 使用

  • 掌握了如何使用 Docker Hub 进行镜像的推送和拉取,以及如何搭建本地 Registry 来满足本地环境下的镜像存储和共享需求。

(二)Docker 镜像在 DevOps 中的重要性

  1. 统一环境,消除 “Works on My Machine”:镜像打包了应用及所有依赖(如库、配置、运行时),确保开发、测试、生产环境完全一致,避免因环境差异导致的部署故障;
  2. 加速交付,衔接 DevOps 流程:作为代码编译、测试、部署的 “标准化载体”,镜像可无缝流转于 CI(持续集成,如 Jenkins 构建镜像)和 CD(持续部署,如 Kubernetes 拉取镜像运行),缩短从代码到上线的周期;
  3. 简化管理,保障一致性与可追溯:镜像支持版本控制(如标签管理),可追溯每一个版本的构建来源,同时降低跨团队协作的环境沟通成本,让运维更高效、部署更可靠。
http://www.dtcms.com/a/393499.html

相关文章:

  • 云原生docker离线二进制安装
  • RabbitMQ 的配置文件位置及常见配置项
  • Visual Prompt Builder-AI 提示词可视化工具
  • 一文掌握Flask:从基础使用到高级应用
  • 23种设计模式之【责任链模式】-核心原理与 Java 实践
  • 执行 conda update -n base -c defaults conda 后仍提示需要升级
  • 学习日报 20250921|NIO
  • 【Linux操作系统】Linux基础指令和权限
  • 谷歌nano banana官方Prompt模板
  • 基于Python大数据的新闻推荐分析
  • ​​[硬件电路-315]:AD7606BSTZ如何测量失调电压?
  • 微服务-分布式追踪 / 监控工具大全
  • The Library: 2靶场渗透
  • 金融知识“厦”乡趣 平安产险厦门分公司启动2025年“金融教育宣传周”活动
  • C++学习笔记——模板初阶
  • Windows 下 WSL2 生态:Ubuntu/Docker Desktop 关系、VLLM 部署差异与性能解析
  • 智能体技术革命:从华为金融智能体FAB看AI智能体的未来发展与行业影响
  • CIKM 2025 | FinCast:用于金融时间序列预测的基础模型
  • 论文解读——矩形隧道中MIMO信道特性的模态理论解释
  • Mac brew VSCode Python3
  • 【C++】list 的使用及迭代器底层详解
  • NumPy 系列(三):numpy 数组的索引
  • STL源码探秘(一):深入剖析List的迭代器设计与实现
  • PNP机器人九月具身智能引领FRANKA机器人具身智能技术创新与人形机器人产业全球化新格局,全球具身领先生态推动模型部署和泛化
  • ACP(八):用插件扩展答疑机器人的能力边界
  • 迁移学习:从理论到实践,让模型 “举一反三” 的核心技术
  • ACP(六)自动化评测机器人的表现
  • 【MySQL数据库】MySQL的第一步:从安装启动到用户权限配置的一站式实战指南
  • MySQL笔记7
  • 【C语言】C语言预处理详解,从基础到进阶的全面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