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户细分
背景
用户细分是为了实现用户需求的异质性、根据用户的属性,行为等因素对用户进行分类,并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服务、销售、运营模式,达到用户价值和产品目标的最大化。
梁宁-产品思维
根据商业模式中的主要角色及某角色下的用户分类:
需求明确程度?
第一支羊 | 种子用户 |
头羊 | 核心的、头部的、有网络效应的用户 |
大明羊 | 对自己需求非常了解和清楚的用户 |
小闲羊 | 没有需求,来打发时间随便看看的用户 |
笨笨羊 | 可能有需求,但没那么明确的用户 |
狼 | 商家 |
举个例子:大众点评上的新店霸王餐,大众点评与新开的商家合作推出霸王餐,其大部分分配给用户等级高、活跃度高、经典评论多的头羊,头羊免费享用之后做出点评,吸引大明羊、小闲羊、笨羊来消费。
用户体验要求
根据对产品的熟悉程度分为:
小白用户 | 刚使用或不经常使用,对产品不熟悉。 |
普通用户 | 占用大多数,对产品使用情况良好。 |
专家用户 | 对产品依赖程度高,能提出很多观点意见,是产品的有力支持者。 |
按商品模式
大众市场 | 服务于一个庞大的、有着广泛的相似需求的用户群体,如淘宝、拼多多、抖音等。 |
小众市场 | 服务于一个具体的、专门的、需求量身打造的用户群体,如花瓣网服务于设计师。 |
求同存异的用户群体 | 服务于有着相似却不同需求的多个细分用户群,如炒股APP服务于非菜、独立经济人、操盘手。 |
多边市场 | 服务于两个或更多的相互独立又依存的用户群体;如o2o外卖,服务于点外卖的人、送外卖的人、商家、广告买主。 |
多元化的用户群体 | 服务于不同需求的用户群体;如同一个CRM产品,可以私有化部署,可以公有云部署,可以混合云部署。 |
PFM模型
RFM模型是衡量客户价值和客户创利能力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广泛应用于众多的CRM产品的用户分析上,主要以三项指标--“最近一次消费距当前的天数、黑计消费次数、黑计消费金额”来描述客户的价值状况,可分为8类:
用户分类 | 最近一次消费时间间隔 | 消费频率 | 消费金额 |
重要价值用户 | 高 | 高 | 高 |
重要发展用户 | 高 | 低 | 高 |
重要保持用户 | 低 | 高 | 高 |
重要挽留用户 | 低 | 低 | 高 |
一般价值用户 | 高 | 高 | 低 |
一般发展用户 | 高 | 低 | 低 |
一般保持用户 | 低 | 高 | 低 |
一般挽留用户 | 低 | 低 | 低 |
按人口统计分类
包括但不限于:年龄、性别、职业业、教育程度、所在地、收入、消费水平等选择这个方法一定要与产品业务有关联性,比如外卖产品,按用户教育程度来区分用户,就没什么说服力做K12教育的可以按年龄来区分用户,做职场教育的可以按职业区分用户。
如何判断分类效果?
分类的准确性 | 分类的精准性 |
指分完类后,是不是现实中每一个用户都能定位到反映该用户的类别,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用户都能给他贴上属于某个类别的标签 | 指得到的用户类别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实际用户所包含的属性含义,也就是说用来描述各类别用户的特征信息与实际用户所有属性的吻合程度。 |
在实际分类中准确性和精确性往往不能同时达到完美,当你追求100%的准确性时精度肯定会下降,比如只用性别去划分用户,准确度很高但是精度不够,所以在实际用户分类时找到准确性和精确性的一个平衡点,达到自己分类目的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