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植被如何重塑地球水循环?
本节课围绕生物圈在水循环中的作用展开,重点在于植被—土壤—水之间的双向过程以及相关水文概念。
1. 生物圈与水循环总体
生物圈是地球水循环的核心媒介,所有水体平均约 17.1 年 完成一次完整循环。植被既是水分蒸发的出口,也调节着地表和地下的水量分布。
2. 植被与降水的相互作用
降水落到森林时,水的去向主要有几条路径:
Interception(截留):水滴首先被叶面拦截并直接蒸发到大气。
Drip(滴落):叶面上聚大的水滴最终滴落地面。
Throughfall(穿透降水):降水直接穿过树冠到达地表。
Stemflow(树干径流):水沿树干流下进入根系。
同时,Sapflow(树干液流)指的是树体内部的水分输导,与外部径流不同。
这些过程决定了植被对地表径流和地下补水的调控能力。比如红树林的浅根系可以在沿海环境中有效利用表层水分。
3. 水滴对土壤的机械作用
降雨水滴的冲击会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压实孔隙,导致水分难以下渗,增加地表径流。这种“Mechanical Effects”在裸地或植被稀疏地区尤为明显。
4. 植被与水土保持
- 树冠的截留有助于将水分储存在土壤表层1 m以下,提高保水力。
- 苔藓的存在常被视为稳定生态的标志,意味着长期少有人为干扰。
- 当年降水量低于 1000 mm 时,森林的蒸腾与截留反而可能减少河流径流(森林自身消耗);而高于 1000 mm 时,森林则对暴雨具有调蓄作用,能削减洪峰。
5. 周期性淹水与湿地环境
湿地存在周期性淹水现象,形成缺氧、还原性环境。每次淹水都会使土壤中的氧气被排挤,改变微生物与化学过程。
6. 土壤中的水分形态与运动
土壤水分在重力(Gravity)和张力(Tension)作用下运动,可分为:
Bound water(结合水):被土壤颗粒强烈吸附,植物无法利用。
Ground water(地下水):包括承压水(受重力和压力控制,如自喷泉)与无压地下水(平整流动)。地下水是人类主要饮用水源。
土壤保水特征的关键指标:
Field capacity(田间持水量):土壤在排尽重力水后所能保留的水分。
Wilting point(萎蔫点):土壤含水量低到植物无法再吸收水分、发生萎蔫。
Hygroscopic coefficient(吸湿系数):干土壤从大气中能吸附的水分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