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井的 “导航仪”:一文读懂单点、多点与随钻测量
在钻井中,井眼轨迹测量是一项重要工作,称作测斜。常用的测斜仪分为单点、多点和随钻测量,这是三种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功能定位的 “导航工具”,以下逐一解析。
单点测量:钻井 “初代导航”
单点测量是最早应用的钻井测量技术—— 用钢丝或者电缆从钻柱内送入井下,每次测量仅获取一个井深参数。仪器必须在完全静止的状态下进行测量。测量完成后,将仪器提出井口,读取数据。
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结构简单、成本低,对钻井设备要求低,适合早期简单钻井场景。但数据严重滞后,并且每次测量都需要停止钻井,严重影响作业效率。
如今,单点测量已逐渐退出主流复杂钻井场景,仅在浅井、直井或临时验证数据时偶尔使用。
多点测量:“升级版初代导航”
随着钻井深度增加、井眼轨迹逐渐复杂,多点测量技术应运而生,它可以 “一次测量多个点位”
多点测斜仪的内部集成了多个独立的测量模块(或可连续记录的存储单元),停钻后,将仪器通过电缆或钻杆内下入井中,然后在上提过程中,按预设的深度间隔进行静止测量,一次下井可测量井眼轨迹上多个井深处的参数。
但无论测多少个点,都需要先停钻才能下仪器,依然会占用钻井时间;且数据滞后性仍存在,必须起钻后才能读取数据,无法实时调整轨迹。
随钻测量:“实时导航”
随钻测量是钻井测量技术的革命性飞跃。它的核心在于“边钻边测、实时传输”,不停钻,实时地测量并传输井底数据到地面。几乎所有现代的定向井、水平井、大位移井和丛式井都必须使用MWD技术。
它不再需要 “单独下仪器、起仪器”,测量仪器(传感器、数据处理单元、传输单元)被设计成一个特殊的 “钻具接头”(称为 “MWD 短节”),与普通钻杆连接在一起,随钻柱一同下入井下,随钻井过程同步工作。
定向短节是 MWD 短节中负责 “判断方向” 的关键部件,它的精度直接决定了井眼轨迹测量的准确性,而当前行业中,“ER-Gyro-19 MEMS陀螺定向短节” 凭借其与磁通门定向短节兼容的电气接口与机械结构,正成为传统磁通门定向短节的原位替代方案。
ER-Gyro-19内部集成了三轴MEMS陀螺仪和三轴加速度计。通过复杂的算法融合这两组数据,最快30秒即可完成快速寻北,它能在钻具高强度、随机振动的工况下,实时解算出高精度的方位角(0.5°)、井斜角(0.1°)和工具面角(1/secL)。并且在小井斜角情况下也能正常输出高精度方位角数据。
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兼顾单点、多点以及随钻测量。只需一个ER-Gyro-19 ,便可在各种场景中应用,无需切换工具。
梳理三种测量技术的差异,本质是钻井从 “间断、滞后、简单” 向 “连续、实时、精准” 的迭代过程:从测量模式看,单点和多点测量均需 “停钻”,随钻测量则 “边钻边测”;从数据获取效率看,单点一次一点、多点一次多点、随钻实时连续;从核心设备升级看,随钻测量中的定向短节已从 “磁通门” 向 “MEMS 陀螺”(如 ER-Gyro-19)演进,进一步解决了特殊场景下的精度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