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享】各省农业新质生产力数据(2012-2023)
数据介绍
一、数据概况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农业强国的核心动力,其内涵围绕 “农业劳动者、农业劳动对象、农业劳动资料” 三大生产力要素的革新展开。为支撑学界与政策部门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量化研究,本数据集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框架,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覆盖 2012-2023 年全国 31 个省份(不含港澳台)的面板数据,为区域差异分析、动态演变追踪、政策效果评估提供基础支撑。
1.1 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参考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三要素理论,结合现有学术研究成果(钟晓华,2023;李强、刘冬梅,2011),从三大维度构建农业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
- 农业劳动者
:聚焦 “新质劳动者” 的知识储备、技能水平与就业质量,体现农业生产的 “人力核心动力”;
- 农业劳动对象
:侧重 “新质劳动对象” 的生态属性与产业升级特征,反映农业生产的 “绿色转型与产业革新”;
- 农业劳动资料
:涵盖 “新质劳动资料” 的物质基础与科技创新属性,凸显农业生产的 “技术赋能与设施支撑”。
1.2 数据处理方法
- 核心指标测算
:参考钟晓华(2023)的方法确定 “农业科技从业人员数”,参考李强、刘冬梅(2011)的方法测算 “农业 R&D 投入存量”,确保指标的学术一致性与可比性;
- 缺失数据补充
:针对部分年份个别省份的指标缺失(如偏远地区早期数字基础设施数据),采用 “移动平均插值法” 进行补充,兼顾数据连续性与合理性;
- 数据标准化
:为消除量纲差异,对指标进行正向 / 负向标准化处理(正向指标采用 “极值法” 归一化,负向指标反向转换),可直接用于熵值法、TOPSIS 等综合评价模型。
1.3 数据来源
本数据集核心数据均来自权威统计渠道,确保真实性与可靠性,具体包括:
国家统计局官网及地方统计局年鉴;
行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农业专项年报:《中国经营管理统计年报》《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统计年报》《中国农村政策与改革统计年报》;
第三方研究机构: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相关指标)。
二、详细数据指标说明
本数据集包含 “标识变量 - 核心指标” 两大类别,共 22 个变量,具体定义、计量方式及属性(正向 / 负向,正向指标 “数值越高越好”,负向指标 “数值越低越好”)如下表所示:
变量类别 | 指标名称 | 变量标识 | 计量方式 | 属性 | 指标含义说明 |
---|---|---|---|---|---|
标识变量 | 数据编号 | id | 唯一数字标识(1-31,对应 31 个省份) | - | 区分不同省份的唯一编码 |
省份名称 | 地区 | 文本(如 “北京”“河北”) | - | 观测单元名称 | |
年份 | year | 数值(2012-2023) | - | 时间维度标识 | |
农业劳动者 | 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 | x1 | 年 | 正向 | 农村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反映劳动者知识储备 |
农业技术培训比例 | x2 | 农村成人培训结业生数 / 乡村人口数 | 正向 | 劳动者技能提升水平,比例越高技能储备越强 | |
第一产业人均产值 | x3 | 第一产业产值 / 第一产业从业人数 | 正向 | 劳动生产率,反映劳动者生产效率 | |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 | x4 | 元 / 人 | 正向 | 劳动者收入水平,体现就业质量 | |
农村劳动力流动 | x5 | 外出务工劳动力 / 乡村从业人员 | 负向 | 劳动力外流程度,外流过高不利于本地农业革新 | |
农业劳动对象 | 森林覆盖率 | x6 | % | 正向 | 生态环境质量,反映农业生产的生态基础 |
环保支出占比 | x7 | 环境保护财政支出 / 政府公共财政支出 | 正向 | 生态投入力度,体现绿色生产理念 | |
COD / 第一 | x8 | 农业 COD 污染排放占比 / 第一产业产值占比 | 负向 | 单位农业产值的 COD 排放量,反映污染强度 | |
氨氮 / 第一 | x9 | 农业氨氮排放占比 / 第一产业产值占比 | 负向 | 单位农业产值的氨氮排放量,反映污染强度 | |
农林牧渔服务业 | x10 | 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 正向 | 农业服务业发展水平,体现产业升级 | |
农业劳动资料 | 传统基础设施 | x11 | 农村公路里程数 / 乡村人口(公里 / 万人) | 正向 | 传统农业基础设施密度,支撑生产便利性 |
数字基础设施 1 | x12 | 农村宽带接入用户数 / 乡村户数(户 / 百户) | 正向 | 数字基础设施覆盖度,体现技术赋能基础 | |
数字基础设施 2 | x13 | 每平方米光缆线路长度(米 /㎡) | 正向 | 数字通信基础设施密度,支撑农业数字化 | |
农村人均用电量 | x14 | 千瓦时 / 人 | 正向 | 能源供应水平,反映生产能源保障 | |
农村科技从业人员 | x15 | 人 | 正向 | 农业科技创新的人力支撑,体现技术研发能力 | |
农村科技投入 | x16 | 农业 R&D 投入存量(万元) | 正向 | 科技创新资金投入,驱动技术革新 | |
投资 | x17 |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投资指数 | 正向 | 数字金融对农业的投资支持,体现金融赋能 | |
支付 | x18 |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移动支付指数 | 正向 | 数字金融的应用普及,反映农业金融便捷性 | |
COD | x19 | 农业 COD 污染排放量(万吨) | 负向 | 农业污染总量,反映生态压力 |
三、数据特征与应用价值
3.1 数据特征
- 时间跨度完整
:覆盖 2012-2023 年,共 12 个年度,既能捕捉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长期演变趋势(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期间的变化),也能支撑短期政策效果评估;
- 空间覆盖全面
:包含全国 31 个省份,可按 “农业功能分区”(粮食主产区 / 主销区 / 产销平衡区)或 “地理分区”(东部 / 中部 / 西部)进行区域对比;
- 指标颗粒度细
:从 “劳动者 - 劳动对象 - 劳动资料” 三维度拆解农业新质生产力,既可计算综合发展水平,也可单独分析某一维度的短板(如西部省份的数字基础设施差距)。
3.2 应用价值
- 学术研究场景
:可用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 “水平测度”(熵值法、主成分分析)、“区域差异”(Dagum 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动态演变”(Kernel 密度估计、Markov 链)等实证研究;
- 政策分析场景
:支撑 “农业科技投入效果评估”“农村数字基础设施赋能作用”“农业绿色转型路径” 等政策议题,为地方政府制定差异化农业发展策略提供数据参考;
- 行业实践场景
:可为农业企业、金融机构提供区域农业发展潜力评估依据(如数字基础设施好的省份更适合智慧农业投资)。
注:本文中的数据和指标仅为示例,实际数据请参考最新发布的各省农业新质生产力数据(2012-2023)。
数据概览
数据跨度:各省农业新质生产力数据(2012-2023)
数据说明
1、数据来源网络收集
2、本资源仅用作为学习用途,不能用于商业通途
数据获取方式
点击关注后台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