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技术拓展Trip Two】具身智能
具身智能(Embodied AI)的认识,进展,以及为何难以实现
在讲具身智能之前,我们不得不先行介绍一下离身智能与离身认识系统这两个极其相关且更加常见的概念
离身认识系统
其实目前绝大多数的AI,例如DeepSeek,目前是一个纯软件层面的大型语言模型,都是离身认识系统。
它们的特点
-
无物理身体:它没有眼睛、手臂,无法直接感知物理世界。它的“感知”完全来自于它被训练时所用的海量文本和代码数据。
-
在符号世界中运作:它的整个世界就是字符、单词、语法和逻辑关系。它通过分析这些符号之间的统计规律和模式来生成内容。
-
强大的抽象推理能力:它能在数学、编程、文学创作等高度抽象的领域表现出惊人的能力,这些领域本身就更接近“离身”的符号世界。
从这些角度看,它可以在没有物理体验的情况下,进行复杂的知识处理和逻辑推理。这就是离身认识系统的特点。
那为什么不能将其称之为离身智能呢?
-
缺乏物理世界的“ grounding ”:智能需要理解物理世界的常识,比如“水是湿的”、“玻璃杯摔在地上会碎”。人类通过亲身经历获得这些知识,而DeepSeek只能从文本描述中学习。这可能导致它虽然能流畅地谈论这些概念,但缺乏最根本、最直觉的理解。这被称为“符号接地问题”。
-
智能与体验的关联: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认为,真正的智能无法与体验完全分离。理解“红色”不仅仅知道它的波长是620-750纳米,还包含着“看到红色”的主观体验。DeepSeek没有这种体验。
-
依赖人类的“具身”数据:DeepSeek的所有知识都来源于人类创造的数据。而人类的知识和语言本身是高度“具身”的,是千万年来与物理世界互动的结果。所以DeepSeek在某种意义上,是建立在人类集体具身经验之上的一个离身系统。
离身智能(Disembodied Intelligence)
离身智能指的是独立于物理身体而存在的智能。这个概念通常与“具身智能”相对。
离身智能指的是不依赖于物理实体或身体的智能形态。它的核心特点是“心灵与身体的分离”。
这种智能的运作、学习、推理和交互完全发生在抽象的、符号化的或数字化的领域内,无需通过物理传感器(如摄像头、麦克风)或执行器(如机械臂、轮子)来感知世界或施加影响。
离身智能就像一个“纯粹的大脑”或一个“悬浮在空中的心智”,它通过纯数据、符号和逻辑来理解和处理世界。
离身智能是学习是来自于体验数据,而认识系统来自于大量文本数据
具身智能
简单来说,具身智能的核心思想是:智能的产生离不开与物理环境进行实时交互的身体。
这与传统AI(如大型语言模型)形成鲜明对比。传统AI处理的是抽象的、符号化的信息(文本、图像),而具身智能体则通过传感器(如摄像头、麦克风、触觉传感器)感知世界,并通过执行器(如轮子、机械臂)在世界中行动,并从行动的后果中学习。
其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理论,即认为认知、思维、记忆等高级功能是由身体及其与环境的互动方式所塑造的。
当前主要研究进展与方向
目前的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两条主线:1. 在物理世界中的机器人(Physical Embodiment) 和 2. 在模拟环境中的智能体(Virtual Embodiment)。两者相辅相成,模拟环境为研究提供了快速、廉价且可扩展的试验场。
机器人学(物理实体)的进展
这是最具挑战性但也最直观的方向。进展主要体现在:
-
从“程式化”到“学习化”的转变:
-
传统方法:机器人执行的任务(如抓取、行走)依赖于工程师精心编写和调试的代码与控制规则。它很稳定,但缺乏灵活性和泛化能力。
-
新范式:机器人学习(Robot Learning),尤其是模仿学习(Imitation Learning) 和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 RL)。研究人员通过人类演示(VR、动作捕捉)让机器人学习技能,或者让机器人在模拟或真实环境中通过“试错”来自主学习。
典型案例:
-
DeepMind的RT(Robotic Transformer)系列模型:将机器人控制视为一种“序列建模”问题,就像LLM预测下一个词一样,RT模型根据当前的图像和指令,预测下一个动作。RT-2展示了从互联网规模的视觉-语言数据中学习,并零样本(Zero-shot)迁移到机器人操作任务的能力。
-
OpenAI(虽已退出但早期工作影响深远)和UC Berkeley等机构通过Sim-to-Real(从模拟到现实)转移,先在模拟环境中用RL训练,再将策略迁移到真实机器人上,成功让机器人学会复杂的操作技能。
-
多模态感知融合:
-
机器人不再只依赖视觉。触觉(Tactile Sensing) 变得至关重要,例如用于灵巧操作(Dexterous Manipulation),像拧瓶盖、折叠衣服等任务,没有触觉反馈几乎不可能完成。
-
听觉也被用于更自然的人机交互和理解环境。
-
人形机器人(Humanoid Robots)的复苏:
-
受特斯拉Optimus、Figure AI、波士顿动力 Atlas 等项目的推动,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成为热点。其核心假设是:为人类设计的世界(环境、工具)最适合人形身体来互动。这里的挑战是极致的全身平衡与控制。
模拟环境(虚拟实体)的进展
由于在物理机器人上做实验成本高昂且缓慢,高保真的模拟环境(如NVIDIA Isaac Sim、Meta的Habitat、Allen Institute的AI2-THOR)成为了主要的研究平台。
具身智能智能体(Embodied AI Agents):
-
在这些3D环境中,智能体被赋予具体任务(如“去厨房把苹果拿来”),它们必须学会导航(Navigation)、探索、操作物体、甚至与其它智能体协作。
-
这极大地推动了视觉语言导航(VLN)、具身问答(Embodied QA) 等任务的发展。
-
大规模预训练与涌现能力:
-
正如LLM从海量文本中预训练一样,具身智能体也开始在大量的模拟交互数据中进行预训练。
-
研究发现,在这些预训练模型中出现了空间理解、常识推理、任务规划、甚至简单的工具使用等涌现能力。它们学会的不只是单一技能,而是一种通用的“在世界中生存”的能力。
-
LLM作为“大脑”:
-
这是当前最火爆的方向。大型语言模型(LLM)或多模态大模型(LMM)被用作智能体的“决策核心”。
-
工作原理:LLM接收来自智能体传感器(如场景描述、物体列表、自身状态)的输入,利用其强大的常识和推理能力,生成一个高级的行动计划(Plan),例如“首先走向桌子,然后找到水杯,最后拿起它”。这个计划再由底层的、训练好的技能模型(如导航、抓取)来执行。
-
典型案例:“SayCan”项目(Google)是早期成功演示,将LLM的推理与机器人的技能库结合起来。现在,VLA(Vision-Language-Action)模型正在成为新趋势,它将感知、推理和动作生成端到端地统一在一个模型中。
面临的主要挑战
1.数据稀缺(The Data Problem):与互联网上无穷尽的文本和图像数据不同,真实世界的机器人交互数据非常稀少、昂贵且难以规模化。这是阻碍发展的最大瓶颈。
2.Sim-to-Real Gap(模拟到现实的鸿沟):在模拟中学得再好,迁移到物理世界总会因动力学、摩擦、光线等差异而性能下降。域适应(Domain Adaptation)技术是关键。
3.安全性与可靠性:让一个在试错中学习的AI实体在现实世界中活动是危险的。如何确保其行为安全、可靠、符合人类价值观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4.计算成本:训练具身智能体,尤其是在模拟中,需要巨大的算力支持。
5.长 horizon 任务规划:完成一个复杂的多步骤任务(如“做一顿早餐”),需要长程的规划和在失败时重新规划的能力,这对当前的模型仍是巨大挑战。
未来展望
-
更多、更好的数据:通过自动化、众包等方式构建大规模机器人交互数据集(如RT-X项目)。
-
更强大的基础模型:“具身智能的GPT-3时刻”即将到来,即出现一个通用的、通过海量模拟和真实数据预训练而成的“具身基础模型”,可以轻松适应各种不同的机器人和任务。
-
世界模型(World Models):让智能体在内部构建一个对物理世界的预测模型,从而能够进行“想象”和推理,减少真实环境中的试错次数。
-
与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的融合:从生物学中汲取灵感,研究如何实现记忆、注意力和认知地图等功能。
总结来说,具身智能正处于一个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单一技能走向通用能力的关键爆发前夜。LLM等AI技术的突破为其注入了强大的“推理大脑”,而机器人硬件和模拟技术的进步则为其提供了越来越成熟的“身体”。两者的结合,正在一步步地将曾经只存在于科幻中的通用机器人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