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零件极限应力线图
机械零件极限应力线图
一、这个图是干什么的?
官方名称:Goodman简化折线图
核心作用:用于确定某种材料在特定工况(特定的平均应力σₘ与应力幅σₐ组合,即特定的应力比r)下,其主要失效模式是疲劳破坏还是静强度破坏,并据此提供用于强度校核的极限应力值。
关键理解
- 校核静强度:意味着工作应力中的变动部分(应力幅σₐ)很小,其影响可忽略不计。零件失效的主要风险是最大总应力(σₘₐₓ = σₘ + σₐ)超过材料屈服极限,导致宏观塑性变形。
- 校核疲劳强度:意味着工作应力中的变动部分(应力幅σₐ)是主要因素。即使最大总应力低于屈服极限,零件也会在交变应力的反复作用下发生疲劳断裂。
- 应力极限的本质:“疲劳极限”和“静强度极限”都是材料抵抗破坏的能力。前者是针对循环载荷,后者是针对静载荷。Goodman图是沟通这两种“能力”的桥梁。
- 与应力类型的区分:正应力、切应力是应力的种类。Goodman图中的应力可以是其中任何一种,但需使用对应的材料参数(如校核正应力用σ₋₁和σₛ,校核切应力则用τ₋₁和τₛ)。
影响工况的两个主要参数:
- r (应力比):定义了变应力的性质(r = σₘᵢₙ / σₘₐₓ)。
- K (综合影响系数):考虑零件实际工况(尺寸、表面质量、应力集中等)对疲劳极限的影响系数。
二、图的组成是什么?
Goodman简化折线图由两条直线构成,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极限范围。
-
AG线 (疲劳强度线)
- 方程:σₐ / σ₋₁ + σₘ / σₛ = 1
- 连接点:A(0, σ₋₁) 和 G(σₛ, 0)
- 含义:此线上所有点代表材料发生疲劳破坏的极限状态。若零件的工作应力点位于AG线以下,其主要的失效风险是疲劳破坏,需进行疲劳强度校核。
-
GC线 (静强度线)
- 方程:σₘ = σₛ (通常简化为水平线)
- 连接点:G(σₛ, 0) 和 C(σ_B, 0) (通常更关注屈服,因此常用G点)
- 含义:此线上方区域代表材料已发生屈服失效。若零件的工作应力点位于GC线以上,其最大的风险是静强度不足,需进行静强度校核。
重要提示:
- 该图直接得出的是极限应力(σₐₗᵢₘ或σₘₗᵢₘ)。
- 许用应力[σ] 需由极限应力除以安全系数S得到:
[σ] = σₗᵢₘ / S
。
三、工作点不在线上怎么办?
工作点当然不会恰好在线上。此时需通过“加载射线”法,找到该工况下的极限点。
标准解题流程:
-
计算工作应力点:根据题目条件,计算出平均应力σₘ和应力幅σₐ,在图中标出点A(σₘ, σₐ)。
-
作加载射线:从坐标原点O,连接工作应力点A,并向右侧延长。
- 原理:射线OA的斜率
k = σₐ / σₘ
恒定,代表了固定的应力循环特性r。此射线上所有点都具有相同的r值。
- 原理:射线OA的斜率
-
求极限交点:延长射线,与极限边界(AG线或GC线)相交于点C。
- 若射线先与AG线相交:说明在该r值下,零件先发生疲劳破坏。点C的纵坐标值即为极限应力幅σ’ₐ。
- 若射线先与GC线相交:说明在该r值下,零件先发生屈服破坏。点C的横坐标值即为极限平均应力σ’ₘ,再根据射线斜率可求得极限应力幅:
σ'ₐ = σ'ₘ * (σₐ / σₘ)
。
-
强度校核:
- 计算安全系数:
S_ca = σ'ₐ / σₐ
(疲劳强度安全系数) - 静强度校核:同时需验证最大应力是否满足静强度要求:
σₘₐₓ = σₘ + σₐ ≤ [σ] = σₛ / S
- 结论:若
S_ca ≥ [S]
(许用安全系数) 且静强度满足,则零件安全。
- 计算安全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