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之工作方法的“高与低”
前言
我时常在想,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除了狭义的生存以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一定是修行。
今天分享一个关于工作中职位相关的“庸俗”的话题。
起因
今天周六由于业务需要,需要全部门加班一天,上午早早都公司,看到一个同事正朝着另一个方向走去,我就问他是不是这边的门没有开需要绕行,同时回答“开着呀,谁说没有开,我去买早餐…”。
这番话看似没有问题,但是作为一个当事人,我听到的事极不舒服的。
之前也发生过一些所谓不善言辞、不会说话的同事,再面对领导或者更高层次人所表现出来的谦虚和温顺一点不像平时的怼天怼地,看似是情商低,实则是在他看来你不值得让他好烟相待罢了。
思考
期初几年和公司总经理共事过一阵,很快就在职位上跳了两个级别。细看则是,一则,在大领导下面更易出成果,做的都是大的有价值的项目嘛;二则,个人视野和做事方法也更容易触及成功;其次,大领导的提拔,很容易得到底层很难得到的东西,就比如省委书记的秘书可能就是个处长,而普通公务员达到处长职位需要小二十年的基层工作。
我的理想人际关系
再同事之间,我本想构建一种所谓的和谐、平等、自由的理性王国般的人际关系。
大家都是技术人员,完全是有可能建立像西方科技的生存环境,大家信奉真理作为唯一的标准,再真理面前至少是人人平等的。
但实际是,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的关系,它绝大多数都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解释所谓的上下级也往往是一种错觉。
你以为的平等关系,可能只是另外一个层面的 上下级关系,或者说有这种感受的人,大概率自己就是实际处于“高位”而不自知罢了。
除了工作关系,任何人际关系大概都是如此,技术亲密如夫妻、最好的哥们兄弟何尝不是如此。
文化渊源
这就不得不说这种文化的渊源。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等级制度的文化基础,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开始,就已经牢不可摧了。即使你只有二三十岁,但是这种文化不是以年龄为标准的,而是这种文化的种子和现象无时无刻不弥漫在我们周围的任何一个事、任何一个现象中。
我们不自然被熏陶着感染着,最好的解释就是为什么有人留学后在欧美很快就形成了他们文化的习惯和思考方式,而一个老外(欧美的)来中国,过不了几年,就游刃有余的处理中国式人际关系了。
出路
为什么要建立职业的壁垒或者说是地位,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意识的虚荣。而是,为了更好的游刃有余开心的工作,我们不可能每天被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和人与人之间的非必要事务消耗精力。
这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得到印证,为什么领导要被“隔离”、特别是tizhinei的领导,这种“威严”的建立就是为了更好的时间和精力用作核心业务上,谁能想象一个准备开常委会的书记刚刚和门口门卫大爷吵了一架。

后记
之前有个好朋友长期没有上班,就问他到底想做什么,他回答:“想有一域,域不在大 ”。
这就让我想起来豆豆三部曲之《背叛》中的一个场景:女主的闺蜜问女主,你男朋友在家闲着,你却要出去打工养活他,女主说,我宁愿养虎冬眠,也不愿损伤虎威…
记得“色·戒”火的时候,有人采访李安,在他人生低谷时,他太太养活了他很多年,这看似偶然,实在包含着很多成大事之人的必然。
建立自己的壁垒,不让繁琐的事情干扰到你做更重要的事情上,也愿我们的社会更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