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BridgeVLA 在 3D 操作领域(尤其是需要高精度对齐的任务)显著优于 π0.5,而 π0.5 在家庭环境长程多步骤操作方面表现更出色。两者因设计理念和应用场景不同,难以简单判定 "谁更优",而是各有所长。
BridgeVLA:
- 3D VLA 架构:专为 3D 机器人操作设计,将 3D 点云渲染为多视角 2D 图像,输出 2D 热图并反投影到 3D 空间
- 技术核心:"输入 - 输出对齐",统一 3D 操作的输入输出于 2D 图像空间
- 样本效率:仅需 3-5 条轨迹即可在基础任务上达到96.8% 成功率
π0.5:
- 2D VLA 架构:主要处理 2D 图像输入,通过离散 token 和流匹配 (flow matching) 生成动作
- 技术核心:异构数据协同训练 (Co-training) 和分层推理(高层子任务 + 低层动作)
- 样本效率:单样本微调可达 43.9%→94.0%,few-shot 可达 77.1%→98.3%(配合 πRL 优化)
RLBench 基准测试:
高精度任务优势:
- BridgeVLA 在 **"Insert Peg"(88.0% vs 40.0%)和"Sort Shape"(60.8% vs 35.0%)等需要精确 3D 对齐的任务中大幅领先 **(差距达 2-3 倍)
- π0.5 未在 3D 对齐精度任务中展示同等优势
BridgeVLA:
- 在COLOSSEUM泛化挑战中成功率达64.0%(vs 基线 56.7%,提升 7.3%)
- 在14 种评估扰动中的 13 种表现最佳,特别是视觉干扰、未见物体等
- 真实机器人实验中,在7 种设置中的 6 种优于最强基线,平均提升32%
π0.5:
- 在全新家庭环境中可完成多阶段任务,成功率60%-80%
- 在整理床铺、清洁厨房等长时序 (10-15 分钟) 操作中表现突出
- 对未见过的物体识别能力强(得益于网络数据预训练)
- BridgeVLA: 仅需3 条轨迹在 10 + 任务上实现96.8% 成功率
- π0.5: 在家庭任务上需要更多样本,但通过 πRL 优化可提升至接近完美
BridgeVLA 核心创新:
- "3D→2D→3D" 对齐机制:将 3D 点云投影为三视角图像,通过 2D 热图预测反投影到 3D 空间
- 统一的 2D 热图表示:使输入输出空间一致,保留 3D 几何信息
- 专为 3D 操作设计:解决了传统 VLM 与 3D 操作的模态不匹配问题
π0.5 核心创新:
- 异构数据融合:整合机器人数据 (97.6% 非移动机器人)、网络数据和高层语义
- 分层推理:先规划子任务 (如 "整理餐具"→"抓取→分类→放置"),再执行低层动作
- 长时序任务处理:支持 10-15 分钟的连续复杂操作,如清洁整间厨房
BridgeVLA 在以下方面优于 π0.5:
- 3D 操作精度(特别是需要精确对齐的任务)
- 3D 空间理解与推理
- 样本效率(3D 操作领域)
- 工业级 3D 操作应用(装配、精密操作)
π0.5 在以下方面优于 BridgeVLA:
- 家庭环境泛化和长时序多步骤任务执行
- 高层语义理解和任务规划能力
- 对未见物体的识别和操作能力(得益于网络数据预训练)
结论:两款模型针对不同应用场景设计,无法简单判定 BridgeVLA 是否全面优于 π0.5。如果你的需求是3D 操作(特别是高精度装配),BridgeVLA 有明显提升;如果是家庭服务或长时序操作,π0.5 可能更适合。
注:目前尚无两者在相同任务上的直接对比实验,上述分析基于公开数据和模型特性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