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词(Prompt)工程与推理优化
一、提示词工程
为什么需要提示词工程?
大模型本身没有意识、没有目标,它只是在基于它训练过的海量数据,进行“下一个词”的概率预测。大模型并不是完美的“自动智能”,它的输出高度依赖你如何向它提问。
核心原因:
- 提供上下文和目标:告诉模型“我们现在要做什么”。
- 激活特定知识:从模型的庞杂知识库中调取相关部分。(扮演不同的角色)
- 约束和引导输出:确保结果符合我们的格式、风格和质量要求。
- 解锁复杂推理:通过分步指令解决难题
大模型与智能体的区别:
维度 大模型 智能体 本质 一个模型,是核心引擎 一个系统/架构, 是完整实体 角色 大脑(思考与知识) 完整的人或机器人(感知-思考-行动) 工作方式 被动响应:根据输入提示生成输出 主动规划:为实现目标而自主采取一系列行动 核心能力 语言理解、内容生成、知识问答 任务分解、工具调用、顺序决策、与环境交互 构成 主要是神经网络模型本身 = 大模型 + 规划器 + 工具集 + 记忆模块 目标性 无内在目标,目标由用户的提示词定义 有明确的任务目标,并自主追求目标的达成 依赖性 可以独立存在和提供服务 通常依赖于大模型作为其「大脑」来进行推理和决策
提示工程可以做什么?
提示工程是指设计和优化“提示(Prompt)”以引导大模型输出符合预期结果的技术。比如,你希望 GPT 写一篇新闻稿、生成代码、做数学推理,你需要构造高质量的提示。
二、提示工程的内容
1.提示词的基本要素
- 角色(Role)
- 背景(Background)
- (Attention)
- 限制(Constrains)
- 定义(Definition)
- 任务/目标(Goal)
- 技能(Skills)
- 工作流程(Workflows)
- 输出格式(OutputFormat)
- 例子(Example)
- 初始化(Initialization)
2.提示词技术与技巧
- 零样本提示
- 描述: 不提供任何示例,直接给模型下达指令。依赖模型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推理能力。
- 示例: “解释什么是量子计算。”
- 少样本提示
- 描述: 在提示词中提供少量(通常为1-5个)输入-输出示例。这是引导模型学会复杂任务或特定格式的最强大技巧之一。
- 思维链
-
描述: 对于复杂的逻辑或数学问题,在提示中要求模型“一步一步地思考”或展示其推理过程。这能显著提高最终答案的准确性。
-
示例:
“小明有5个苹果,吃了2个,又买了3个。他现在有几个?让我们一步步推理。”
模型输出: “一开始有5个,吃了2个后剩下 5-2=3个。又买了3个,所以现在有 3+3=6个。因此,小明现在有6个苹果。”
- 角色扮演
- 描述: 让模型扮演一个特定角色(如专家、历史人物、虚构角色),使其回答更具专业性或符合特定视角。
- 示例: “假如你是苏格拉底,请谈谈你对人工智能的看法。”
- 分隔符与格式清晰
- 描述: 使用明确的标记(如###, “”", —, XML标签等)来区分提示中的不同部分(如指令、上下文、输入数据),防止模型混淆。
三,专业的提示词框架
(待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