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17实体卡槽消失?eSIM 普及下的安全挑战与应对
【导读】
如果实体卡槽消失,你的业务风控系统还能准确识别设备身份吗?
阅读本文,您将了解:
- iPhone17 系列的 eSIM 配置实情及其全球差异;
- eSIM 技术的基本原理;
- 用户、行业、极验专家,三个视角下的eSIM 普及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
- 基于设备指纹技术的安全应对方案。
01 iPhone17 系列 eSIM 实情:并非全系取消实体卡
苹果公司自iPhone 14系列起已在美国市场全面转向eSIM,而 iPhone 17系列则进一步在全球更多市场推广这一技术。
然而,并非所有机型都取消了实体 SIM 卡槽。
仅新增的iPhone 17 Air 彻底移除了实体 SIM 卡槽,全面转向 eSIM。这一设计使其成为苹果史上最薄手机,机身厚度控制在 5.5mm。
而 iPhone 17、iPhone 17 Pro 和 iPhone 17 Pro Max 仍保留实体卡槽,形成了 eSIM 与实体 SIM 卡并存的局面。
在中国市场,eSIM 的发展呈现出特殊性。
目前国内运营商对 eSIM 的支持仍局限于智能手表等设备,尽管中国联通已在25省市重启eSIM业务,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也在做准备,但iPhone17 Air 能否在国行版本中顺利推行 eSIM,还取决于苹果与国内运营商的合作进展。
彭·博社记者马克·古尔曼在社交媒体平台发文
02 eSIM 技术:不仅仅是“取消卡槽”那么简单
eSIM(嵌入式 SIM 卡)是由全球移动通信协会(GSMA)制定的新一代 SIM 卡标准,将传统 SIM 卡的功能通过电子化形式直接嵌入设备芯片中。
用户无需插入实体 SIM 卡就能激活移动套餐,可无缝切换运营商,还能提升设备安全性,为内部留出更多空间用于优化硬件。
eSIM 的核心优势包括:
- 空间节约:为设备内部设计提供更多灵活性,可用于增大电池容量或改善散热设计;
- 便捷性:用户可通过网络下载eSIM文件切换运营商(包括海外运营商),换号成本大幅降低;
- 多设备支持:eSIM最多可保存8个SIM文件,但仅可同时使用2个SIM文件;
- 环保:减少传统SIM生产,减少塑料污染;
- 防盗窃:手机失窃时,盗窃者无法通过取出SIM卡来屏蔽定位,增加手机找回概率。
eSIM的核心思想是将 SIM 卡硬件生产与运营商卡数据的生产分离,先将 SIM 卡硬件预先置入终端设备,用户使用时通过公众通信网络将运营商卡数据从远程服务器下载、安装到终端设备的 SIM 卡硬件中,之后 eSIM 卡便可像普通插拔式 SIM 卡一样完成终端入网鉴权等功能。
中国移动eSIM卡预约入口
03 eSIM 带来的安全挑战
在传统 SIM 卡环境下,设备识别往往依赖于物理 SIM 卡等硬件标识。而 eSIM 的虚拟化特性使得设备识别更加复杂,黑灰产分子可能利用这一变化进行欺诈行为。
1、网友视角:用户更关心的安全风险疑问
“没有实体卡,诈骗分子是不是更容易批量开卡?”
这是社交平台上网友最集中的担忧,不少用户担心 eSIM 会绕过实名制监管,导致电信诈骗更加猖狂。
还有网友质疑:
“换号更方便了,平台还能准确识别设备身份吗?”
eSIM的远程“写卡”存在隐私与安全隐患,实名制验证也面临挑战。
2、行业视角:业务安全员带来的风险分析
从业务安全角度来看,eSIM技术确实带来了一些挑战:
- 远程攻击风险:远程管理平台易受攻击,可能导致大规模数据泄露或服务失控。2023年欧洲爆发的eSIM诈骗案揭示,黑客已能通过伪造身份远程劫持号码,受害者存款在5分钟内被清空。
- 监管与实名挑战:eSIM技术加大了实名制与监管难度,特别是在身份验证环节可能存在漏洞。
- eSIM 身份可通过技术手段克隆:在传统SIM卡环境下,设备识别往往依赖于物理SIM卡等硬件标识。而 eSIM 卡片可能存在克隆和身份篡改风险,2025 年披露的 Kigen eUICC 漏洞就显示,攻击者可提取身份证书伪装成合法设备。
- 跨网络身份追踪难度增加:eSIM 使得用户更容易切换运营商,这可能增加跨网络身份追踪的难度。
- 虚拟化环境风险:eSIM 的虚拟化特性可能被黑灰产利用,通过虚拟化技术模拟多个设备身份。
3、极验专家视角:两类易被忽视的深层风险
结合一线技术实践,我们咨询了极验安全专家,其补充了两类更具技术细节的典型风险点:
第一类:Android 上的 eSIM 功能存在的 eSIM 克隆问题,目前 iPhone 是否存在是未知的。
攻击者通过 Hook 系统级 eSIM 接口(如 EuiccManager),拦截或伪造激活流程,获取本应由运营商安全下发的 eSIM 激活码。
- 利用 ROOT 权限和 LSPosed 框架,Hook 应用的 eSIM 安装流程;
- 将激活码复制到剪贴板或分享出去;
- 可绕过应用本身的安全限制,获取未公开激活码。
最终对业务的影响:可滥用激活码进行非法注册、薅羊毛,并且运营商难以追踪。
第二类:跨境监管与实名制绕过
用户可通过 eSIM 远程激活境外运营商服务,绕过本国实名制监管:
- 境外运营商在本国无证经营;
- 用户身份无法被本国监管机构追踪;
- 增加电信诈骗、非法通信的风险。
04 基于设备指纹技术的安全应对方案
面对 eSIM 普及带来的设备身份识别和安全挑战,设备指纹技术是否还能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1、什么是设备指纹技术?
设备指纹是通过采集设备的多维特征信息,如硬件配置、软件环境、网络特征等,为每个设备生成唯一标识的技术。
衡量设备指纹优劣的最重要指标是唯一性和稳定性。唯一性确保不同设备生成的设备指纹不会重复;稳定性则保证设备系统升级或少量数据变更时,设备指纹不会发生变化。
2、eSIM环境下的设备指纹应用
在eSIM环境下,设备指纹技术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加强安全防护:
- 多维度特征采集:收集设备硬件序列号、操作系统特征、屏幕参数、安装应用列表等静态属性,结合设备传感器数据、行为模式等动态特征;
- 端云结合的分析架构:在设备端进行轻量级特征采集和预处理,在云端进行深度建模和风险研判;
- 行为生物特征识别:分析用户交互模式如触摸滑动特征、输入习惯等,形成用户行为画像;
- 跨应用身份关联:通过设备指纹实现同一用户在不同应用间的身份关联,而不依赖SIM卡信息。
END
拥抱变化,共建安全未来
结合近期数码博主爆料及行业动态,国内 iPhone Air 或采用运营商合约机模式发售: 绑定特定服务套餐且暂不支持 eSIM 自由更换。
苹果中国官网也已提示该机型“需获得批准后发售需获得批准后发售。
这一设计被市场解读为防范非法更换、复制 eSIM 的针对性措施,但参考历史合约机锁区经验,黑灰产仍可能通过技术手段尝试解锁限制。
eSIM 技术的推广是通信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带来了设备设计的革新,也为用户提供了更便捷的通信体验。
然而,这一变化也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要求业务安全团队需要保持敏锐的技术洞察力,及时调整安全策略,才能在日益复杂的安全环境中保持优势。
极验在数字化发展的大潮里,会与广大客户伙伴携手共进,共同迎接eSIM 时代下的安全挑战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