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ium Designer(AD) PCB铺铜
目录
1 PCB铺铜概述
1.1铺铜的核心作用
1.2铺铜的三种基本模式(以 Altium 为例)
1.3散热铺铜设计技巧
1.4制造角度:铜密度均衡
1.5网状铺铜和实心铺铜
一、实心铺铜(Solid Pour)必用场景
二、网状铺铜(Hatched Pour)推荐场景
三、混合打法(2025 年主流)
四、一句话速查表
1.6常见误区
1.7总结
2 PCB板实心铺铜
2.1未铺铜PCB
2.2进入铺铜操作
2.3实心铺铜设置
2.4普通范围选择
2.5铺铜效果
3 PCB网状铺铜
3.1选择顶层
3.2网状普通设置
3.3 普通效果
4硬件工程师笔试面试相关文章链接(部分链接)
摘要:
PCB铺铜技术详解与设计指南
PCB铺铜是电路板设计中的关键工艺,主要分为实心铺铜和网状铺铜两种模式。实心铺铜适用于大电流、高频电路场景,能有效降低阻抗、改善散热和EMI;网状铺铜则更适合低频、轻量设计,可减少热应力和材料成本。最佳实践建议采用"关键区实心+非关键区网格"的混合设计模式,并注意:1)功率电路推荐2oz铜厚;2)热过孔间距1-1.2mm;3)保持40-70%的铜密度均衡。文章还详细介绍了Altium Designer中的铺铜操作步骤,并提供了硬件工程师面试相关资源链接。(149字)
1 PCB铺铜概述
PCB 铺铜(Polygon Pour)是指在 PCB 设计阶段,通过软件在空白区域填充铜皮(实心或网格),并赋予其网络属性(如 GND、VCC 等)的过程。其核心目的是形成低阻抗的电源/地平面、改善散热、降低 EMI,并平衡铜密度以提高生产良率。以下是关键要点:
1.1铺铜的核心作用
- 电气性能:为高频信号提供完整的参考平面,降低阻抗与串扰
- 散热:铜箔导热系数高,可充当“热沉”,功率器件下方铺铜面积建议 ≥100 mm²/W
- EMI 抑制:完整地平面可减少环路面积,降低辐射
- 工艺平衡:自动铺铜可填补铜稀疏区,使电镀电流密度均匀,避免“铜厚不均”或蚀刻不净
1.2铺铜的三种基本模式(以 Altium 为例)
模式 | 效果 | 典型场景 |
Don't Pour Over Same Net Objects | 铜皮避开同一网络的走线/焊盘,仅填空白 | 高频信号层,减少寄生电容 |
Pour Over All Same Net Objects | 铜皮覆盖同一网络所有元素,形成大面积连接 | 电源/地平面,增强载流与散热 |
Pour Over Same Net Polygons Only | 仅合并同网络的多边形,不覆盖走线 | 分割电源平面,保持独立走线 |
1.3散热铺铜设计技巧
- 铜厚:功率电路采用 2 oz(70 µm)铜箔,可比 1 oz 降低 5–8 ℃。
- 热过孔:在发热器件下方打阵列孔,孔径 ≥0.5 mm,间距 1–1.2 mm,连接内层或背面散热铜
- 局部“铜岛”:20 mm×20 mm 的 2 oz 铜岛可为 MOSFET 降温 8–12 ℃。
- 表面开窗:IC 散热焊盘开窗露铜,再沉金(ENIG),接触热阻可降 15 %
1.4制造角度:铜密度均衡
- 残铜率:整板建议保持 40–70 %,局部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电镀夹层、蚀刻不净、板翘曲
- 自动铺铜:CAM 工程师会在外层稀疏区添加“虚拟铜 pad”(dummy copper),使电流密度均匀,避免铜厚差异 >5 µm
1.5网状铺铜和实心铺铜
实心铺铜 = “性能优先”——大电流、射频、高速、散热、屏蔽。
网状铺铜 = “工艺/成本优先”——低频、轻量、软板、手工焊、热应力敏感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