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收益理论(五)债券投资归因模型
债券投资归因模型(Bond Portfolio Performance Attribution)是一种分析工具,用于将债券投资组合的总收益分解为若干个可识别的、由特定投资决策或市场风险因素驱动的收益来源。其核心目的在于:
- 评估绩效:理解投资组合的超额收益(相对于基准)或总收益是如何产生的。量化基金经理在不同层面(如利率方向、信用选择、久期管理、曲线形态等)的投资决策效果。
- 风险管理:识别投资组合的主要风险敞口和收益驱动因素,为未来的投资决策提供反馈和依据。
一、 基本概念
- 总收益 (Total Return):投资组合在特定期间内的价值变化,通常包括利息收入(票息)和资本利得/损失(价格变动)。
- 基准 (Benchmark):一个代表市场或投资目标的参照组合(如中债综合指数、巴克莱美国综合债券指数等)。归因分析通常比较投资组合相对于基准的超额收益 (Excess Return)。
- 归因维度 (Attribution Dimensions):将总收益或超额收益分解成的各个组成部分,每个部分对应一种投资决策或风险因素。
二、 核心归因维度
债券归因模型通常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分解:
1. 利率风险归因 (Interest Rate Risk Attribution)
这是最基础的维度,主要分析收益率曲线变动对收益的影响。
-
久期贡献 (Duration Contribution):
- 概念:衡量投资组合对整体利率水平变动的敏感性。久期越长,对利率变动越敏感。
- 归因:将收益归因于投资组合的久期偏离 (Duration Deviation)。如果投资组合的久期长于基准,且利率下降,则获得正贡献;反之则为负贡献。
- 公式:
久期贡献 ≈ - (组合久期 - 基准久期) × ΔYield
(ΔYield是基准利率的变动)。
-
收益率曲线形态归因 (Yield Curve Shape Attribution):
- 概念:分析收益率曲线的斜率、曲率等形态变化带来的收益。
- 常见分解:
- 平行移动 (Parallel Shift):整个收益率曲线上下平移。
- 陡峭化/平坦化 (Steepening/Flattening):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的利差变化。
- 凸度/凹度 (Convexity):收益率曲线的弯曲程度变化。
- 方法:常使用多因子模型(如Nelson-Siegel模型)或主成分分析 (PCA) 来提取曲线的主要变动模式(水平、斜率、曲率因子),然后计算投资组合在这些因子上的暴露度与基准的差异。
2. 信用风险归因 (Credit Risk Attribution)
分析信用利差(Credit Spread)变动和信用质量变化的影响。
- 信用利差贡献 (Credit Spread Contribution):
- 概念:衡量投资组合对信用利差变动的敏感性。
- 归因:将收益归因于投资组合的信用久期 (Credit Duration) 偏离。如果组合信用久期高于基准,且信用利差收窄,则获得正贡献。
- 公式:
信用利差贡献 ≈ - (组合信用久期 - 基准信用久期) × ΔSpread
。
什么是信用久期?什么是利差久期 (Spread Duration)?
计算信用久期和利差久期时,我们通常使用债券价格对信用利差的敏感度作为衡量标准,其中信用久期与利差久期的计算逻辑一致,但数据口径不同。具体方法如下:
信用久期: 信用久期衡量的是债券价格对信用利差(信用债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变动的敏感度,可以理解为债券价格对信用利差的一阶导数除以债券价格。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信用久期=−∂P/P∂s \text{信用久期} = -\frac{\partial P / P}{\partial s} 信用久期=−∂s∂P/P
其中:
- PPP 为债券价格
- sss 为信用利差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使用数值方法近似计算:
信用久期≈−P(s+Δs)−P(s−Δs)2Δs⋅P \text{信用久期} \approx -\frac{P(s + \Delta s) - P(s - \Delta s)}{2 \Delta s \cdot P} 信用久期≈−2Δ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