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ent 设计模式与工程化】如何做出好一个可持续发展的agent需要考虑的架构
本篇文章是对datawhale“动手学Agent应用开发”课程的笔记,内容是来自于吕昭波老师,总体感觉他将Agent的架构剖析的很清晰,特别是用了坐标系——来拆解AI的原子能力,用矩阵(横向 & 纵向)——来拆解整个Agent可落地需要考虑的维度。如果做企业级的应用可以对照着看各个维度来挠自己的痒~
资源
(得先有一个可用)、架构
(得可以给别人用)、ROI
(企业必须得赚钱💴)
AI的原子能力包括什么呢?
主要是三个:Planning、Tool-use、Mining
,(并且这个坐标系的设计也是有巧思的,纵向所以是挖掘,z向外更像是拓展,x是可以反复使用的横向)
下面这个图👍
prompt现在也有人在说是context engineering,本质上都是榨干模型能力的一种手段吧。
ps:技术上的难点未解决的咱们就通过工程化的方式规避
(比如AI的幻觉对Agent性能的影响:我也是觉得AI的幻觉是模型自带的,你无法100%无,那么落地时候工程上就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比如RAG来增强知识信息,或者用2个语言模型来博弈,一个输出一个挑刺,必须让输出的模型说明出处,这样一些换个角度的方式。还是觉得很工程是很有意思的,另辟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