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多人协作下的游戏程序架构 —— 分层方案

引言

在计算机网络中,我们熟悉的 分层结构(如 OSI 七层模型)解决了不同厂商、不同协议之间的兼容问题。


每一层只负责自己明确的职责:

  • 物理层 传递比特流,不关心数据内容;

  • 传输层 提供端到端的可靠传输,不管应用层做什么;

  • 应用层 直接面向用户,调用下层提供的服务。

这种分层思想的最大好处就是:解耦
一层的变化不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层,从而让复杂系统能够稳定运行并且容易扩展。

在游戏开发中,我们也会面临类似的问题:

  • 输入、逻辑、表现、状态机混在一起 → 耦合严重;

  • 不同成员改同一份代码 → 合作效率低;

  • 想扩展功能 → 牵一发而动全身。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借鉴 计算机网络的分层思路,把复杂的游戏程序拆解成职责清晰的模块。这样不仅能让代码更易维护,也能让团队合作更高效。

输入层(Input Layer)

在这一层,玩家的键盘/手柄操作会被统一采集。例如:

  • 上、下、左、右 → 转换为垂直轴和水平轴;

  • 空格 → 转换为跳跃或攻击信号。

输入层的职责,就是把这些零散的按键信号,转化为标准化的 Command(如 Move、Jump、Attack、Idle),然后交由请求层进一步处理。

这样设计的好处是:

  • 输入采集与逻辑解耦,不同的设备(键盘、手柄、触屏)都能统一输出 Command;

  • 团队分工明确,负责输入的成员只需保证 Command 正确,后续逻辑和表现完全不用操心;

  • 未来要增加新动作(比如“防御”),也只需在输入层定义一个新的 Command,不会影响其他层的实现。

请求层(Request Layer)

        如果说输入层的任务是“听懂玩家在说什么”,那么请求层的任务就是“决定该不该让这个请求发生”。

在请求层里,Command 会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1. 请求输入
    输入层传入的指令会被包装成 Request,进入请求层。

  2. 前端输入请求 → 请求判定
    请求层会根据配置数据(如优先级、冷却时间、条件限制)进行判断:

    • 如果合法,就进入执行队列;

    • 如果不合法,则被驳回,等待下一次输入。

  3. 执行请求
    通过判定的请求会被交给行为层执行,比如:Move、Jump、Attack。

  4. 请求输出
    请求完成后,产生对应的行为反馈,再进入表现系统。


请求层的配置数据

每个请求都有自己的 配置表,包括:

  • 请求 ID

  • 请求的优先级 / 队列位置

  • 冲突判定条件(例如:攻击时不能再发起冲刺)

  • 生效时间 / 冷却周期

  • 请求对应的信号(方向、按键、数值等)

会产生一系列的冲突条件判断,主要会将请求使用一种带优先级的队列进行存储,然后再判断执行顺序。包括组合键,预输入等的复杂处理情况。本文简单情况的讨论就是这样的。

行为层(Behaviour Layer)

如果说输入层是“听懂玩家在说什么”,请求层是“决定能不能做”,那么 行为层 就是“真正去做”。

在这一层,请求被转化为具体的动作执行:

  1. 接收请求

    • 从请求层传入行为 ID。

  2. 处理行为

    • 判断该行为在当前状态下是否可以执行;

    • 如果不可执行,直接驳回;

    • 如果可以执行,则进入下一步。

  3. 执行实例

    • 触发具体动作:

      • 播放动画(攻击、跳跃、受击…)

      • 生成碰撞体 / hitbox

      • 播放音效、特效

    • 这些都是玩家最终能“看到和感受到”的部分。


状态机(State Machine)的核心作用

在行为层中,状态机是核心。

  • 它负责管理角色的不同状态(Idle、Move、Attack、Jump…);

  • 控制状态之间的转换条件(state transition event);

  • 保证动作之间不会发生冲突(比如攻击过程中不能立即再起跳)。

示例:

  • Idle → Attack(当输入 Attack 且冷却结束时);

  • Attack → Recovery(当攻击动作播放完成时);

  • Recovery → Idle(回到待机状态)。

总结与思考

通过分层设计,我们将游戏角色行为的处理过程彻底解耦:

  • 输入层 关注设备交互;

  • 请求层 专注逻辑判定与调度;

  • 行为层 则负责最终呈现。

这种方式不仅让程序逻辑清晰,还为团队合作提供了天然的分工机制。策划、美术、程序都能在各自的层次发挥作用,而无需反复修改同一份代码。

更重要的是,这种架构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可维护性。无论是新增一种输入设备,还是引入全新的动作,都只需要在对应层次上进行最小的改动,而不会破坏整体系统的稳定性。

从更广的视角来看,这套思路并不仅限于某一类游戏。无论是格斗、RPG,还是动作冒险、网络对战,都能通过类似的分层结构获益。它的核心价值在于:

  • 降低耦合度,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 提升团队效率,让每个成员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部分;

  • 保证长期演进,让项目能够持续扩展而不至于失控。

这样的架构不仅能用于ACT,还包括所有的程序合作范畴,帮助实现更好的项目管理。

祝各位开发者合作愉快!

http://www.dtcms.com/a/393745.html

相关文章:

  • 机器学习中三个是基础的指标:​准确率 (Accuracy)​、精确率 (Precision)​​ 和 ​召回率 (Recall)​
  • 《Web端图像剪辑方案:Canvas API与JavaScript实现》
  • DeepSeek 登《自然》封面,OpenAI 推出 GPT-5-Codex,Notion Agent 首亮相!| AI Weekly 9.15-9.21
  • 多线程-初阶
  • 在 R 语言中,%>% 是 管道操作符 (Pipe Operator),它来自 magrittr 包(后被 dplyr 等 tidyverse 包广泛采用)
  • IMX6ULL学习笔记_Boot和裸机篇(1)--- SEGGER Embedded Studio 和 Uboot 环境搭建
  • 纯JS代码录制网页中的视频(可多线操作)
  • Javase 基础加强 —— 11 线程池
  • 分布式锁-Redis实现
  • 对于ModelScope的AI模型git部署感悟
  • [论文阅读] 人工智能 + 软件工程 | 从“人工扒日志”到“AI自动诊断”:LogCoT框架的3大核心创新
  • 【软考中级 - 软件设计师 - 应用技术】软件工程案例分析之软件测试实践
  • AI:读《老人与海》有感
  • 定制开发开源AI智能名片S2B2C商城小程序: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商业模式
  • .env与.gitignore:现代软件开发中的环境管理与版本控制防护
  • 理解重参数化
  • css 给文本添加任务图片背景
  • CSS中的选择器、引入方式和样式属性
  • CSS 入门与常用属性详解
  • Linux 下 PostgreSQL 安装与常用操作指南
  • 【Linux】CentOS7网络服务配置
  • 使用C++编写的一款射击五彩敌人的游戏
  • 【LeetCode hot100|Week3】数组,矩阵
  • linux-环境配置-指令-记录
  • 自学嵌入式第四十四天:汇编
  • RTX 4090助力深度学习:从PyTorch到生产环境的完整实践指南——模型部署与性能优化
  • PythonOCC 在二维平面上实现圆角(Fillet)
  • Unity 性能优化 之 实战场景简化(LOD策略 | 遮挡剔除 | 光影剔除 | 渲染流程的精简与优化 | Terrain地形优化 | 主光源级联阴影优化)
  • [GXYCTF2019]禁止套娃1
  • 【论文阅读】-《Triangle Attack: A Query-efficient Decision-based Adversarial Att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