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的优化理论】如何理解OT与欧几里得距离均值的区别
核心区别:“强制一对一配对” vs “自由寻找最优对应关系”
让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切入。
假设有两个一维分布,每个分布只有两个点(可以想象成两堆沙土,每堆由两小撮组成):
- 分布 P (来源): 在 x=0 处有1单位质量,在 x=10 处有1单位质量。
- 分布 Q (目标): 在 x=1 处有1单位质量,在 x=11 处有1单位质量。
任务:计算将分布P“移动”成分布Q的成本。
方法一:欧几里得距离的均值 (一种“朴素”或“强制”的配对)
这是一种最直观的想法:按顺序配对。假设P中的第一个点必须移动到Q中的第一个点,P中的第二个点必须移动到Q中的第二个点。
- 将 x=0 的质量移动到 x=1,成本 = |0-1| = 1
- 将 x=10 的质量移动到 x=11,成本 = |10-11| = 1
- 总成本 = 1 + 1 = 2
- 平均成本 = 2 / 2 = 1
这种方法的潜在假设:我们预先知道或强制规定了P和Q中点与点之间的对应关系。在现实中,对于两个分布,我们通常并不知道这种一一对应关系。
方法二:最优传输 (OT) - “推土机”的视角
OT不假设任何预先的对应关系。它是一个“聪明的工头”,它的任务是找到所有可能的配对方式中,总成本最低的那一个。
对于OT来说,它考虑另一种配对方案:
- 将 x=0 的质量移动到 x=11?成本太高 (11)。
- 将 x=10 的质量移动到 x=1?成本也很高 (9)。
这些方案都不好。但它还会考虑一种更“经济”的方案吗?在这个简单例子中,我们最初设想的方案(0->1, 10->11)看起来已经是最优了。OT计算的结果也会是总成本为2。
现在,让我们改变一下问题,区别就显现出来了。
情景变化:当分布“形状”不同时
现在让我们考虑一个更能揭示区别的例子:
- 分布 P (来源): 在 x=0 处有1单位质量,在 x=10 处有1单位质量。(和之前一样)
- 分布 Q (目标): 在 x=1 处有2单位质量。(所有质量都集中在x=1)
任务:计算将分布P(两个分开的点)“移动”成分布Q(一个集中的点)的成本。
1. 欧几里得距离的均值(的困境)
现在问题来了:应该如何配对?
- 方案A:让P的两个点都移动到x=1。
- 成本 = |0-1| + |10-1| = 1 + 9 = 10
- 平均成本 = 5
- 但是,如果我们强制规定一种“错误”的配对呢?比如我们没有意识到Q只有一个点,仍然尝试用两个点去配对:
- 将 x=0 -> 某个不存在的点?无法计算。
- 将 x=10 -> 某个不存在的点?无法计算。
“欧几里得距离的均值”方法在此失效了,因为它无法处理源和目标维度(点数)不匹配的情况。它缺乏一个整体的、基于质量的视角。
2. 最优传输 (OT) 的处理
OT完美地处理了这种情况。它的思路是:
“我有两个单位的质量需要运送到x=1这个地方。一个单位来自很近的x=0,另一个单位来自很远的x=10。虽然从x=10运过来很贵,但这是唯一的选择,因为所有质量都必须运过去。”
- 传输计划:
- 将 x=0 的1单位质量移动到 x=1,成本 = 1
- 将 x=10 的1单位质量移动到 x=1,成本 = 9
- OT总成本 = 1 + 9 = 10
- Wasserstein距离 = 10 (如果成本是距离)或 5 (如果是平均距离,但这不属于经典定义)
OT的核心优势显现了:它自然地处理了质量的重分配。它不要求点对点的一一对应,只要求总质量守恒。它自动找到了最经济的方案:把最近的质量源用上,同时也不得不动用最远的那个。
总结与关键理解
特性 | 欧几里得距离的均值 (按顺序配对) | 最优传输 (OT) |
---|---|---|
核心思想 | 点的配对:计算两个已配对点集之间的平均距离。 | 质量的耦合:寻找两个分布之间质量传输的最小成本方案。 |
对应关系 | 强制的、预先定义的。假设点与点之间已经存在一种顺序或对应关系。 | 自由的、优化出来的。算法会自动寻找成本最低的对应关系(耦合)。 |
处理能力 | 只能处理点对点、维度相同的集合比较。 | 可以处理分布对分布的比较,不要求点数相同,甚至不要求定义在同一个空间(需要联合分布)。 |
几何直观 | 忽略了分布的整体形状和内部结构,只关心预先配对的点的距离。 | 深刻反映了两个分布整体形状上的差异。移动质量所需的成本直接体现了分布间的“几何差距”。 |
计算对象 | 两个向量或点集。 | 两个概率分布(可以是经验分布)。 |
一个生动的比喻:
- 欧几里得距离的均值:就像有两队士兵,你按照花名册的顺序,依次计算第i个士兵和第i个士兵的身高差,然后求平均。如果花名册顺序是乱的,结果就错了。
- 最优传输:像一个聪明的指挥官,他想知道整体上让一队士兵移动到另一队士兵的位置有多费力。他会重新排列士兵的对应关系,让最矮的走到最矮的面前,最高的走到最高的面前,使得所有人总共走的步数最少。这个“最少的总步数”就是Wasserstein距离。
结论:
OT是一种比较分布的整体性、几何性的方法,它通过优化传输计划来最小成本地匹配两个分布的质量。而“欧几里得距离的均值”只是两个已配对点集之间的一种简单算术度量,它缺乏对分布内部结构的考虑和优化对应关系的能力。
在机器学习的实践中,这正是为什么Wasserstein距离(OT的产物)在比较两个生成模型(如GAN)产生的图片分布时,远比简单计算特征向量之间的欧氏距离更有效的原因。它能看到“一张猫图片”和“另一张猫图片”之间的语义相似性(即使像素不完全相同),而后者可能只会看到像素值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