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孪生及其在能源和新材料等领域内的应用
目录:
一、数字孪生在化学化工领域的应用
二、数字孪生在材料(加工、合成)领域的应用
三、数字孪生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
四、数字孪生在碳中和领域的应用
五、数字孪生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
六、数字孪生在医药和药物合成领域的应用
数字孪生工厂
一、数字孪生在化学化工领域的应用
数字孪生技术在化学化工领域的应用正从概念验证迈向规模化落地,成为行业智能化转型的核心引擎。
(一)应用现状与核心特征
1. 应用现状
设备监控与预测性维护:实时采集设备运行数据(温度、压力、振动),通过AI模型预测故障,减少非计划停机。例如荣信化工部署5G智能巡检机器人,故障停机时间缩短50%。
工艺优化与能耗管理:虚拟仿真调优反应参数,如石狮热电利用AI优化锅炉燃烧,降低煤耗10%,减少污染物排放。
安全应急管理:福建能源石化集团构建“能化大脑”,通过三维可视化大屏实时识别安全隐患,提升应急响应速度30%。
教育培训:高校采用半实物仿真工厂(如安徽师范大学煤制甲醇仿真系统),解决实操风险高、成本大的痛点。
安徽师大煤制甲醇全流程半实物仿真工厂
2. 技术特征
虚实动态交互:依托5G/TSN网络实现毫秒级数据同步(如荣信化工5G+数字孪生平台)。
多尺度建模融合:整合几何模型(CAD)、物理规则(CAE仿真)与行为逻辑(如福州江阴码头VR应急演练系统)。
AI驱动决策闭环:福建海创石化通过算法实时优化生产计划,提升排产效率25%。
中沙古雷乙烯项目建设现场照片
(二)成果进展与标杆案例
福建能源石化集团“能化大脑”:集成数字孪生与AI技术,实现13个风电场+1个光伏项目集中管控,故障预警准确率超90%,人员集约化效率提升30%。
中沙古雷乙烯项目:全球最大EO/EG洗涤塔施工周期缩短至25天,数字孪生平台支撑“智慧工地”全景监控,投产后预计年产值300亿元。
高校半实物仿真工厂:辽宁工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部署煤制甲醇仿真系统,还原60万吨/年生产线,解决学生实操难问题,设备操作考核通过率提升35%。
二、数字孪生在材料(加工、合成)领域的应用
数字孪生技术在材料加工与合成领域的应用正从单点工具向全流程智能决策系统演进,成为材料研发创新与制造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材料领域数字孪生
(一)应用现状与核心技术特征
1. 应用现状
复合材料成型:实时监测树脂流动、孔隙率及缺陷预测(如西班牙马德里研究所的RTM数字孪生系统,动态调整注射压力与温度)。
金属塑性加工:铝型材挤压全流程仿真(图扑软件案例),实现冷锯切割→淬火→拉直工艺参数优化,能耗降低15%。
高分子材料注塑:Moldex3D结合螺杆物理模型,精准预测射压(误差<1%),避免传统CAE模型25%的偏差。
材料设计:SMC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宏观性能关联(Marelli公司案例),刚度预测误差从25%降至8%。
2. 技术特征
多尺度融合建模:整合材料微观结构(纤维取向)、工艺参数(温度/压力)与宏观性能(刚度/失效)。
实时闭环控制:5G/边缘计算支撑毫秒级响应(如荣信化工5G巡检机器人,故障停机下降50%)。
AI-物理混合驱动:物理规则约束+数据驱动修正(如注塑螺杆压缩效应模型提升保压切换精度)。
材料加工厂环境数据检测
(二)成果进展与典型案例
1. 复合材料成型:西班牙RTM数字孪生系统
技术突破:实时监测模具填充、孔隙生成,动态调整树脂注射参数。
效果:缺陷率降低30%,生产周期缩短20%。
2. 注塑成型:Moldex3D螺杆物理模型集成
创新点:模拟料管压缩效应,射压预测误差从传统CAE的25%降至<1%。
价值:避免试模浪费,单套模具开发成本下降35%。
3. 金属加工:图扑软件铝型材挤压数字孪生
全流程覆盖:冷锯切割→淬火→拉直工艺可视化,支持手机/PAD远程监控10。
效益:员工培训效率上升40%,设备异常响应速度上升50%。
4. 材料-结构一体化设计:Marelli公司SMC数字孪生
方法:Digimat融合工艺模拟与结构分析,建立微观纤维取向-宏观刚度关联2。
成果:Omega梁刚度预测误差从25%降至8%,轻量化部件快速量产。
三、数字孪生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
(一)应用现状与技术特征
1. 核心应用场景
风电领域:山东渤中海上风电项目(装机50万千瓦)通过数字孪生优化海缆路由和升压站设计,缩短工期20%,减少钢材8557吨,实现“当年核准、当年并网”。
光伏系统:深圳福田供电局项目利用透光薄膜光伏+数字孪生管理,年节电42万度,降碳189吨;光伏发电直供直流负载(效率提升5%)。
多能协同:东莞松山湖示范区集成570个充电站、6326个光伏站点,实现清洁能源消纳率>97%,客户年均停电<2分钟。
2. 技术特征
动态映射:南方电网“智瞰平台”接入570亿条实时数据,管理1.2亿台设备,实现配电网拓扑全贯通。
AI融合:飞渡科技“峥嵘大模型”提升建模效率60%,支持语义化操作三维场景。
云边协同:山东风电项目边缘计算延迟≤12ms,云端承载高保真仿真。
(二)典型案例与成果进展
1. 深圳福田“光储直柔”示范区
技术集成:光伏+储能+直流配电+数字孪生管理系统;
成果:建筑碳排放直降10%,车网互动(V2G)调峰60kW,年减碳189吨。
2. 山东渤中海上风电A场址
技术突破:Bentley模型+自研海缆优化算法,模拟天气/沉桩/电力潮流;
成果:4个月完成风机吊装,平价上网时代单位造价最低。
3. 南方电网输电三维数字化
覆盖5.7万公里线路,无人机巡视占比超70%,外部隐患点安装3700套智能终端。
4. 先导智能动力电池数字工厂
全生命周期管理:从浆料制备到模组PACK,实现虚拟调试(VC/VR),工艺优化周期缩短40%。
四、数字孪生在碳中和领域的应用
数字孪生技术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核心使能工具,正通过虚实交互、动态仿真与智能决策重塑低碳治理模式。
(一)应用现状与技术特征
1. 核心应用领域
1)智慧城市双碳治理
上海黄浦区平台:集成建筑能耗监测、虚拟电厂、碳普惠等数据,构建“双碳数智生态”,实现碳排放全景可视与政策模拟推演。
北京海淀“城市大脑”:融合多源异构数据,优化交通调度降低拥堵碳排放,支撑政府精细减排决策。
2)能源系统优化
大唐集团工业大数据平台:整合全国发电机组数据,通过智慧燃料模块优化配煤方案,提升煤电效率并降低碳排。
3)工业绿色制造
山东东华科技:部署339套传感器,结合数字孪生实现碳足迹全流程追踪,年减排CO₂ 3.9万吨,节约碳履约成本200万元。
黄浦区碳达峰碳中和数字孪生平台
2. 技术特征
多源数据融合:整合IoT传感器、遥感、业务系统等多维数据(如吉水县项目融合气象、植被、社会经济数据)。
动态仿真推演:基于AI的“假设分析”能力,模拟减排路径(如安特卫普数字孪生城市测试低碳政策效果)。
可视化闭环管控:3D引擎(如Unity/Unreal)实现碳流全景可视,并反馈优化物理系统(如国家电网AI平台故障处理准确率95%+)。
数字碳中和思路框架
(二)典型案例与成果进展
1. 黄浦区双碳平台(2024国家双化协同优秀案例)
技术架构:融合AI+数字孪生,构建“数据底座–资源包–应用工具集”三层体系,开发一大会址近零碳实践区孪生平台。
创新点:首创双碳应用体系工具集,针对政府、企业、公众分类提供碳地图、绿色产品超市等O2O服务。
2. 山东东华科技碳管理平台
实施路径:依托浪潮云洲部署339套传感器,实现余热利用可视化;联合建设双碳双控平台优化工艺5。
效益:年节约标煤1.5万吨,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
3. 江西吉水双碳监测系统
技术突破:集成Miami、CASA等生态固碳模型,结合夜光遥感量化社会经济碳排放空间分布。
应用成果:识别高固碳潜力区域,指导绿地规划增汇20%。
五、数字孪生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
数字孪生技术在环境与环保领域的应用正从单点监测向全域智能治理演进,通过虚实交互、动态仿真与智能决策重塑生态保护格局。
(一) 应用现状与核心特征
1. 核心应用场景
1) 环境监测预警
实时多参数监控:集成空气质量、水质、土壤等传感器数据,实现污染源动态追踪。如雄安新区构建“天、地、淀”立体监测网络,实时分析300万+条环境数据,预警准确率超90%。
生物多样性保护:百山祖国家公园通过“江浙之巅”数字孪生系统,监测120种动物(含30种濒危物种),累计获取生态数据1.7万+条。
2) 减污降碳协同
工业园区管理:浙江上虞经开区建立“1平台+2制度+N技术”体系,归集9部门19类数据,构建减污降碳协同指数。2022年碳排放强度降13.3%,PM2.5浓度降14.3%。
循环经济优化:龙盛集团通过副产物循环利用,固废减量90%,CO₂减排15%。
产业园区环境监测平台框架
3)城市环境治理
智慧城管:湖北襄州区5G数字孪生平台整合23.6亿条数据,共享单车违规停放处置效率提升1倍(1小时内完成)。
内涝防控:埃睿迪“内涝监测全家桶”联动井盖、泵站设备,实现“雨前-雨中-雨后”全周期防控。
2. 技术特征
多源数据融合:卫星遥感+物联网+业务系统多维集成(如雄安平台融合水文、气象、航道数据。
动态仿真推演:AI驱动“假设分析”,模拟政策效果(如安特卫普数字孪生城市测试低碳路径)。
可视化闭环管控:3D引擎实现碳流全景可视,并反馈优化物理系统(如深圳福田光储直柔项目降碳10%)。
3. 行业应用重点
减污降碳协同:园区指数化管控(上虞案例)、建筑“光储直柔”(深圳年节电42万度);
公众参与创新:黄浦区“碳普惠小程序”激励市民低碳行为;
应急防控智能化:埃睿迪内涝系统实现“雨前-雨中-雨后”全周期响应。
(二)典型案例与成果进展
1. 雄安新区“天-地-淀”立体监测
技术集成:5G+北斗厘米级定位,构建白洋淀水质-大气-湿地全要素模型;
成果:入选2020年数字中国优秀案例,预警响应效率提升70%。
雄安生态环境监测平台
2. 浙江上虞经开区减污降碳协同平台
创新机制:“排污权周转池”市场化分配,核定节余指标1283吨,解决缺口148.9吨;
效益:促成危废资源化利用7.1万吨,获生态环境部全国推广。
3. 埃睿迪水环境治理全栈方案
技术突破:iReadyInsights平台+“内涝监测全家桶”,实现云边协同智能调控;
荣誉:2024年获中华环保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4. 百山祖国家公园“江浙之巅”系统
公众赋能:VR沉浸式游览+浙里办公众端,科普访问量超10万人次;
科研价值:首次捕获斑嘴鸭高海拔活动数据,推动物种保护研究。
六、数字孪生在医药和药物合成领域的应用
数字孪生技术在医药和药物合成领域的应用正从单点突破向全链条集成演进,通过虚实交互的动态仿真与智能决策,重塑药物研发、生产和个性化医疗范式。
(一)应用现状与典型案例
1. 药物发现与重定位
老药新用:图灵-达尔文实验室构建CDK4/6抑制剂(乳腺癌药物)的数字孪生模型,通过虚拟临床试验发现其对脊索瘤(罕见肿瘤)的有效性。IIT试验中,6名脊索瘤患者使用后,2例部分缓解、3例疾病稳定,为“无药可治”患者提供新方案。
虚拟临床试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开展全球首个平行虚拟临床试验(Principal-001),对6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建立数字孪生体,预测药物响应与真实试验结果100%一致,显著降低试错成本。
药品从研发到商业化生产
2. 制药工艺优化
小分子药合成:西门子gPROMS平台:通过高保真机理模型优化原料药(API)结晶工艺,将开发周期从数月缩短至几周,实验次数减少90%。例如GSK利用该平台优化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参数(pH、温度),提升单抗产量。
生物药生产:毕赤酵母代谢工程: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通过定量蛋白质组学构建毕赤酵母甲醇代谢数字孪生,发现转醛酶基因TAL2对甲醇同化的关键作用,为生物燃料合成提供新靶点。
3. 个性化医疗
慢性病管理:Twin Health:集成可穿戴设备数据为糖尿病患者建立个体数字孪生,95%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降低,体重改善。
手术预演:Predisurge:为心血管患者构建心脏瓣膜数字孪生,已在50家医疗中心应用,帮助500多名患者优化手术方案。
4. 器官级建模
心脏数字孪生:牛津大学团队在62种药物虚拟测试中预测心律异常风险,准确率89%(动物实验仅75%);西班牙巴塞罗那超算中心开发1亿细胞级心脏模型,模拟心衰机制。
(二) 核心技术特征和行业核心问题
1. 技术特征
多尺度建模:整合分子(药物-靶点相互作用)、细胞(代谢通路)、器官(心脏动力学)及个体(患者生理)等多层级模型。
AI-机理融合:动态结合物理方程(如gPROMS的偏微分方程)与数据驱动模型(如DeepMind的DynamicBind预测蛋白动态口袋)。
实时闭环优化:制药工艺中通过传感器反馈动态调整参数(如结晶温度、生物反应器pH值)。
2. 行业核心问题
数据治理障碍:医疗数据孤岛严重(医院、药企协议异构),罕见病样本稀疏(如脊索瘤全球病例极少)。
伦理与隐私风险:患者数字孪生涉及基因等敏感数据,欧盟GDPR要求匿名化处理,区块链+合成数据成解决方案。
监管滞后:虚拟临床试验证据未被FDA/EMA完全接纳,需通过回顾性验证(如Principal-001试验)积累可信度。
(三)应用效果与收益
1. 研发与生产降本增效
药物研发周期缩短:虚拟临床试验减少实体试验样本量60%,老药新用研发周期从10年压缩至2-3年。
工艺优化收益:gPROMS使制药企业节省90%实验次数,工艺放大时间减少3-6个月。
2. 临床与社会价值
精准用药提升生存率:CDK4/6抑制剂通过患者分子分型评分,指导HR+乳腺癌精准用药,避免20%原发耐药患者误治。
资源普惠化:糖尿病数字孪生管理降低并发症住院率,单患者年医疗支出减少30%。
(五)总结:成果进展与行业影响
1. 关键技术突破
动态蛋白结构预测:上海交大郑双佳团队开发DynamicBind,预测蛋白“隐蔽口袋”,苗头化合物筛选成功率85%(传统方法<20%)。
点击化学建库:中山大学翁江团队利用氟磺酰异氰酸酯双重点击反应,在96孔板构建312种新化合物,快速发现抗MRSA先导物。
2. 行业生态变革
监管破冰:欧洲EMA对Unlearn.AI的虚拟临床试验平台Procova发布资质审查意见,为监管接纳数字证据铺路。
国产替代加速:华为云医疗AI平台整合数字孪生技术,支持国内药企突破海外仿真软件垄断。
3. 总结与趋势
数字孪生技术正在医药领域实现三重跃迁:从单点工具到全链条集成,覆盖“分子-细胞-器官-个体”多尺度,贯穿研发-生产-诊疗全周期;从辅助决策到自主优化,AI驱动模型自进化(如DynamicBind动态预测),逐步替代试错型实验;从高成本到普惠化,低代码平台(如ThingJS-X)降低中小药企应用门槛。
未来挑战与破局点:短期(1-3年)攻克数据隐私与跨平台标准(如FDA数字证据指南更新);长期(5年以上)量子-生物计算融合实现原子级药物设计,推动“零试错研发”范式落地。正如心脏数字孪生揭示衰竭机制,医药数字孪生正成为解码生命、战胜疾病的“虚拟手术刀”。
InfluxDB 框架
【免责声明】本文主要内容均源自公开信息和资料,部分内容引用了Ai,仅作参考,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