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 FIN,TCP RST
目录
-
-
- 一、TCP FIN:优雅关闭连接(“挥手”报文)
-
- 1. 核心作用
- 2. TCP FIN的交互流程(四次挥手)
- 3. 触发TCP FIN的典型场景
- 二、TCP RST:强制中断连接(“复位”报文)
-
- 1. 核心作用
- 2. TCP RST的交互流程(无确认,单向触发)
- 3. 触发TCP RST的典型场景
- 三、TCP FIN与TCP RST的核心差异对比
- 四、实际应用场景:以车载OTA为例
- 五、总结
- 一、核心前提:获取目标连接的关键参数
- 二、常用工具与操作步骤
-
- 方法1:使用`hping3`(简单快速,适合命令行测试)
- 方法2:使用Scapy(Python库,灵活构造复杂报文)
- 三、关键注意事项
- 四、验证RST报文是否生效
- 一、准备工作:获取目标连接参数
- 二、方法1:使用Scapy(推荐,灵活可控)
-
- 1. 安装Python和Scapy
- 2. 编写发送RST的Python脚本
- 3. 以管理员身份运行脚本
- 三、方法2:使用专用工具(适合非编程场景)
-
- 工具:Paessler Packet Sender
- 四、关键注意事项(Windows特有)
-
在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的连接管理中,TCP FIN 和 TCP RST 是两种核心控制报文,分别用于正常关闭连接和异常中断连接,二者的设计逻辑、触发场景和交互流程存在本质差异。以下从定义、作用、流程、场景及对比维度展开详细解析:
一、TCP FIN:优雅关闭连接(“挥手”报文)
TCP FIN(Finish,结束)报文用于正常终止TCP连接,核心逻辑是“双向确认、确保数据传输完整”,避免因直接断开导致数据丢失。TCP连接是“双向”的(客户端→服务器、服务器→客户端两个数据流),因此关闭连接需通过“四次挥手”完成,FIN是四次挥手的核心报文。
1. 核心作用
- 通知对方:“我已无数据可发送,准备关闭我这边的数据流”;
- 等待对方确认数据接收完成后,再最终释放连接资源;
- 支持“半关闭”状态(即一方关闭发送端后,仍可接收对方的剩余数据)。
2. TCP FIN的交互流程(四次挥手)
假设客户端主动发起关闭,流程如下(服务器主动关闭逻辑相同):
阶段 | 发送方 | 报文类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