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破解“双高“电网难题,进入全场景构网新时代

导读:在政策强力引导与技术持续突破的双重推动下,构网技术正从“可选项”成为“必选项”,全面助力新能源从补充电源走向主力电源。

作者 | 小葳

全球能源格局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清洁能源正从“补充电源”加速向“主力电源”转型。

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的数据,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新增585吉瓦,年增长率达到15.1%创下历史新高,其中中国贡献最为显著。然而,为实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设定的目标,2030年前年均增长率需达到16.6%,可以预见未来几年装机量还将持续增长。与此同时,国网能源研究院报告指出,2025年中国新能源发电装机占比预计将突破45%,标志着我国步入新能源高渗透率发展的新阶段。

随着风光渗透率快速提升,导致电网变弱,电力系统正面临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的“双高”挑战。构网技术作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路径,已经从试点验证迈向规模化商用,支撑新能源成为主力电源。

在2025年9月18日举办的第三届国际数字能源展上,华为公司副总裁、华为数字能源全球营销服体系总裁周建军发表了主题为“全场景构网技术,加速以风光为主的新能源成为主力电源”的演讲。他系统阐述了构网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并分享了华为数字能源在推动构网技术全场景落地方面的创新实践与成果。


破解"双高"电网挑战,构网技术已成全球共识

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转型的背景下,高比例新能源与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并网所带来的“双高”挑战,已成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核心难题。构网技术(Grid-Forming)不仅被视为应对这一挑战的全球共识,更在标准逐步完善与政策持续推动下,迈入规模化落地的新阶段。

欧盟研究显示,当新能源装机渗透率超过30%,电网稳定性就会急剧下降,同时系统调节和支撑能力出现显著弱化。传统跟网型设备难以维持电网稳定,迫切需要引入新的技术来保障电网安全运行。

针对上述挑战,构网技术(Grid-Forming)应运而生,成为支撑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核心路径。与传统跟网型(Grid-Following)技术只能被动跟踪电网电压不同,构网技术通过模拟同步发电机的行为,提供惯量支撑与快速调频能力,主动支撑电网电压和频率,保障电网稳定运行。也就是说,构网技术赋予了新能源和储能设备类似传统机组的“电网主人”能力,使其能够在高比例接入时维持稳定。

在实际应用中,构网技术能够提供虚拟惯量、抑制宽频振荡、实现黑启动与功率快速调节,从根本上提升了电网应对扰动和故障的韧性,是以新能源为主力的新型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基础技术。

全球范围内,构网技术在产业标准与政策的多重驱动下日趋成熟。

目前包括中国、德国、欧盟、东盟等10多个国家与组织已发布构网相关技术标准或白皮书。根据产业研究机构GGII的数据,澳大利亚、欧洲构网型储能占比已达23%和8.6%,预计构网型储能未来5年在全球有望达到20%的渗透率。

我国能源政策亦持续加码,释放出从“鼓励探索”到“强制配置”的明确信号。 2025年6月,国家能源局在《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 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中首次明确要求构网型储能渗透率目标突破30%,并在西北、新疆等新能源装机集中区强制新建项目标配构网能力。与此同时,《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更是将构网型储能纳入“新型电力系统九大行动”,要求高比例新能源外送基地强制配置。

在政策强力引导与技术持续突破的双重推动下,构网技术正从“可选项”成为“必选项”,全面助力新能源从补充电源走向主力电源。

加速规模商用,华为引领全场景构网新时代

伴随全球能源转型步入深水区,构网技术正从试验阶段迈向规模化商用,成为高比例新能源电网稳定运行的关键支撑。华为数字能源凭借十余年持续研发与战略投入,已成为推动构网技术从原型验证走向全场景落地的重要力量。

技术创新引领,夯实构网能力基石

华为数字能源拥有超过150人的专业电网团队,打造了涵盖并网技术、电网仿真和微电网的多个顶尖实验平台。其中,华为全球电网仿真中心、构网储能应用与测试中心,系统攻克了构网型新能源大规模商用工程难题,为构网技术商用提供坚实支撑。

华为通过整合自研基础硬件(高过载与高可靠的功率器件、高智能与高算力的数字控制器件)、架构(高可用的组串式架构、高安全的双极功率架构)以及智能构网算法,构建了覆盖“发-输-配-用”全链路、具备六大核心能力的全场景构网体系。该体系涵盖短路支撑、虚拟惯量支撑、宽频振荡抑制、快速一次调频、分钟级黑启动及无缝并离网切换等能力,实现了从“储能构网”向“光储融合构网”的技术跨越。

2024年上半年,在国网青海、新疆、西藏及中国电科院的联合支持下,华为数字能源完成了2,300多项构网性能测试,并成功通过110kV单相与35kV三相人工短路试验,全面验证其站级构网能力。同年7月,华为数字能源智能组串式构网型储能系统通过了由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组织的技术鉴定,获得五位院士及行业专家“国际领先”的整体评价,充分验证了其对大电网的稳定支撑能力。

同时,华为持续推动AI等前沿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创新应用,率先打造行业首个“端-边-云”全链路协同的光储智能体,使能电站全生命周期智能管理。通过将AI全面融入规划、建设、运维、运营各环节,华为助力客户显著提升电站效率和收益:工程建设实施与设计误差降低40%,运维效率提升50%,经营收益增长超过10%。

全球多元场景规模应用,验证技术成熟度

目前,华为数字能源构网技术已在全球多个大型项目中实现商业化应用,覆盖微网、并网等多种场景:

在中东,华为帮助红海新城建成了全球最大100%新能源微电网,稳定构网运行超两年,成功抵御多次恶劣天气及电网故障冲击,实现零意外停电;

在海拔4000多米的四川雅砻江,华为交付了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电站,规模达1GW。依托智能IV诊断与气象大模型技术,将全站检测时间从6个月压缩至2小时,功率预测精度提升至90%;并通过水光互补模式支撑电网负荷平衡。

在西藏阿里改则极高海拔、严寒和极弱电网环境中,华为交付了30MW光伏+6MW/24MWh构网型储能解决方案,将光伏并网容量从1.5MW提升至12MW,消纳能力较业界提升75%;

在新疆哈密三塘湖华为交付全球首个100MWh风电构网储能项目,自投运以来持续稳定抗扰运行,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菲律宾,全球最大的光储融合一体化项目的规模达3.5GW光伏+4.5GWh储能。基于华为GW级光储协同控制技术和整站黑启动技术,投产后可实现日均13小时850MW恒功率输出。

结语

华为通过构网技术全场景突破与规模化商用实践,不仅验证了构网技术在“双高”电网环境的关键支撑作用,更引领行业迈入电网稳定运行与高效消纳并重的新阶段。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持续深化,构网技术正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稳定基石,推动新能源从“替补电源”迈向“主力电源”的历史性转变。未来,华为数字能源将继续携手全球伙伴,共同推动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实现绿色能源普惠,助力人类迈向更可持续的未来。

END

本文为「智能进化论」原创作品。

http://www.dtcms.com/a/392058.html

相关文章:

  • 企业实训|AI技术在职能办公领域的应用场景及规划——某央企汽车集团
  • 双向链表与通用型容器
  • NodeRAG检索知识图谱复杂数据的启发
  • 卡尔曼滤波对非线性公式建模的详细步骤
  • Microsoft 365 中的 Entitlement Management(基础版)功能深度解析
  • 本科期间的技术回忆(流水账记录)
  • zotero和小绿鲸联合使用
  • Linux系统之logrotate的基本使用
  • 硬核突破!基于 ComfyUI + pyannote 实现 infiniteTalk 多轮对话数字人:从语音端点检测到上下文感知的闭环
  • 【LeetCode 每日一题】2197. 替换数组中的非互质数
  • 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植被如何重塑地球水循环?
  • TransBench:阿里国际等推出的多语言翻译评测体系
  • Windows启动Minio服务
  • 技术原理与癌症筛查的适配性问题
  • 集合通信算法总结
  • AutoDL四周年 ,学会使用AutoDL
  • nginx如果启动失败怎么办?
  • linux使用gunzip来解压.gz文件
  • 硬件(十五)LCD
  • B3clf: 最新的精准预测药物血脑屏障透过能力的开源app
  • 第八章 惊喜10 分享+
  • SMMU 软件指南
  • [x-cmd] Windows 安装和使用 x-cmd 的方法
  • 17.渗透-.Linux基础命令(九)-Linux权限管理(chmod修改文件权限)
  • 测量交流电压,测量直流电压,兼容,ADC采样转换计算有效值
  • 红黑树封装实现map set
  • EMQX和MQTTX的安装
  • AI 大模型入门 四:检索增强生成(RAG),自动生成精准用例!
  • EDR与MITRE ATTCK 详解
  •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