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演化优化算法:原理与Python实现
种群演化优化算法是一类受自然进化过程启发的元启发式算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模拟生物种群的遗传、变异、选择和自然淘汰等机制,在解空间中寻找最优解。这类算法不依赖于问题的梯度信息,对目标函数的性质要求很低,能够有效处理复杂的非线性、多峰和不可微的优化问题。
算法理论基础
基本数学原理
种群演化优化算法的数学基础可以表述为:
设优化问题为寻找目标函数 f(x)f(x)f(x) 的最优值,其中 x∈Sx \in Sx∈S,SSS 为搜索空间。算法维护一个包含 NNN 个个体的种群 P={ x1,x2,...,xN}P = \{x_1, x_2, ..., x_N\}P={ x1,x2,...,xN}。
适应度函数用于评估个体质量:
F(xi)={ f(xi)对于最大化问题−f(xi)对于最小化问题F(x_i) = \begin{cases} f(x_i) & \text{对于最大化问题} \\ -f(x_i) & \text{对于最小化问题} \end{cases}F(xi)={ f(xi)−f(xi)对于最大化问题对于最小化问题
选择概率基于适应度比例:
pi=F(xi)∑j=1NF(xj)p_i = \frac{F(x_i)}{\sum_{j=1}^{N} F(x_j)}pi=∑j=1NF(xj)F(xi)
二进制编码将连续变量离散化:
x=L+U−L2L−1⋅∑i=0L−1bi⋅2ix = L + \frac{U - L}{2^L - 1} \cdot \sum_{i=0}^{L-1} b_i \cdot 2^ix=L+2L−1U−L⋅i=0∑L−1bi⋅2i
其中 LLL 和 UUU 为变量上下界,bib_ibi 为二进制位。
算法流程
- 初始化:随机生成初始种群
- 评估:计算每个个体的适应度
- 选择:根据适应度选择优秀个体
- 交叉:通过基因重组产生新个体
- 变异:引入随机变化维持多样性
- 终止判断:满足条件则停止,否则回到步骤2
差分进化算法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修复后的差分进化算法实现
def run_differential_evolution():# 参数设置POP_SIZE = 30F = 0.5CR = 0.7N_GENERATIONS = 100BOUNDS = (0, 31)# 目标函数def objective_function(x):return x ** 2# 初始化种群def initialize_population():return np.random.uniform(BOUNDS[0], BOUNDS[1], POP_SIZE)# 变异操作def mutate(population, i):indexes = [idx for idx in range(POP_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