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体系结构——后端三层架构
三层架构——Controller、Service、Dao
不仅是对代码进行的逻辑分层。其真正的本质,是将业务、技术和数据剥离。搞业务的专心做业务,搞技术的专心搞技术,做数据存储的专心做数据存储。三方通过接口进行对接,任一部分重构,只要输入和输出接口的数据不受影响,就不对其他层造成影响。
三层架构是一种通用型的,面向功能的。具体架设可以结合企业业务的颗粒度进一步细分,增加层数。
我们先来看一下,对于一个项目,比较通用的流程都有什么?
1.接收请求、数据
2.数据合法性验证
3.开启事务
4.执行业务规则、逻辑、流程
5.数据存储
6.事务结束
明显,12可以封装成一个模块,346可以封装,5作为一个模块
划分模块后,就可以做异步了,程序不再是瀑布型,前端不必等业务逻辑全部完成
下面我们通过例子进一步理解
如何理解三层架构?
——服务员、厨子、仓储模型
Controller——接口层(Web层)——服务员
Service——逻辑层——厨师
Dao——数据层——仓储
为什么选择三层架构?
https://www.bilibili.com/list/watchlater?oid=359096349&bvid=BV1PX4y1J7CC&spm_id_from=333.1007.top_right_bar_window_view_later.content.click
对于小公司,沟通成本低,一人多职,效率快响应快,这样很容易做大。可是做大以后呢?项目不在是你一个人的事,需要大家一起来完成。那么,不同人有不同人的思维方式,有不同的编程习惯,而且沟通效率会直线下降,此时,我们就需要对项目进行架构,对编程方式进行规范,对输入输出做详细要求。
和MVC有何不同,为什么有些地方叫Controller为视图层?
MVC的本质思想是:输入View、处理Model、输出Controller。
其解决的问题是,将系统整体整体分类为三个部分,清晰,便于维护。
但事实上耦合性依然很高,各个功能之间的依赖关系很复杂。
三层架构的本质思想是:数据处理放一层,业务逻辑放一层,数据存储放一层。
将业务和数据处理剥离,前端只需要对接Controller就好了,其余的两部分无需因前端改变而改变。
事实上,在三层架构中,Controller充当的角色是网络服务,相较于视图层View,Controller层一般称为接口处层或Web层。
它的职责是接收HTTP请求、解析参数、调用Service层处理业务、根据处理结果组装响应(跳转页面或返回JSON等)。它扮演的是MVC模式中的协调者(Controller) 角色,而不是视图(View)。
三层架构中View的概念被弱化,它不是一个层,而属于一种技术实现,这个渲染过程通常发生在Controller层内部。
1.Controller返回一个逻辑视图名,如 “user-list”
2.然后由视图解析器(View Resolver),如Thymeleaf、FreeMarker去找到对应的模板,如 user-list.html并渲染
3.最终生成HTML返回给浏览器。
三层架构详细拆解
必须坚持
接口层
坚决不写任何业务逻辑代码
逻辑层
不接受任何接口层的容器对象,如request、response、cookie、session。如果哪天我的接口层不采用Web,这些对象就通通没有了
不处理任何数据存储相关的SQL语句,不依赖任何数据层对象。这些对象只有连数据库时候才会有,如果我换成缓存,它们也不复存在。
数据层
不处理任何业务逻辑代码
功能拓展
Web层
如果我想要增加WebService、WebSocket两个功能,我只需要在Web层中增加两个模块就可以了,不对另外两层造成任何影响。
如果我想改用JDBC、JSF、JSP做前端,我只需要改Web层就可以了,不对另外两层造成任何影响。
数据层
如果我们发现,某些数据的访问频度非常大,那么我们引入缓存就好了,只需要在数据层增加一个模块,不对另外两层造成任何影响。
进一步划分
看见这个图有没有什么感觉?
没错,这是流水线的感觉,对于多线程,我们通过进一步细化流程,以提升效率。那么如果我们将小模块聚合成服务,这样就成了微服务架构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