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系列】《人工智能70年》019-语音识别的历史性突破(铲平技术高门槛)
💎【行业认证·权威头衔】
✔ 华为云天团核心成员:特约编辑/云享专家/开发者专家/产品云测专家
✔ 开发者社区全满贯:CSDN博客&商业化双料专家/阿里云签约作者/腾讯云内容共创官/掘金&亚马逊&51CTO顶级博主
✔ 技术生态共建先锋:横跨鸿蒙、云计算、AI等前沿领域的技术布道者
🏆【荣誉殿堂】
🎖 连续三年蝉联"华为云十佳博主"(2022-2024)
🎖 双冠加冕CSDN"年度博客之星TOP2"(2022&2023)
🎖 十余个技术社区年度杰出贡献奖得主
📚【知识宝库】
覆盖全栈技术矩阵:
◾ 编程语言:.NET/Java/Python/Go/Node…
◾ 移动生态:HarmonyOS/iOS/Android/小程序
◾ 前沿领域:物联网/网络安全/大数据/AI/元宇宙
◾ 游戏开发:Unity3D引擎深度解析
文章目录
- 🚀前言
- 🚀一、铲平技术高门槛
🚀前言
人类拆掉语言樊篱的伟大 AI工程,有三块重要基石。
🚀一、铲平技术高门槛
语音识别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起逐步走向商业化应用。1995年,IBM推出了离散词汇听写系统,被视为后来知名语音识别软件 ViaVoice 的雏形。在该系统中,IBM成功将识别准确率从70%提升至90%,同时将词库规模从几百个单词扩展至数万,标志着语音识别从实验室研究迈入实际应用阶段。
1997年,IBM发布了全球首款中文连续语音识别产品——ViaVoice 4.0。该系统攻克了汉语语音识别中的多个关键难题,如连续语音处理、大词汇量识别、非特定人适配等,尤其针对中文同音字多、声调变化复杂、方言口音多样等特点进行了优化。IBM宣称,这一产品实现了汉字输入方式的革命,有望将用户从键盘输入中解放出来。
然而,尽管技术前景令人振奋,实际体验仍存在较大差距。作者在中文版 ViaVoice 4.0 发布后第一时间进行了试用,结果却远未达到“解放双手”的预期。这也反映出当时语音识别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处于初步阶段。事实上,当时许多顶尖的语音识别专家已陆续离开IBM,技术迭代的步伐并未停止。
同一时期,剑桥大学开发的HTK语音识别平台也走上了商业化道路,最初由一家私人公司接管,后被微软收购。值得称赞的是,微软在收购后仍将HTK核心技术的使用权交还给剑桥大学,使其继续为全球语音研究者所用。尽管如此,在21世纪的前十年中,语音识别技术仍长期由高斯混合模型-隐马尔可夫模型(GMM-HMM)框架主导。在数据有限的环境下,研究者们往往需投入大量时间对模型结构进行微调,却仅能带来1%至2%的性能提升。
语音识别专家、晴数智慧科技创始人张晴晴博士这样描述当时的研究状态:“在深度学习兴起之前,语音识别是一个高门槛领域。它涵盖信号处理、声学与语言建模、发音词典、解码和后处理等多个复杂模块,每个模块都足以支撑一个博士生数年的研究。没有十年以上的技术积累,很难在该领域做出实质性贡献。”
这种高技术壁垒也催生了行业垄断。美国语音技术公司Nuance便是典型代表。该公司成立于1992年,2005年在纳斯达克上市,长期深耕基于统计方法的语音处理技术,持有大量核心算法和数千项专利。随着苹果语音助手Siri采用其技术,Nuance迅速走进公众视野,其技术实力也得到广泛认可。手机、家电、汽车等各类人机交互产品中纷纷嵌入Nuance的语音系统,客户包括苹果、三星等全球知名企业。
Nuance不仅以技术见长,还擅长运用知识产权策略压制竞争对手,常通过诉讼手段削弱新兴创新企业,进而以低价收购或迫使对方破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Nuance几乎垄断了整个语音识别市场,形成“大树底下,寸草不生”的行业生态。
然而,技术垄断终将被突破。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崛起,语音识别的高门槛被彻底铲平,开放、协作、数据驱动的新范式逐渐取代了传统封闭而昂贵的旧体系,也为整个行业带来新的生机与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