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储能新高地:汇川DSP驱动软件开发范式变革与人才重塑
从固定硬件到灵活算法,一场由DSP驱动的储能革命正在悄然发生。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储能系统正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传统的储能电源开发模式依赖硬件电路和固定逻辑,面临开发周期长、灵活性差、难以应对复杂应用场景的挑战。
作为中国工业自动化领域的领军企业,汇川正通过软件算法驱动的开发范式,彻底改变储能电源的开发模式。从工商业储能系统到电网侧大型储能电站,汇川技术以其创新的DSP数字电源解决方案,展示了软件如何重新定义储能设备的无限可能
一、传统困境:硬件定义储能电源的局限性
在传统储能电源开发中,硬件设计占据主导地位。工程师需要通过复杂的电路设计、元器件选择和参数调试来实现功能需求。这种方法存在三个核心痛点:
- 灵活性严重不足。一旦硬件设计定型,功能基本固定,想要增加新功能或优化性能往往需要重新设计硬件,导致开发周期长、成本高昂。传统的储能变流器(PCS)通常需要6-9个月的开发周期。
- 难以应对动态需求。储能系统需要应对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的多样化需求,传统硬件电源无法实时调整策略,造成效率低下。特别是在峰谷套利、频率调节、电压支撑等复杂应用场景中表现尤为明显。
- 调试与优化困难。工程师依赖示波器、功率分析仪等仪器抓取波形,通过反复试错来优化性能,这个过程耗时且效果有限。一套完整的储能系统调试往往需要数周时间。
二、技术转变:DSP如何实现储能电源的软件定义
汇川技术在储能电源领域的软件定义转型,核心在于利用其强大的DSP(数字信号处理器)技术、算法积累及系统架构能力,将传统依赖硬件的功能通过软件实现,从而提升灵活性、智能化和可维护性。
2.1技术架构创新:为软件定义奠定基础
汇川技术通过多核异构计算、高精度外设集成和构网型技术突破,为储能电源的软件定义提供了坚实基础:
1.多核异构计算架构:汇川采用DSP+ARM+FPGA的多核异构设计。例如,DSP核负责实时电力电子控制(如PWM生成、PID调节),ARM核处理上层应用协议和通信,FPGA则用于高速逻辑控制和接口扩展。这种分工使系统既能满足微秒级实时控制,又能处理复杂业务逻辑,同时提高系统可靠性和灵活性。
2.高精度外设与传感集成:
- 高分辨率PWM输出:汇川的储能PCS(变流器)支持纳秒级脉冲宽度调节,实现更精细的开关控制,降低谐波失真和开关损耗,从而提升效率。
- 高速多通道ADC采样:集成12位以上精度、采样率超4MSPS的ADC模块,可同步采集多路电压、电流信号,为算法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基础。
- 硬件安全与可靠性设计:内置硬件加密引擎、CRC校验等安全模块,保障固件和通信安全,满足工业及储能应用的高可靠性要求。
3.构网型技术(Grid-Forming)突破:这是汇川软件定义储能的核心技术之一,使其变流器不仅能适应电网,还能主动支撑电网:
- 主动支撑能力:通过软件算法模拟同步发电机的运行特性,为电网提供惯性支撑、短路电流支撑和一次调频,增强电网稳定性,特别是在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场景中。
- 宽频振荡抑制:采用自适应虚拟阻抗技术等算法,使系统能动态调整输出阻抗,有效抑制0.1-100Hz范围内的低频和次/超同步振荡,防止电网谐振。
- 认证与合规:汇川的1250kW储能变流器获得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的构网型认证,并满足澳洲AEMO等国际标准,是其算法能力获得权威认可的体现。
4.全液冷与热管理技术:汇川将其在新能源汽车电驱领域积累的液冷技术应用于储能。其All-liqcool智慧储能终端采用PCS+电池全液冷一体化设计,并创新性地定义了双循环液冷热管理方式,将液冷散热应用于PCS核心功率器件和电池包,显著提升系统功率密度、可靠性和寿命,同时降低噪音。
下表概括了汇川技术储能电源在软件定义架构上的部分关键技术突破及其优势:
技术维度 | 关键技术突破 | 表现与优势 |
计算架构 | 多核异构 (DSP+ARM+FPGA) | 任务并行处理,兼顾实时性与复杂性,可靠性高。 |
控制精度 | 高分辨率PWM (纳秒级) | 开关控制精细,谐波失真低,效率提升。 |
感知能力 | 高速多通道ADC (>4MSPS) | 实时精准采样,为算法提供可靠数据输入。 |
电网交互 | 构网型(GFM)技术 | 主动支撑电网,提供惯量、调频,增强稳定性。 |
热管理 | 全液冷散热技术 | 提升功率密度和可靠性,降低噪音,延长寿命。 |
2.2开发模式变革:软件驱动,敏捷高效
汇川技术的开发模式已从传统的硬件主导转向软件驱动、模型化和生态协同的模式,以实现快速迭代和定制化开发。
1.模型驱动开发(MBD)与数字孪生:
- 汇川广泛采用MATLAB/Simulink等进行系统建模、控制算法仿真和代码自动生成。开发人员可先在虚拟环境中验证算法,大幅降低后期调试风险和周期。
- 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与物理实体实时映射的虚拟模型,对储能系统进行预测性维护、运行优化和故障诊断,提升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
2.分层开放平台与生态协同:
- 汇川推出Inocube数字能源管理平台等,其底层提供标准的硬件抽象和API接口,上层允许合作伙伴或客户进行二次开发,定制化满足特定场景需求(如峰谷套利、需量管理、虚拟电厂参与),避免了从零开始的开发,提升了开发效率。
- 积极构建“生态朋友圈”,与海博思创、双登集团、特锐德等产业链企业合作。这种协同模式促进了技术互补和方案集成,共同为客户提供更完整的解决方案。
3.敏捷迭代与持续优化:
- 软件定义使得汇川可以通过OTA(空中下载)技术为已部署的储能系统远程更新固件,修复漏洞、优化性能甚至增加新功能,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可持续性和客户价值。
- 通过其能源云平台,汇川能够持续收集设备运行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算法模型,并反向推动产品迭代,形成“数据驱动优化”的闭环。
4.“零碳方程式”战略与场景化方案:汇川提出 “1+4+X=0” 的零碳战略:
- 1 代表一个生态合作架构。
- 4 代表核心控制的能源流、信息流、工艺流、装备流四大流线。
- X 代表无限的应用行业。
- 0 代表零碳目标。
这意味着其开发模式不再是单纯卖产品,而是深入理解各行业(X)的工艺和能耗痛点,将储能技术与客户的生产工艺流程深度融合,提供定制化的深度脱碳解决方案。
汇川技术凭借其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积累的DSP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数字化能力,通过多核异构计算、构网型算法、全液冷散热等技术架构创新,为储能电源的软件定义打下了坚实根基。其开发模式转向模型驱动、平台开放、生态协同和敏捷迭代,使之能更快速、灵活地响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三、对储能工程师的能力重塑
AI时代与软件定义储能的浪潮,正深刻重塑着储能工程师的能力要求。传统的硬件设计、电路调试和静态控制策略已不足以应对新型储能系统的复杂性。现代储能工程师需要构建一个跨学科、多维度、持续演进的能力体系,涵盖从底层硬件感知到上层智能算法的全栈技能。
3.1技术栈升级:从硬件深耕到“软硬协同”
1.核心基础能力强化
- 电力电子与拓扑结构:深入理解各类变换器拓扑(如Buck/Boost、LLC谐振、三电平NPC)、调制策略(如SVPWM)及功率器件(如SiC MOSFET、GaN)的特性、驱动与保护设计。这是应对高功率密度和高效率需求的根基。
- 热管理与可靠性工程:储能系统的寿命和安全性极大程度依赖于热管理。工程师需掌握液冷/风冷系统的设计与优化,能使用ANSYS Icepak等工具进行热仿真,并理解降额设计原则,确保系统在高温等恶劣环境下长期可靠运行。
- 电磁兼容(EMC)与安规:熟悉EMC标准与整改措施(如共模滤波器、屏蔽设计),确保产品通过相关认证(如UL 1741, IEC 62109),这是产品走向市场的必备条件。
2.软件与数字化能力跃迁
- DSP/FPGA嵌入式开发:从单纯的寄存器配置,上升到理解实时操作系统(RTOS)、外设驱动编写、以及基于模型设计(MBD) 的自动代码生成(如使用MATLAB/Simulink),实现控制算法的快速部署和迭代。
- 通信与协议栈:精通CAN、CAN-FD、EtherCAT、Modbus TCP/IP等工业现场总线和以太网协议,实现BMS、PCS、EMS之间的高效、可靠数据交互。
- 数据建模与仿真:能够运用MATLAB、PLECS等工具对储能系统进行数字孪生建模和仿真,在虚拟环境中验证算法、预测性能并优化系统参数,大幅降低开发风险和成本。
3.2算法设计与AI深度融合能力
1.先进控制算法设计
- 从经典PID到自适应与智能控制:掌握自适应PID、模型预测控制(MPC)、滑模变结构控制等先进算法,以应对储能系统的非线性和时变性,提升动态响应品质和鲁棒性。
- 多目标优化算法:储能系统的运行涉及效率、寿命、成本等多个可能冲突的目标。工程师需了解粒子群优化(PSO)、遗传算法(GA) 等多目标优化算法,用于求解系统级的最优运行策略。
2.AI与机器学习实战应用
- 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如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LSTM神经网络)对电池健康状态(SOH) 和剩余寿命(RUL) 进行精准预测,实现预测性维护,避免意外停机。
- AI优化调度:基于强化学习(RL) 等算法,训练模型自主学习并制定最优的充放电策略,以最大化峰谷套利收益、参与电网辅助服务或延长系统寿命。
- 视觉与语音智能:探索将计算机视觉(用于巡检、缺陷检测)和自然语言处理(用于智能运维助手)融入储能场景,提升运维智能化水平。
下表概括了储能工程师在算法与AI领域需关注的核心能力方向:
能力方向 | 关键技能/知识点 | 应用价值 |
先进控制算法 | 模型预测控制(MPC)、自适应控制、滑模控制 | 提升系统动态响应、鲁棒性和稳定性。 |
多目标优化 | 粒子群(PSO)、遗传算法(GA) | 求解效率、寿命、经济性等多目标平衡问题。 |
机器学习/PHM | SOH/RUL预测、故障诊断、异常检测 | 实现预测性维护,提升安全性和可靠性。 |
强化学习 | 优化充放电策略、参与电网服务 | 最大化系统经济收益,实现智能决策。 |
智能运维 | 计算机视觉、NLP智能运维助手 | 提升运维效率,降低人力成本。 |
3.3云边协同与系统级思维
1.边缘智能(Edge AI)
- 将训练好的轻量化AI模型部署在DSP或网关端,实现数据的本地实时处理、快速决策和响应,减轻云端负担并保证在网络不佳时的功能正常。
2.云平台与大数据
- 熟悉物联网云平台(如AWS IoT, Azure IoT, 或行业专用平台如ZWS智慧储能云)的使用,能够设计数据上行方案,实现海量设备数据的采集、存储与分析。
- 利用云端的大数据和算力资源,进行深度数据挖掘、模型训练与迭代,再将优化后的模型下发至边缘侧,形成“云边协同”的良性循环。
3.系统架构与集成能力
- 超越单点技术,具备系统级架构思维。能够统筹考虑电芯、BMS、PCS、EMS、热管理、结构等各子系统的匹配与协同,进行系统级别的性能、可靠性和成本优化。
3.4安全与可靠性体系的构建
1.功能安全与网络安全
- 功能安全:理解ISO 26262(汽车)或相关标准的概念,在产品设计中践行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树分析(FTA),设计硬件安全冗余和软件安全逻辑,确保系统在故障时能安全进入容错状态。
- 网络安全:关注IEC 62443等标准,设计从芯片、嵌入式软件到通信和云端的纵深防御安全体系,防止网络攻击导致的数据泄露或系统功能瘫痪。
2.全生命周期可靠性设计
- 将可靠性设计贯穿于产品设计、测试、制造、运维的全过程。运用HALT(高加速寿命试验)、加速老化测试等方法验证设计缺陷,通过失效分析闭环持续提升产品可靠性。
3.5软技能与跨学科协同
1.项目管理与敏捷开发
- 掌握敏捷开发(Scrum/Kanban)方法,适应快节奏的迭代需求。运用持续集成/持续部署(CI/CD) 理念,提升软件交付质量和效率。
2.跨文化团队协作与沟通
- 储能项目常涉及硬件、软件、算法、结构、测试等不同背景的成员。工程师需具备出色的沟通协调能力,能用对方能理解的语言高效协作,共同解决复杂系统问题。
3.持续学习与知识管理
- 技术迭代飞速,需保持极强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主动跟踪前沿技术(如固态电池、氢储能),积极参与技术社群、行业展会(如CES),构建个人知识库,将经验沉淀为设计规范和Checklist。
未来的顶尖储能工程师,将是软硬兼修、算法赋能、通晓系统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既能在底层与硬件“对话”,也能在顶层用代码和算法定义智能。
四、未来展望:软件定义储能的演进之路
软件算法驱动的储能电源开发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几个趋势值得关注:
AI与机器学习更深融合。未来储能系统将集成更多机器学习能力,能够预测负载变化、识别故障模式、自动优化参数。汇川技术已经在这一领域布局,推出了能源数字化管理平台。
云边协同管理。储能管理系统将与云平台深度集成。汇川技术提供的岸电系统已经实现了远程监视方案,通过无线通讯模式,数据中心可以24小时对工艺运行过程中变频调速系统相关数据进行实时采集、监控。
开源与生态建设。随着软件占比提高,开源电源算法库和开发框架将出现。汇川技术的Inocube数字能源管理平台允许客户以模块化方式构建系统,代表了这一方向的发展。
未来的储能开发,将是算法与硬件的深度融合,代码与电路的完美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