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链表】147.对链表进行插入排序--通俗讲解
算法通俗讲解推荐阅读
【算法–链表】83.删除排序链表中的重复元素–通俗讲解
【算法–链表】删除排序链表中的重复元素 II–通俗讲解
【算法–链表】86.分割链表–通俗讲解
【算法】92.翻转链表Ⅱ–通俗讲解
【算法–链表】109.有序链表转换二叉搜索树–通俗讲解
【算法–链表】114.二叉树展开为链表–通俗讲解
【算法–链表】116.填充每个节点的下一个右侧节点指针–通俗讲解
【算法–链表】117.填充每个节点的下一个右侧节点指针Ⅱ–通俗讲解
【算法–链表】138.随机链表的复制–通俗讲解
【算法】143.重排链表–通俗讲解
通俗易懂讲解“对链表进行插入排序”算法题目
一、题目是啥?一句话说清
给定一个链表,使用插入排序算法对链表进行排序,要求每次取出一个节点,插入到已排序部分的正确位置。
示例:
- 输入:4 → 2 → 1 → 3
- 输出:1 → 2 → 3 → 4
二、解题核心
使用一个虚拟头节点来简化操作,维护一个已排序的链表部分,然后逐个取出未排序的节点,在已排序部分中找到合适的插入位置并插入。
这就像我们打扑克牌时,一张一张地拿牌,然后把每张牌插入到手中已排序牌的正确位置。
三、关键在哪里?(3个核心点)
想理解并解决这道题,必须抓住以下三个关键点:
1. 虚拟头节点的使用
- 是什么:创建一个虚拟头节点,其next指向原链表的头节点,这样可以简化在头部插入的操作。
- 为什么重要:因为插入位置可能在链表头部,使用虚拟头节点可以避免处理特殊的头部插入情况,使代码更统一和简洁。
2. 已排序和未排序部分的分离
- 是什么:将链表分为已排序部分和未排序部分。初始时,已排序部分只包含虚拟头节点,未排序部分是整个链表。然后逐个处理未排序节点。
- 为什么重要:这样我们可以清晰地管理已排序和未排序的节点,确保每次只处理一个节点,并正确插入到已排序部分。
3. 插入位置的查找
- 是什么:对于每个未排序的节点,我们需要在已排序部分中从头开始查找,直到找到第一个大于当前节点值的节点,然后插入到该节点之前。
- 为什么重要:查找插入位置是插入排序的核心,需要正确遍历已排序部分,比较节点值,并处理指针操作,确保链表不断裂。
四、看图理解流程(通俗理解版本)
假设链表为:4 → 2 → 1 → 3
-
初始化:
- 创建虚拟头节点dummy,dummy.next指向4。
- 已排序部分:dummy → 4(但4还未排序,所以实际上初始时已排序部分为空,未排序部分为整个链表)。
- 设置lastSorted指向4(已排序部分的最后一个节点),curr指向2(当前待处理节点)。
-
处理节点2:
- 比较lastSorted的值(4)和curr的值(2),因为4 > 2,需要插入。
- 从dummy开始遍历,找到插入位置(dummy.next是4,大于2,所以插入到dummy和4之间)。
- 插入后:dummy → 2 → 4 → 1 → 3
- lastSorted仍指向4,curr指向1(lastSorted.next)。
-
处理节点1:
- 比较lastSorted的值(4)和curr的值(1),因为4 > 1,需要插入。
- 从dummy开始遍历,找到插入位置(dummy.next是2,大于1,所以插入到dummy和2之间)。
- 插入后:dummy → 1 → 2 → 4 → 3
- lastSorted仍指向4,curr指向3(lastSorted.next)。
-
处理节点3:
- 比较lastSorted的值(4)和curr的值(3),因为4 > 3,需要插入。
- 从dummy开始遍历,找到插入位置(遍历到2时,2 < 3,继续;到4时,4 > 3,所以插入到2和4之间)。
- 插入后:dummy → 1 → 2 → 3 → 4
- lastSorted指向4,curr为null,排序结束。
-
返回结果:返回dummy.next,即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