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谱破局!芦康沙妥珠单抗覆罕见突变,一解“少数派”的用药困境
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精准治疗版图中,EGFR靶向治疗已实现革命性突破,但对于携带罕见突变(uncommon mutations)的患者而言,长期以来他们如同身处“治疗孤岛”。他们不仅面临着诊断难度大,临床研究数据稀缺的困境,更受限于有效药物的匮乏,生存获益始终难以进一步改善。这类被称为 “少数派” 的患者,约占EGFR突变总数10%-15%,涵盖G719X、L861Q、S768I以及外显子20插入(Exon20ins)等多种复杂突变类型。相较于拥有丰富TKI药物选择的经典突变患者,他们的治疗方案极为有限,预后也相对更差[1],临床未满足需求始终亟待填补。
如今,随着新型靶向TROP2的ADC药物——芦康沙妥珠单抗(Sac-TMT)的出现,这一局面正逐步在被改写。SKB264-II-08研究的积极数据,为 EGFR 罕见突变患者提供了扎实的疗效证据,同时,其已获批的广泛适应症范围,进一步拓宽了这类患者的治疗路径,不仅为EGFR罕见突变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更标志着NSCLC领域“广谱精准”治疗新时代的到来。
数据与获批双重认证,芦康沙妥珠单抗破解罕见突变难题
一、 罕见突变的“治疗孤岛”:长期存在的未满足需求
邓彭博教授:EGFR罕见突变并非单一实体,而是一个高度异质性的突变群体。与19del和L858R等经典突变相比,罕见突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反应差异巨大。例如,Exon20ins突变因其独特的空间构象,对前两代EGFR-TKI及奥希替尼均不敏感,一度被视为“最难治”的EGFR突变类型之一。其他如G719X、L861Q等突变,虽对部分TKI有一定反应,但疗效持续时间短,且后线治疗选择极为有限。这种“有效药难寻、标准方案缺失”的困境,使得罕见突变患者群体成为精准医疗浪潮中亟待填补的洼地。临床医生在面对这类患者时,往往只能借鉴有限的回顾性数据或进行超适应症用药尝试,不仅疗效难以保证,也给患者带来了额外的风险和经济负担。
二、 SKB264-II-08研究点亮希望:广谱抗肿瘤活性得到验证
在这一背景下,专门针对经治晚期或转移性EGFR罕见突变NSCLC患者的SKB264-II-08研究(NCT05631262)队列数据,无疑为这一领域注入了强心剂。这项II期研究结果在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以壁报形式公布,展示了芦康沙妥珠单抗单药治疗的巨大潜力。
广谱且高效的疗效:截至2024年12月1日,研究共纳入42名既往接受过多线治疗的EGFR罕见突变患者,队列 a 包括 18 外显子 G719X 、20 外显子 S768I、21 外显子 L861Q 突变患者(n = 23),队列 b 为 20 外显子插入突变(n = 19)。中位随访时间为 9.9 个月(95%CI 8.2 ~ 10.4),经研究者评估的客观缓解率(ORR)达35.7%,疾病控制率(DCR)为85.7%。更令人鼓舞的是,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长达9.5个月,而中位缓解持续时间(mDoR)尚未达到(NR)[2]。对于这群后线治疗选择极其有限的患者而言,这一数据是前所未有的重大突破,充分证明了芦康沙妥珠单抗广谱而持久的抗肿瘤活性。
表 研究者评估的肿瘤缓解
攻克最难治的堡垒: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23名非Exon20ins患者亚组中,ORR达34.8%,mPFS达10.9个月,在19名Exon20ins患者亚组中,ORR达到36.8%,mPFS达9.0个月[2]。这一成就打破了EGFR罕见突变对传统靶向药耐药的“魔咒”,也印证了其独特的作用机制。作为一款TROP2-ADC,芦康沙妥珠单抗通过靶向在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的TROP2蛋白发挥抗肿瘤作用,其疗效不依赖于EGFR具体的突变位点和构象。近期发表于《自然·医学》的研究揭示了其背后的潜在机制:EGFR突变的存在,尤其是TKI耐药后,会显著增强肿瘤细胞对芦康沙妥珠单抗的内吞和溶酶体摄取,从而更有效地释放细胞毒性载荷,实现精准杀伤[3]。这解释了为何它对EGFR突变展现出强大的治疗潜力。
三、 适应症的获批:临床应用的强大“定心丸”
2025年,芦康沙妥珠单抗基于其在EGFR TKI经治失败的晚期NSCLC患者中的关键性OptiTROP-Lung03研究成果,获得了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批准[4, 5]。其获批的适应症明确覆盖了“既往经EGFR-TKI治疗进展、含铂化疗失败后的EGFR基因突变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这一措辞并未将“罕见突变”排除在外,而是包含了所有EGFR突变类型。这意味着EGFR罕见突变患者多了一个新的临床治疗选择,“有效药难寻、标准方案缺失”的困境正在逐步得到改善。
大咖专家点评
1. 填补空白,意义重大: 覃晶教授:芦康沙妥珠单抗在罕见突变领域的成功,是精准医疗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真正意义上填补了这一长期存在的治疗空白,让“少数派”患者不再被遗忘。SKB264-II-08研究的数据令人信服,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高级别的证据,也为患者带来了切实、可靠的生存获益。
2. “广谱精准”新概念的提出: 覃晶教授:芦康沙妥珠单抗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谱精准”的新思路。其靶向的是TROP2,一个在多种上皮肿瘤中广泛表达的靶点,但EGFR突变患者是其疗效优势人群。这提示我们,未来ADC药物的开发可以超越“一个驱动基因一个靶点”的传统模式,通过选择合适的靶点与载荷,实现对一类具有共同生物学特征(如EGFR通路活化)人群的广泛覆盖。这既是精准,又是广谱,是ADC药物研发理念的一次升华。
3. 对临床实践的建议: 覃晶教授:基于现有的证据,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未来在临床实践中如果检测到EGFR突变,无论其是经典还是罕见类型,在患者接受了相应的TKI和铂类化疗进展后,均可考虑将芦康沙妥珠单抗作为一种重要的标准治疗选择。 我们热切期盼,这样一款由中国原研、疗效领先的创新好药,能够尽快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极大地提升药物可及性,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让前沿科技的硕果真正惠及每一位需要的患者,将生命的希望传递给更多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