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如何运用大数据分析?
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大数据? 它与 “小数据” 又有何不同?
“大数据” 一词已存在一段时间,但如今其含义已焕然一新 —— 仅在 Facebook 上,用户每天就会分享 500TB 的数据;而 YouTube 上,每分钟上传的视频时长超过 300 小时!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用户在持续向企业提供数据。但企业为何需要如此大量的数据?
数据能为企业提供多方面帮助,其中最重要的是:识别新的商业机会,从而增加销售额、优化客户体验;同时还能加快决策速度,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大数据与 “小数据” 的核心区别:5V 特征
大数据与普通数据的差异,体现在其独特的5V 特征上:
-
容量(Volume)。顾名思义,“大数据” 的核心在于 “大”—— 其数据量远超传统数据范畴,从 TB 级跃升至 PB 级甚至 EB 级。
-
速度(Velocity)。指数据的采集、处理与分析速度。在商业决策中,实时数据至关重要,它能帮助企业更快地抓住机会、应对风险。
-
多样性(Variety)。数据不再局限于单一格式,主要分为三类:
(1)结构化数据。易于存储和分析,可由机器或人类生成,约占所有采集数据的 20%。示例:地址信息、客户评分、人口统计数据等。
(2)非结构化数据。分析和检索难度较大,虽占比极高,但在人工智能技术成熟前常被忽视;如今 AI 已能高效处理此类数据。示例:图片、视频、音频、社交媒体内容、开放式调查问卷等。
(3)半结构化数据。结合了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的特征,部分内容可轻松整理,但仍有机器难以分类的部分。示例:电子邮件 —— 邮件正文是非结构化数据,而收件人姓名、发送时间、发件人邮箱等则是结构化数据。
4. 真实性(Veracity)。数据需通过可信度和质量检验。虚假、冗余或低质量的数据不仅无用,还可能误导决策。
5. 价值(Value)。必须对企业有用 —— 能转化为可指导业务的信息,最终为企业带来收益或效率提升。
了解了大数据的传统定义后,最直观的理解方式是看它在现实中的应用。以下是全球知名企业如何将大数据融入核心业务的案例。
大数据的企业实践案例
- 亚马逊(Amazon):电商巨头的 “数据驱动术”。亚马逊能成为全球顶尖电商,其庞大的数据库功不可没。它通过大数据持续优化客户体验,典型案例包括:
(1)动态定价。航空公司售卖机票时常用 “动态定价” 策略 —— 若用户反复查看同一航班,系统会判断其购买意愿强,进而提高价格。亚马逊将这一逻辑应用于电商,每天调整价格高达 250 万次。影响定价的因素包括:用户购物模式、竞争对手价格、产品稀缺性等。
(2)产品推荐。无论用户购买、加入购物车还是仅浏览某商品,亚马逊都会收集这些数据,分析用户偏好后,在用户下次访问时推荐同类或相关产品。
这一策略贡献了亚马逊35% 的年销售额。
- 万豪酒店(Marriott):酒店业的 “数据化增收”。万豪作为全球最大酒店集团之一,通过大数据提升收入和客户忠诚度:
(1)动态房价调整。旗下喜达屋酒店(Starwood)根据全球 / 本地经济形势、天气、房间余房量、预订及取消行为等因素动态调整房价,最终实现每间客房收入增长 5%。其数据应用极为精细 —— 例如,若发现著名音乐人将在麦迪逊广场花园演出,会立即上调附近酒店的房价。
(2)数据化客户体验。他们为收集数据而实施的另一个元素是将 Amazon Echos 放入房间——这允许客人让 Alexa 处理以前由接待人员处理的所有事情。现在,客人可以获得他们想要的所有信息,而万豪则可以了解客户的偏好、需求和潜在问题。
- Netflix:流媒体的 “个性化密码”。Netflix的成功离不开大数据,其用户留存率高达 93%(远超竞争对手),且凭借原创内容斩获金球奖和奥斯卡奖。其核心策略是极致个性化:
(1)用户数据采集。收集用户观看时间、是否 “刷剧”、暂停 / 续播行为等细节数据,为每个用户打造专属账号。
(2)未来规划:AI 定制预告片。Netflix计划利用机器学习生成 “个性化预告片”—— 例如,若用户喜欢爱情片,即使是一部非爱情题材电影,也会为其推送包含浪漫场景的预告片,以此提高观看转化率。这一举措将大幅降低预告片制作的时间和成本,进一步强化个性化优势。
- Uber Eats:外卖行业的 “数据化效率革命”。Uber 凭借在出租车业务中积累的数据,成功切入饱和的外卖市场,核心竞争力在于精准的配送时间预测:
(1)配送流程优化。收集不同菜品的制作时间数据,精准安排骑手取餐时间,避免骑手等待;鼓励骑手一次配送多份餐品(每多送一份给予奖金),提高配送效率。
(2)细节化数据应用。甚至聘请气象学家预测天气,分析其对配送速度的影响,提前调整配送计划。
优步外卖的案例完美体现了大数据如何帮助企业拓展业务、建立竞争优势。
- 麦当劳:快餐业的 “数据化转型”。面对健康饮食趋势和线上点餐的兴起,麦当劳通过大数据从 “大规模营销” 转向 “大规模定制”:
其核心创新是动态数字菜单驱动点餐通道—— 菜单会根据时间(如早餐 / 午餐时段)、天气(如炎热天气推冷饮)、历史销售数据自动调整,精准匹配用户即时需求。
-
星巴克(Starbucks):咖啡巨头的 “个性化体验”。星巴克通过 “星享卡” 和移动应用收集用户消费数据,实现全方位个性化服务:(1)基于季节、天气和用户位置推荐产品(如雨天推热饮);(2)利用数据优化营销活动、开发新菜单,甚至选址开设新店;(3)向长期未到店的用户发送个性化优惠券,吸引用户复购。
-
Accuweather:数据的 “服务化变现”。与其他企业 “内部使用数据” 不同,Accuweather 将大数据转化为对外服务:
搭建开发者平台,出售 API 密钥,让其他企业可将其气象数据集成到自身业务中(如农业、物流企业用于规划生产 / 配送)。
总结:大数据不再是 “趋势”,而是 “必需品”
并非所有趋势都值得追随,但大数据已远超 “趋势” 范畴 —— 它是经过验证的、能帮助企业理解客户、实现升级的核心工具。
如今,要增加销售额,企业必须 “倾听” 消费者需求,重视用户提供的每一份数据。而随着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即使是中小企业也能利用大数据优化业务。
然而,尽管数据获取和分析工具日益便捷,数据来源的激增和分析方式的多样化,也使得基于大数据制定正确业务策略的难度加大。
本文转载自 雪兽软件
更多精彩推荐请访问 雪兽软件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