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类】监控录像下船舶类别检测识别数据集:近7k图像,6类,yolo标注
监控录像下船舶类别检测识别数据集概述
数据集包含 6900+监控录像下船舶类别图像,6个标注类别:
散货船、集装箱船、渔船、杂货船、矿砂船、客船
标注格式:yolo txt(格式可转,可直接训练)
标注工具:labelme/labelimg
监控录像下船舶类别检测识别数据集的价值与意义,核心在于“把连续、无结构的视频流变成可检索、可统计、可决策的结构化数据”,其收益贯穿“监管—安全—经济—生态”整条链条,可细拆为以下8条“硬价值”:
1. 让“摄像头”成为7×24的“雷达补盲”
-
传统岸基雷达存在近岸盲区、小目标漏报、无类别信息三大短板;高清视频在0.5–2 km航道内可识别50 m长散货船的最小单元(船艏、舱口、吊杆),等效于给雷达补了“视觉语义层”,单点建设成本仅为雷达的1/15。
-
通过“视频+雷达”融合,可把船舶轨迹连续率从85%提到98%,解决“进港前最后500 m”监管真空,减少擦碰码头、拖轮、护舷事故。
2. 直接降低人工巡航与驻点执法成本
-
一条一级航道原本需配2艘海巡艇+12名执法员三班倒;布设边缘AI视频后,90%的违章停靠、锚泊、超载可通过算法自动报警,仅保留1艘应急艇即可,年节约燃油与人员经费约320万元(以长三角某市为例)。
-
算法对“渔船进入主航道”“危险品船夜间违规并靠”等复合场景实现秒级推流,值班员从“盯屏”转为“复核”,单岗可管20 km岸线,人力压缩70%。
3. 为“船舶流量大数据”提供真值底座
-
港口规划、锚地扩建、航道增深都需要“船型×吨位×潮位”三维历史统计。视频识别可把每艘船的“长度、船型、吃水区间”自动写入数据库,30天即可生成百万级样本,无需再依赖人工AIS抽查或现场量尺,数据粒度提升两个数量级。
-
基于真实船型流量,某省港航中心把2025年航道扩建断面从原设计220 m缩至190 m,仍满足98%通航率,节约疏浚费用1.4亿元。
4. 把“事后取证”变为“事前预警”
-
对客船、滚装船、游轮等“高后果船型”,算法可在进入港区1 km外即锁定身份,并与公司报备资料比对;若出现“未报先进”“AIS关闭”立刻触发拦截指令,避免“先登船再处罚”的高风险接触。
-
2023年某海湾演练中,视频提前30 s发现无AIS信号的失控油船,码头停止作业并关闭闸口,避免了一次潜在碰撞起火事故,直接经济止损超6000万元。
5. 为“海上交通孪生”提供视觉语义层
-
数字孪生港口需要“船–桥–吊–堆场”全要素实时同步;视频识别输出的“船型、靠泊角度、作业舱口编号”可与TOS(码头操作系统)自动对齐,实现“船舶作业可视化甘特图”,桥吊作业计划准确率从92%提升到99%,单船在港时间缩短45 min。
-
某自动化码头年吞吐量700万TEU,据此一年多卸60万TEU,无需新增岸线,相当于“零征地扩产8%”。
6. 让“渔政—海事—海警”跨部门共享同一套“视觉语言”
-
传统执法数据格式各异(雷达轨迹、AIS报文、现场照片),无法跨库检索;视频结构化后统一输出“时间戳+船型+船名+位置+事件”,可直接写入政务区块链,实现“一张图”联合指挥。
-
2024年伏季休渔专项执法中,三方基于同一视频事件库同步出击,查获违规捕捞船数量同比上升42%,但执法船出航次数下降20%,油耗下降15%。
7. 为“保险与金融风控”提供独立第三方的“船况日志”
-
保险公司最担心“高价值货柜船谎报船型、瞒载危险品”;通过港区内连续视频,可独立验证“是否集装箱船实际装载敞口危险品”“是否在台风天继续靠泊”,用于厘定保费与免赔条款。
-
某保赔协会试点后,把“谎报风险”赔付率从7.2%降到3.8%,对应年减赔支出2200万美元,反过来让守规船东保费下降6%,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正循环。
8. 为“算法—硬件—工程”全链国产化提供“练兵场”
-
高清视频必须在盐雾、暴晒、震动、台风环境下连续运行,对“镜头自洁、防雷、防爆、低功耗”提出严苛要求;自建数据集可直接驱动国产边缘AI芯片、电驱云台、纳米涂层护罩的迭代,形成“数据→场景→产品→标准”闭环。
-
目前国产方案已将单点功耗压到12 W、识别帧率达30 FPS,满足太阳能+4G/5G回传的无市电布设,整套成本降至进口设备的1/3,为沿海县级海事处、民营码头大规模布控扫清价格门槛。
适用于CV项目,毕设,科研,实验等
需要此数据集或其他任何数据集请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