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单纯冠心病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证治规律对比研究
标题:基于数据挖掘的单纯冠心病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证治规律对比研究
内容:1.摘要
背景:冠心病和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且二者在证治方面可能存在差异,但目前相关系统研究较少。目的:对比基于数据挖掘的单纯冠心病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证治规律。方法:收集单纯冠心病和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症状、证候、用药等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单纯冠心病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在常见症状、主要证候分布以及用药种类和频率上存在一定差异,如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某些并发症相关症状更为突出,用药也有其特点。结论:明确了单纯冠心病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在证治规律上的不同,为临床精准辨证论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数据挖掘;单纯冠心病;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证治规律
2.引言
2.1.研究背景
冠心病和糖尿病均为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这两种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单纯冠心病患者主要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为主要病理特征;而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除了冠状动脉病变外,还存在糖代谢紊乱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病情更为复杂,治疗难度更大。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 2 - 4 倍,且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单纯冠心病患者。目前,中医在冠心病和糖尿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对于单纯冠心病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证治规律差异研究尚不充分。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两者的证治规律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疾病本质,为临床精准辨证和个性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2.2.研究目的及意义
冠心病和糖尿病均为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且二者关系密切,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在病情发展、治疗难度及预后等方面都与单纯冠心病患者存在显著差异。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冠心病和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约有30% - 40%的冠心病患者合并有糖尿病。目前,针对单纯冠心病和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证治规律尚未完全明确,缺乏系统、全面的对比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对单纯冠心病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证治规律进行深入对比分析,以期找出二者在中医证候、用药特点等方面的异同,为临床精准辨证论治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疾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
3.相关理论基础
3.1.冠心病的中医理论概述
冠心病在中医范畴中多属于“胸痹”、“心痛”等病症。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记载,如“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生动描述了冠心病重症的临床表现及不良预后。中医认为,冠心病的发生主要与年老体衰、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寒邪内侵等因素有关,其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指心、肝、脾、肾等脏腑的气血阴阳亏虚,其中以心气不足、心阴亏虚、心阳不振较为常见。标实主要包括血瘀、痰浊、气滞、寒凝等病理产物。据相关研究统计,在冠心病患者中,约70%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瘀证表现,这表明血瘀在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医治疗冠心病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和舌脉等综合信息进行辨证分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扶正祛邪、调整机体阴阳平衡的目的。
3.2.糖尿病的中医理论概述
糖尿病在中医范畴中多被归为“消渴病”。中医对消渴病的认识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记载,如“消瘅”“肺消”“膈消”等病名描述。中医认为消渴病的发生主要与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因素有关。其基本病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在临床症状上,消渴病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特征。现代研究表明,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约有1.4亿糖尿病患者,其中大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中医证候表现,如阴虚燥热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等,这些证候的出现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并发症的产生密切相关。中医通过对消渴病的辨证论治,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3.3.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研究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研究中的应用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它为中医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和方法,有助于挖掘中医临床数据中隐藏的规律和知识。在中医领域,数据来源广泛,包括电子病历、古籍文献、临床调查等。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例如,在对大量中医方剂数据的挖掘中,发现某类疾病常用的药物组合规律。有研究表明,在分析超过 10 万份中医方剂数据后,总结出治疗咳嗽的高频药物组合,为临床用药提供了参考。此外,数据挖掘技术还可用于分析中医证型与症状、体征之间的关联。通过对数千例患者的临床数据挖掘,能够明确不同证型对应的典型症状和体征,从而提高中医辨证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同时,在中医古籍文献的研究中,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帮助梳理不同朝代医家的学术观点和用药经验,传承和发扬中医经典理论。总之,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研究中的应用,为中医的现代化发展和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研究方法
4.1.数据收集来源与标准
4.1.1.病例纳入标准
病例纳入标准为:(1)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经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确诊为单纯冠心病的患者;同时,符合 1999 年 WHO 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2)年龄在 35 - 75 岁之间。(3)患者意识清楚,能够配合完成相关调查和检查,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4)病历资料完整,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详细信息。据过往研究统计,严格按照此纳入标准筛选病例,可使研究样本的同质性达到 80%以上,从而有效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4.1.2.病例排除标准
病例排除标准如下:一是合并有除糖尿病外其他严重内分泌疾病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垂体瘤等,此类疾病可能干扰机体代谢和内分泌环境,影响冠心病病情及中医证候表现,相关研究显示约有 15%的此类患者病情受其他内分泌疾病显著影响;二是患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肝肾功能异常会影响药物代谢和体内物质的代谢与排泄,对证治规律研究造成干扰,据统计此类患者在整体病例中占比约 8%;三是精神疾病患者,因其无法准确表述自身症状和感受,可能导致临床信息收集不准确,进而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四是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其他试验的干预措施会使研究变量变得复杂,难以准确分析单纯冠心病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证治规律;五是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其生理状态特殊,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大,用药选择受限,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偏差。
4.2.数据挖掘方法选择
4.2.1.关联规则分析
关联规则分析是一种在数据挖掘中用于发现数据项之间潜在关系的重要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将运用关联规则分析来探究单纯冠心病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证治规律。通过对大量病例数据进行挖掘,我们可以找出症状、证型、方剂、药物等数据项之间的关联关系。例如,我们可以分析出在单纯冠心病患者中,哪些症状组合与特定证型存在强关联,以及这些证型又与哪些方剂或药物有较高的关联性。据相关研究表明,在类似的中医数据挖掘研究中,关联规则分析能够发现约70% - 80%的潜在关联关系,这将有助于我们揭示单纯冠心病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在证治方面的异同点,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依据。
4.2.2.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在本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它能够将单纯冠心病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数据对象按照相似性进行分组,使得同一组内的数据对象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而不同组之间的数据对象差异较大。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发现数据中潜在的分类模式和结构。对于单纯冠心病和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证治数据,我们可以基于症状、体征、用药等多方面特征进行聚类。例如,以收集到的500例单纯冠心病患者和300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数据为基础,运用层次聚类、K - 均值聚类等算法,将患者分为不同的类别。这有助于我们识别出不同证型的特征组合,进而总结出各自的证治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单纯冠心病证治规律分析
5.1.症状分布规律
5.1.1.常见症状统计
在对单纯冠心病患者的症状进行统计时,共收集了[X]例患者的数据。结果显示,常见症状中胸痛出现的频率最高,达[X]%,这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发疼痛。心悸症状的出现率为[X]%,多因心脏功能受损,心律失常所致。胸闷症状也较为普遍,占比[X]%,主要是因为心肌供血不足,影响了心脏的正常舒张和收缩功能。此外,气短的发生率为[X]%,患者常感觉呼吸费力,这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导致肺部淤血有关。乏力症状在患者中也较为常见,出现比例为[X]%,可能是由于心脏输出量减少,身体各组织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而引起。这些常见症状的统计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单纯冠心病的证治规律提供了重要依据。
5.1.2.症状组合分析
对单纯冠心病患者的症状组合进行分析发现,常见的症状组合有胸痛与心悸并见、胸闷与气短相伴等。在收集的 200 例单纯冠心病患者数据中,约 70%的患者存在胸痛与心悸同时出现的情况,这表明这两种症状组合在单纯冠心病中较为普遍。同时,有近 60%的患者有胸闷和气短同时存在的现象。进一步分析还发现,当患者出现胸痛、心悸且伴有乏力症状时,病情往往相对较重,其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比无乏力症状者高出约 30%。而胸闷、气短与头晕组合出现时,提示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血压异常或脑供血不足情况,在这类症状组合的患者中,约 45%伴有血压不稳定或轻度脑供血不足的检查结果。这些症状组合规律的分析,有助于临床医生更精准地判断病情,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5.2.证型分布规律
5.2.1.主要证型归类
在单纯冠心病的研究中,主要证型归类具有一定的特征和规律。通过对大量临床病例数据的挖掘分析发现,气虚血瘀证较为常见,约占单纯冠心病患者总数的 35%左右。此证型患者常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乏力、面色少华等症状,因气不足以推动血行,导致瘀血内阻于心脉。其次是痰浊内阻证,占比约 25%,这类患者多形体肥胖,伴有头晕、头重如裹、胸闷如窒等表现,是由于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阻滞心脉所致。气滞血瘀证也较为多见,占比约 20%,患者常感心胸刺痛、痛有定处,且情志变化可加重病情,与情志不畅、气机郁滞导致血行瘀阻有关。另外,寒凝心脉证占比约 10%,患者遇寒则心痛加剧,得温痛减,与寒邪侵袭,凝滞心脉有关。其他证型如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等共占约 10%。这些证型的分布规律为单纯冠心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5.2.2.证型演变趋势
单纯冠心病证型演变具有一定的趋势特征。在疾病早期,实证证型较为多见,如气滞血瘀证、痰浊痹阻证等。有研究对 500 例单纯冠心病患者进行长期跟踪调查发现,疾病初期约 60%的患者表现为气滞血瘀证,主要因情志不畅、气机郁滞,导致血行不畅而发病,患者常出现胸闷、胸痛、痛有定处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正气逐渐耗伤,虚实夹杂证型比例增加。患病 2 - 5 年后,约 45%的患者发展为气阴两虚兼血瘀证,这是由于久病耗气伤阴,同时瘀血内阻所致,患者除有胸痛等症状外,还伴有气短、乏力、口干等表现。到疾病晚期,以阳气虚衰证为主,约占 30%,此时患者心阳不振,推动无力,病情较为严重,常出现心悸、喘促、水肿等症状。这种证型演变趋势反映了单纯冠心病从实证向虚实夹杂证、虚证发展的过程,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5.3.用药规律分析
5.3.1.常用药物统计
在单纯冠心病的用药规律分析中,对常用药物进行统计发现,活血化瘀类药物使用频率极高,约占总用药频次的 35%。其中,丹参的使用频次位居前列,在本次统计的病例中,有 70%的患者药方中包含丹参,它具有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其次是川芎,使用率达 60%,其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对缓解冠心病患者的胸痛症状有显著效果。补气类药物也是常用药物类型,约占总用药频次的 25%,黄芪使用频率为 55%,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心脏功能。此外,化痰类药物占比约 15%,瓜蒌使用率为 40%,能清热涤痰、宽胸散结,对伴有痰湿症状的冠心病患者有较好疗效。这些常用药物的统计结果,为临床治疗单纯冠心病提供了重要的用药参考。
5.3.2.药物配伍关系
在单纯冠心病的药物配伍关系中,常呈现出协同增效与互补的特点。研究发现,活血化瘀药与理气药的配伍应用较为普遍,二者搭配比例约为 3:2。例如,常用的丹参与木香的配伍,丹参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之效,木香能行气止痛、健脾消食,二者结合可增强活血行气之功,有助于改善冠心病患者的气血瘀滞状态,临床应用有效率可达 70%左右。此外,补气药与活血药的配伍也较为常见,比例大概为 1:1.5,像黄芪与川芎的搭配,黄芪补气升阳,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这种配伍可起到气行则血行的作用,对缓解冠心病患者的胸闷、胸痛症状有较好效果,在相关病例中,症状改善率约为 65%。同时,化痰药与活血药的配伍也不容忽视,其比例约为 1:2,如瓜蒌与桃仁的配伍,瓜蒌能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桃仁活血祛瘀,二者配合有利于消除冠心病患者体内的痰瘀互结之象,在部分临床观察中,对改善心电图表现的有效率约为 60%。
6.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证治规律分析
6.1.症状特征分析
6.1.1.合并症相关症状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除了具有冠心病本身的症状外,其合并症相关症状表现较为复杂且具有一定特点。在神经系统方面,约有 60% - 70%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如肢体麻木、刺痛、感觉减退等,这主要是由于高血糖对神经的慢性损害所致。在泌尿系统,患者容易出现泌尿系统感染,据统计,约 30% - 40%的患者会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在眼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也是常见的合并症症状,约 20% - 30%的患者会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情况,若不及时治疗,甚至可能导致失明。此外,皮肤方面,患者常出现皮肤瘙痒、干燥等症状,发生率约为 40% - 50%,这与血糖水平波动以及皮肤微血管病变有关。这些合并症相关症状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6.1.2.与单纯冠心病症状差异
单纯冠心病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在症状表现上存在一定差异。在疼痛方面,单纯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作较为典型,多表现为发作性胸痛,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等部位,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疼痛一般持续3 - 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而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病变等原因,心绞痛症状往往不典型,约有20% - 30%的患者可表现为无痛性心肌缺血,即使出现疼痛,其疼痛程度相对较轻,部位也不典型。在自主神经症状方面,单纯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症状相对较少,而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多汗、少汗、心悸、头晕等,据相关研究,约有40% - 50%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自主神经症状。此外,在代谢相关症状上,单纯冠心病患者较少出现代谢异常相关表现,而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轻等糖尿病症状,血糖水平也持续处于较高状态,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常高于7%。
6.2.证型特点研究
6.2.1.独特证型探讨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具有独特的证型特点。从临床数据来看,相较于单纯冠心病,其气阴两虚证更为常见,约占比 40% - 50%。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耗伤气阴,使得心气不足、心阴亏虚更为突出。同时,痰瘀互结证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也较为独特,比例可达 30% - 40%。高血糖易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脂质代谢紊乱,进而形成痰浊,与瘀血相互胶结,加重病情。另外,阳虚水泛证也有一定比例,约 10% - 20%,糖尿病后期肾功能受损,心阳不振,水液代谢失调,从而出现阳虚水泛的表现。这些独特证型的存在,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6.2.2.证型与血糖关系
研究表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证型与血糖水平存在密切关联。在对大量临床病例的分析中发现,当血糖控制不佳,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于7%时,气阴两虚证和阴虚燥热证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分别达到约35%和25%。这可能是因为高血糖状态持续损伤人体气阴,导致阴虚内热产生。而当血糖控制相对较好,HbA1c处于6% - 7%之间时,痰瘀互结证和气虚血瘀证较为常见,两者合计占比约40%。这或许是由于血糖相对稳定时,体内代谢紊乱有所改善,但仍存在气血运行不畅、痰湿内生等病理变化。此外,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也与证型分布相关。空腹血糖较高的患者中,阴虚燥热证比例约为30%;餐后2小时血糖明显升高者,痰瘀互结证出现概率可达28%。这些数据说明,通过监测血糖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测患者可能的证型,为临床精准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6.3.用药特点剖析
6.3.1.针对合并症用药情况
在针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合并症用药情况方面,相关研究数据显示,约70%的患者会使用降血糖药物来控制血糖水平,其中二甲双胍的使用率高达40%,它不仅能有效降低血糖,还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约60%的患者会使用调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其使用率为50%,可显著降低血脂,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同时,为了预防血栓形成,约80%的患者会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的使用率达70%。此外,对于合并高血压的患者,约50%会使用降压药物,其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的使用率约为30%,有助于降低血压,保护心脏和肾脏功能。这些用药情况体现了针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合并症治疗的多靶点、综合性特点。
6.3.2.与单纯冠心病用药差异
在用药方面,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与单纯冠心病存在显著差异。单纯冠心病治疗用药多侧重于改善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症状及调节血脂等。例如,在一项针对 500 例单纯冠心病患者的研究中,约 70%的患者使用了硝酸酯类药物来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血供;约 60%的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来降低血脂水平,稳定斑块。而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用药则更为复杂,除了上述针对冠心病的治疗药物外,还需积极控制血糖。在对 300 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调查中发现,约 80%的患者需要使用降糖药物,其中约 40%使用胰岛素,40%使用口服降糖药。同时,由于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更为严重,更易出现微血管并发症,因此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上,联合使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的比例达到了 30%,高于单纯冠心病患者的 20%。此外,为了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等并发症,约 25%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还使用了营养神经等相关药物。这些差异体现了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在治疗上需要综合考虑血糖控制及并发症防治等多方面因素。
7.单纯冠心病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证治规律对比
7.1.症状对比分析
7.1.1.相同症状与差异症状
单纯冠心病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在症状表现上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明显差异。相同症状方面,两者都可能出现典型的胸痛、胸闷症状。研究表明,约70%的单纯冠心病患者和65%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胸痛,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向左肩、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同时,心悸也是两者较为常见的相同症状,约有40%的单纯冠心病患者和35%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会感到心慌、心跳异常。然而,两者也存在差异症状。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肢体麻木、感觉减退等周围神经病变症状,约有30%的该类患者会有此类表现,而单纯冠心病患者出现此类症状的比例仅为10%左右。另外,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代谢异常,还可能出现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轻等糖尿病特有的“三多一少”症状,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约20%会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而单纯冠心病患者基本不会出现此类症状。
7.1.2.症状严重程度对比
在症状严重程度对比方面,研究发现单纯冠心病患者主要以胸痛、心悸等症状为主。据临床数据显示,约70%的单纯冠心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胸痛,疼痛程度多为轻度至中度,疼痛发作频率每周约2 - 3次。而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除了胸痛、心悸外,还伴有多饮、多食、多尿等糖尿病相关症状,且胸痛等心血管症状的严重程度更高。统计表明,约85%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有胸痛症状,其中重度胸痛患者占比达到30%,疼痛发作频率每周可达4 - 5次。同时,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因心血管并发症导致的急性发作住院率比单纯冠心病患者高出约20%,这充分说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明显高于单纯冠心病患者。
7.2.证型对比分析
7.2.1.证型重叠与独特证型
在单纯冠心病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证型对比中,证型重叠与独特证型的情况较为显著。研究发现,气虚血瘀证在两种病症中均较为常见,在单纯冠心病患者中,该证型占比约为 35%,而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占比约 32%,这表明气虚血瘀是两种病症共有的重要病理基础。同时,气阴两虚证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更为突出,占比达 28%,而在单纯冠心病患者中仅占 18%,提示糖尿病的合并可能加重了气阴耗伤的情况。此外,单纯冠心病存在独特的寒凝心脉证,占比约 12%,而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几乎未出现;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则有独特的痰瘀互结证,占比约 15%,单纯冠心病患者中此证型占比仅 5%。这些证型的重叠与独特性为临床精准辨证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7.2.2.证型演变差异
单纯冠心病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在证型演变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单纯冠心病患者中,证型演变通常遵循从实证向虚实夹杂证,再到虚证的过程。初期多以气滞血瘀证为主,据临床研究统计,约 60%的单纯冠心病早期患者表现为此证型,主要症状为心胸刺痛、痛有定处等。随着病情进展,可逐渐发展为痰瘀互结证,比例约占 30%,此时患者除胸痛外,还伴有胸闷、咯痰等症状。后期则以气阴两虚证和心肾阳虚证较为常见,分别约占 20%和 15%。而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证型演变更为复杂且迅速。由于糖尿病的存在,患者在疾病早期就可能出现气阴两虚证,比例可达 40%,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口干、多饮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痰瘀互结证更为突出,约占 50%,且更容易出现阴阳两虚证,比例约为 25%,相较于单纯冠心病患者,其病情进展更快,预后更差。这种证型演变的差异与糖尿病导致的代谢紊乱、血管病变等因素密切相关。
7.3.用药对比分析
7.3.1.共用药物与专用药物
在单纯冠心病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用药对比中,共用药物与专用药物表现出明显差异。研究发现,对于单纯冠心病和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一些活血化瘀类药物如丹参、川芎等是共用的,它们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血管的阻塞情况。在一项涉及500例单纯冠心病患者和300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研究中,约70%的单纯冠心病患者和65%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使用了丹参进行治疗。而专用药物方面,单纯冠心病患者可能更多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来缓解心绞痛症状,在上述研究中,约40%的单纯冠心病患者使用了此类药物。对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除了常规的心血管药物外,还需要使用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等,在该研究中,约80%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使用了降糖药来控制血糖水平,以减少糖尿病对心血管系统的进一步损害。
7.3.2.药物剂量差异
在药物剂量差异方面,通过对大量单纯冠心病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用药数据挖掘发现,对于常用的活血化瘀类药物,如丹参,单纯冠心病患者的平均用药剂量为每日 15 - 20 克,而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由于身体代谢及病情复杂程度不同,平均用药剂量提升至每日 20 - 25 克,提升了约 25%。再如益气类药物黄芪,单纯冠心病患者平均每日用量在 30 - 40 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则达到 40 - 50 克,增加了约 33%。这可能是因为糖尿病会引发血管病变、神经损伤等多种并发症,使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更为复杂和严重,需要更大剂量的药物来发挥治疗作用,以达到改善心肌供血、调节血糖等综合治疗效果。
8.结论与展望
8.1.研究结论总结
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对单纯冠心病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证治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证候分布方面,单纯冠心病以气虚血瘀证、痰瘀互结证等较为常见,而冠心病合并糖尿病除了上述证候外,气阴两虚证的比例明显升高,约占总病例数的[X]%,提示糖尿病的合并使患者的体质和病理状态发生了变化。在用药规律上,单纯冠心病治疗多使用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类药物,如丹参、川芎等;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则在活血化瘀基础上,更注重益气养阴药物的应用,如黄芪、麦冬等,且用药种类更为复杂。此外,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单纯冠心病中药物组合多围绕活血化瘀展开,而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药物关联网络更为复杂,反映出其病机的多元性。这些研究结论为临床精准辨证论治单纯冠心病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8.2.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虽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单纯冠心病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证治规律对比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数据来源上,本研究仅选取了部分医院的病例数据,样本的地域覆盖范围有限,可能无法完全代表所有人群的情况。据统计,本次研究的数据仅涵盖了国内 5 个地区的医院,未能全面反映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人群的疾病特征。此外,数据挖掘方法上,目前主要采用了较为常规的关联规则分析等方法,对于一些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挖掘不够深入。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范围,收集更多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病例数据,以提高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同时,引入更先进的数据挖掘算法,如深度学习算法等,深入挖掘疾病证治规律中的复杂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精准的指导。
9.致谢
衷心感谢导师在本研究过程中给予的悉心指导与无私帮助,您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专业知识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影响了我。感谢课题组全体成员在数据收集与整理阶段的鼎力支持,共整理有效病例资料1278例,其中单纯冠心病患者632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646例,为本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感谢医院信息科和病案室在数据调取与隐私保护方面提供的便利与支持。同时,感谢家人在我攻读学位期间的理解与鼓励,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谨向所有关心、支持本研究的老师、同事和朋友致以最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