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宁学习日记6 PCB】电路原理图
目录
一、原理图基础:先搞懂这 4 个核心要素
二、读懂原理图:3 步走 + 5 个实战案例
1. 第一步:先看右下角 “身份信息”
2. 第二步:分模块分析,拒绝 “一锅乱炖”
3. 第三步:结合案例实战,吃透常用芯片
案例 1:CH224K(USB PD 快充协议受电芯片)
案例 2:CH343P(USB 转高速异步串口芯片)
案例 3:SY8120B(同步降压 DC-DC 转换器)
案例 4:ESP32-WROOM(集成式 MCU 模组)
案例 5:SN74HCT244(八路缓冲器 / 线路驱动器)
三、画好原理图:6 个规范让你少走 90% 的坑
1. 分模块、分图页:复杂设计别挤一页
2. 标注:关键信息别 “藏着掖着”
3. 网络标签:命名要 “见名知意”
4. 元件布局:按 “信号流向” 排,别乱摆
5. 符号与封装:别 “张冠李戴”
6. 收尾:LOGO、版本号别忘加
四、核心总结:原理图设计的 “避坑指南”
在电子硬件设计中,原理图是工程师的 “技术语言”—— 它不仅是电路想法的可视化表达,更是 PCB 布局、调试维修的核心依据。很多新手拿到原理图常犯 “看不懂、画不清” 的问题,今天就从 “读懂原理图” 到 “画好原理图”,结合实战案例拆解,帮你夯实这一基础技能。
一、原理图基础:先搞懂这 4 个核心要素
原理图看似复杂,实则由元件符号、连接线、结点、注释四大要素构成,其中最容易被忽略却最关键的是 “注释”—— 它就像代码里的注释,直接决定原理图的可读性。
- 元件符号:电阻、电容、芯片等的标准图形(如电阻用矩形、芯片用引脚框),需符合 GB 或 IEC 标准;
- 连接线:表示元件间的电气连接,注意 “交叉带红点是连通,无红点仅交叉”;
- 结点:多根导线的交汇点(必带红点),代表此处电位相同;
- 注释:核心是 “让别人 3 分钟看懂你的设计”,包括模块功能(如 “电源模块:12V 转 5V”)、关键信号(如 “UART_TX:单片机发送端”)、元件特殊说明(如 “R1:功率≥2W”)。
二、读懂原理图:3 步走 + 5 个实战案例
“读懂” 不是硬盯图纸,而是有章法的 “从整体到局部”,结合芯片数据手册验证,新手也能快速上手。
1. 第一步:先看右下角 “身份信息”
原理图右下角通常标注绘图软件、作者、标题、创建 / 更新时间,这是快速定位设计核心的关键:
- 标题直接告诉你电路用途(如 “自制 WLED 控制器”= 灯带驱动电路);
- 创建 / 更新时间帮你追踪版本(避免用旧版图纸踩坑,比如 “2024-05-01 更新:修复 USB 供电 bug”);
- 图页标识(如 “1/3”)说明是否为多图页设计,首页通常有系统框图。
2. 第二步:分模块分析,拒绝 “一锅乱炖”
好的原理图会按 “功能聚类” 布局(如电源、单片机、驱动模块各自集中),分析时按 “模块→芯片→引脚” 层层拆:
- 找 “电源模块”:通常有稳压器、电容,确定供电来源(如 12V 输入、5V/3.3V 输出);
- 找 “核心控制模块”:如单片机、专用芯片(如 ESP32、CH343P),明确 “大脑” 是谁;
- 找 “功能执行模块”:如驱动芯片、接口电路(如 SN74HCT244 驱动灯带),理解信号流向。
3. 第三步:结合案例实战,吃透常用芯片
光说不练假把式,以下 5 个常用芯片案例,覆盖快充、串口、电源、MCU、驱动场景,帮你落地分析思路。
案例 1:CH224K(USB PD 快充协议受电芯片)
- 核心功能:实现 USB PD 快充的 “电压诱骗”,输入 4V-22V,输出可配置;
- 关键看点:CFG1/CFG2/CFG3 引脚的电阻配置 —— 通过不同电阻组合实现电压档位(如 000=9V、011=12V),需对照数据手册的 “引脚配置表” 确认;
- 分析技巧:先查数据手册的 “典型应用电路”,再对比实际原理图的修改(如电阻阻值调整),比如手册用 10kΩ,实际用 20kΩ 可能是为了适配特定电压。
案例 2:CH343P(USB 转高速异步串口芯片)
- 核心功能:解决 “USB 接口” 与 “单片机串口” 的协议转换(如电脑 USB 给单片机下载程序);
- 关键看点:
- TXD/RXD 引脚:与单片机交叉连接(CH343P 的 TXD 接单片机的 RXD);
- 正反插检测:支持 Type-C 接口正反插自动切换,引脚对称设计;
- 应用场景:原理图中若有 “Type-C 接口→CH343P→单片机” 链路,大概率是串口通信或程序下载电路。
案例 3:SY8120B(同步降压 DC-DC 转换器)
- 核心功能:高效率降压(如 12V 转 5V),比 LDO 稳压器(如 7805)效率高(最高 95%),适合大电流场景;
- 关键参数:输入 4-18V、开关频率 600KHz,输出电流需看外围电感电容(手册推荐 1μH 电感 + 10μF 电容);
- 避坑点:国外芯片手册多为英文,需能看懂 “Input Voltage Range”“Efficiency Curve” 等关键参数,别把 “最大输入电压 18V” 误接 24V。
案例 4:ESP32-WROOM(集成式 MCU 模组)
- 核心优势:自带最小系统 + 4M Flash,外围电路极简(仅需电源、复位键);
- 结构分析:金属屏蔽罩内包含 ESP32 主控、晶振、滤波电容,无需额外设计;
- 设计启示:新手做物联网项目优先选这类模组,减少 PCB 面积,避免 “画错晶振电路导致 MCU 不工作”。
案例 5:SN74HCT244(八路缓冲器 / 线路驱动器)
- 核心功能:增强 IO 口驱动能力(如单片机 3.3V IO 无法直接驱动 WS2812 灯带,需用它转 5V);
- 关键参数:工作电压 4.5-5.5V,可驱动 15 个 LSTTL 负载,三态输出(使能引脚接高电平时输出高阻);
- 应用逻辑:原理图中 “单片机 IO→SN74HCT244→WS2812” 的链路,就是用它解决 “驱动能力不足” 问题,注意使能引脚别悬空(建议接 GND 使能)。
三、画好原理图:6 个规范让你少走 90% 的坑
“画好” 比 “读懂” 更考验细节,核心是 “让自己 1 年后还能看懂,别人接手不骂街”,以下 6 个规范是行业通用标准。
1. 分模块、分图页:复杂设计别挤一页
- 模块划分:按功能拆为 “电源、控制、驱动、接口” 等模块,比如左上角放电源、中间放单片机、右下角放驱动;
- 多图页设计:超过 10 个元件的复杂电路用多图页,每页专注一个功能(如 “图 1:系统框图”“图 2:电源模块”“图 3:串口通信”);
- 首页必放:在第一页加 “系统框图” 和 “电源树”(如 “输入 12V→DC-DC→5V/3.3V,给 MCU / 传感器供电”),让人一眼看懂整体架构。
2. 标注:关键信息别 “藏着掖着”
- 标注关键参数:元件的 “隐性参数” 直接标在旁边,比如电阻标 “1kΩ 1W”(功率别漏,电源电路电阻功率不够会烧)、电容标 “10μF 16V”(耐压值低于实际电压会爆);
- 标注特殊功能:NC(不连接)、NF(不安装)、OR(0Ω 电阻)必须明确标注,比如 “R2:NC(预留调试用)”;
- 标注特殊要求:比如 “ESP32_EN 引脚:启动时需拉低 100ms”,靠近引脚标注,避免别人修改时忽略。
3. 网络标签:命名要 “见名知意”
- 规则:按 “元件名_功能名” 命名,比如 “MPU6050_SCL”(MPU6050 的 I2C 时钟线)、“USB5V_IN”(USB 输入 5V);
- 避坑:别用 “D1、D2” 这种模糊命名,更别重复(比如两个 “UART_TX” 会导致短路);
- 跨图页连接:多图页设计用网络标签替代长导线(如 “图 2 的 5V_PWR” 与 “图 3 的 5V_PWR” 自动连通),避免图纸像 “盘丝洞”。
4. 元件布局:按 “信号流向” 排,别乱摆
- 流向原则: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按 “输入→处理→输出” 布局(如 “电源输入→稳压器→MCU→驱动芯片→负载”);
- 就近原则:关联元件放一起(如稳压器的输入电容靠近 VIN 引脚、输出电容靠近 VOUT 引脚),减少长线干扰;
- 散热元件:功率电阻、大电流电感远离芯片,避免发热影响芯片性能。
5. 符号与封装:别 “张冠李戴”
- 符号标准:用软件自带的标准符号(如 Altium Designer 的 “Miscellaneous Devices.IntLib” 库),别自己画非标符号(比如把电容画成电阻);
- 封装匹配:芯片符号的引脚顺序要与实际封装一致(如 SOIC-8 封装的 1 脚在左上角,符号引脚 1 也要对应),避免 PCB 焊错。
6. 收尾:LOGO、版本号别忘加
- 必标内容:右下角标注公司 / 个人 LOGO、版本号(如 V1.0)、设计者、创建 / 更新时间、审核者;
- 版本管理:每次修改后更新版本号(如 V1.1),并在注释里写修改内容(如 “V1.1:将 CH224K 的 CFG3 电阻改为 10kΩ,适配 20V 输出”);
- 检查清单:画完后对照数据手册,确认芯片引脚连接、外围元件参数是否正确(比如 DC-DC 的电感值是否符合手册推荐)。
四、核心总结:原理图设计的 “避坑指南”
- 读懂的关键:先看右下角信息→分模块拆→结合数据手册验证,别跳过 “查手册” 直接猜;
- 画好的核心:规范、清晰、准确、易读,记住 “注释比符号重要,版本比速度重要”;
- 新手必做:多分析开源项目的原理图(如立创开源平台的项目),多动手画实际电路(比如从 “51 单片机最小系统” 开始);
- 常见坑点:
- 电源模块:别忽略电容耐压、电阻功率;
- 芯片引脚:别接反 VCC 和 GND(烧芯片的重灾区);
- 网络标签:别重复、别模糊命名。
原理图是电子设计的 “地基”,夯实这一步,后面 PCB 布局、调试都会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