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rerank模型和embedding模型
这是一个非常核心且实用的问题。Embedding 模型和 Rerank 模型 在现代搜索和问答系统(尤其是 RAG)中扮演着不同但相辅相成的角色。混淆它们是很常见的,但理解它们的区别对于构建高性能系统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开始:
在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里找书
-
Embedding 模型(嵌入模型) 就像一个超级高效的图书管理员。你告诉他你要找“关于古罗马经济史的书”,他不会逐一阅读每本书。相反,他脑中有一张“知识地图”(向量空间),他能瞬间定位到“历史”、“经济”、“古罗马”这几个区域,然后快速地从书架上抽出 100 本最可能相关的书。他的目标是速度快、范围广,确保不错过任何好书 (Recall - 召回率)。
-
Rerank 模型(重排模型) 就像一位顶级的领域专家。你把图书管理员找来的那 100 本书交给他。他会拿起你的问题“古罗马经济史”,然后逐一拿起每一本书,仔细地将书的简介、目录和你问题进行深度比对。他会判断:“这本书虽然讲了罗马,但侧重军事,相关性 70%”,“啊,这本书专门讲了罗马共和国晚期的货币体系,相关性 98%!”。最后,他会把这 100 本书按照从最相关到最不相关的顺序重新排好。他的目标是精准判断,确保排在最前面的就是最好的答案 (Precision - 精准率)。
现在,我们来详细对比一下它们的技术细节。
一、 Embedding 模型 (又称 Bi-Encoder / 双塔模型)
1. 核心目标
检索 (Retrieval):从海量(百万、千万甚至上亿)的文档库中,高效地、大规模地召回一个与查询(Query)语义相关的候选集(例如 Top 100)。
2. 工作原理 (Bi-Encoder 架构)
- 独立编码 (Independent Encoding): 这是其核心特征。“双塔”指的是它有两个独立的编码器(通常是共享权重的 Transformer 模型),一个用于处理查询,一个用于处理文档。
- 查询塔 (Query Tower): 输入一个查询
Q
,输出一个查询向量v_q
。 - 文档塔 (Document Tower): 输入一个文档
D
,输出一个文档向量v_d
。
- 查询塔 (Query Tower): 输入一个查询
- 离线处理: 最关键的一点是,你可以提前将你所有的文档都通过“文档塔”计算成向量,并存储在专门的向量数据库中。这个过程是离线的,可以耗费一些时间。
- 在线搜索: 当用户输入查询时,你只需要用“查询塔”实时计算查询的向量
v_q
。然后,在向量数据库中进行高效的相似度搜索(如余弦相似度),找到与v_q
最接近的 Top-k 个文档向量。这个过程极快,因为向量间的计算非常高效,而且可以利用 ANN(近似最近邻)索引进一步加速。
3. 输入与输出
- 输入: 单个文本(查询或文档)。
- 输出: 一个固定维度的向量(Embedding),例如 768 或 1024 维。
4. 优缺点
- 优点:
- 速度极快,可扩展性极强: 因为文档可以被预先编码,在线查询只需要一次模型推理和一次向量搜索。使其能够处理海量数据集。
- 高效: 计算成本主要在离线的索引构建阶段。
- 缺点:
- 精度相对较低: 由于查询和文档是独立编码的,模型在编码时无法感知它们之间的细微交互。它只能基于各自的“泛化语义”进行匹配,可能会错过一些需要深度上下文理解的关联。例如,它很难精确判断否定、条件等复杂关系。
二、 Rerank 模型 (又称 Cross-Encoder / 交叉编码器模型)
1. 核心目标
重排序 (Reranking):对一个小规模的、已经由 Embedding 模型筛选出的候选集进行精准的打分和排序。
2. 工作原理 (Cross-Encoder 架构)
- 联合编码 (Joint Encoding): 这是与 Embedding 模型最根本的区别。Rerank 模型不是独立处理查询和文档,而是将它们拼接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输入到单个强大的 Transformer 模型中。
- 例如,输入的形式是
[CLS] Query [SEP] Document [SEP]
。
- 例如,输入的形式是
- 深度交互: 在模型内部,自注意力机制 (Self-Attention) 可以在查询的每个词和文档的每个词之间进行充分的、复杂的交互。这使得模型能够捕捉到极其细微的语义关联、逻辑关系和相关性线索。
- 直接输出分数: 模型经过计算后,通常利用
[CLS]
token 的输出来预测一个单一的相关性分数(例如 0 到 1 之间的一个浮点数),而不是一个向量。分数越高,代表查询和文档越相关。
3. 输入与输出
- 输入: 一对文本(
Query
,Document
)。 - 输出: 一个单一的相关性分数(Score)。
4. 优缺点
- 优点:
- 精度极高: 由于充分的交叉注意力,它对相关性的判断非常精准,是目前提升搜索和 RAG 质量的“黄金标准”。
- 理解力强: 能很好地处理否定、反问、需要细致推理的场景。
- 缺点:
- 速度极慢,扩展性极差: 因为每次查询都需要将查询和每一个候选文档配对后进行一次完整的模型推理。如果你有 100 万个文档,就需要进行 100 万次推理,这在计算上是完全不可行的。
三、 总结对比与协同工作
特性 | Embedding 模型 (Bi-Encoder) | Rerank 模型 (Cross-Encoder) |
---|---|---|
核心任务 | 检索 (Retrieval):从海量数据中召回候选集 | 排序 (Ranking):对小规模候选集精准打分 |
工作模式 | 独立编码:Query 和 Document 分开处理 | 联合编码:Query 和 Document 拼接后处理 |
输入 | 单个文本 | 文本对 (Query, Document) |
输出 | 向量 (Embedding) | 相关性分数 (Score) |
速度 | 非常快 | 非常慢 |
扩展性 | 高 (可处理亿级文档) | 低 (通常处理几十到几百个文档) |
精度 | 较好 (召回率导向) | 极高 (精准率导向) |
典型应用 | 搜索引擎/RAG 的第一阶段(召回) | 搜索引擎/RAG 的第二阶段(重排) |
最佳实践:两阶段检索系统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不会单独使用其中一个,而是将它们结合起来,构建一个高效且精准的两阶段检索系统,完美结合二者的优点:
-
第一阶段:召回 (Recall Stage)
- 使用Embedding 模型。
- 输入用户的查询
Q
。 - 从包含数百万文档的向量数据库中,快速检索出 Top-k(例如 k=100)个最可能相关的文档。
- 目标: 快速、廉价地缩小搜索范围,保证“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
第二阶段:重排 (Rerank Stage)
- 使用Rerank 模型。
- 将第一阶段召回的这 100 个文档,分别与查询
Q
配对,形成 100 个(Q, D)
对。 - 将这 100 个对输入 Rerank 模型,得到 100 个精准的相关性分数。
- 目标: 对小范围候选集进行精细化打分,将最最相关的文档排在最前面。
-
最终结果
- 根据 Rerank 模型的分数进行排序,将 Top-N(例如 N=5)的结果返回给用户或作为上下文送给大型语言模型(LLM)。
通过这种方式,系统既利用了 Embedding 模型的可扩展性和速度,又利用了 Rerank 模型的精度,实现了性能和效率的最佳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