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法务合同审查,有什么建议?
新手法务面临的首要挑战便是思维模式的转变。在学校时,大家接受的法学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追求法律逻辑的严密性和完美性,这使得很多新人在踏入职场时,容易陷入纯粹的法律思维定式。但实际上,企业法务的合同审查工作,远不止是法律条文的机械套用。
前期准备,打好审查基础
在明确思维方向后,新手法务就要为合同审查工作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这是确保审查工作高效、准确开展的基石。扎实的前期准备能够帮助法务人员全面把握合同的关键要素,精准识别潜在风险,为后续的审查环节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还要熟读合同法,比如说,《民法典合同编通则司法解释》规定了法定代表人签订合同的场景下,哪些情况可以构成表见代表,哪些情况可能构成无权代表;法定代表人以外的其他人签订的合同,哪些情况构成有权代理,哪些情况构成无权代理,哪些情况构成表见代理;合同的印章如何正确使用;合同中哪些条款属于格式条款,哪些不属于格式条款,格式条款中哪些是无效,哪些是可撤销等。
全面了解合同框架
首先,新手法务要熟稔各类合同的基本架构,包括但不限于首部(合同名称、合同编号、当事人信息、签订日期地点等)、正文(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各项条款,如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报酬、履行期限地点方式、违约责任、争议解决等)以及结尾(双方签字盖章、联系方式等)。清楚架构能让你在面对各类合同审查时,快速定位各部分信息,确保审查的全面性,不遗漏关键要点。
关注合同主体资格
仔细审查签约主体是否适格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对于企业主体,要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权威渠道,核实其营业执照信息,查看营业执照是否在有效期内、经营范围是否涵盖合同涉及的业务领域、企业目前经营状态是否正常(如是否处于存续状态、有无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等情况)。
对于自然人主体,要核实其身份信息(身份证复印件等),确认是否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若涉及特殊行业或业务,还需审查其是否具备相应的资质或资格证书,确保合同从主体层面就是合法有效的,避免因主体瑕疵导致合同后续履行出现纠纷或无法执行。
逐条剖析合同条款
逐字逐句地研读合同的每一条款,理解其真实含义、目的以及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对于容易引发争议的条款,如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方式等要重点审查。
- 在违约责任方面,要明确违约认定的标准、违约责任承担的方式(如支付违约金、赔偿损失等),以及违约金的计算方法和支付期限等,确保条款清晰、可操作,一旦发生违约情况,能有据可依准确界定责任。
- 在争议解决方式上,要选择合适的争议解决途径(诉讼还是仲裁),若选择仲裁,仲裁机构的名称要准确无误且双方协商一致;若选择诉讼,要明确管辖法院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及相关协议管辖的约定情况。
结合法律法规与案例
在审查合同过程中,要时刻对照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合同内容不违背强制性规定。例如,在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合同中,要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各项要求,避免出现不公平格式条款。
同时,新手法务可以多查阅类似合同纠纷的案例,了解司法实践中对相关条款的解释和裁判倾向,以此为参考来完善合同审查工作,提前规避潜在的法律风险,让合同更加严谨、合规。
注重合同中的细节
合同中的细节不容小觑,包括文字表述的准确性、数字的规范书写(大写和小写金额是否一致等)、附件的完整性以及合同的签署流程等。
文字表述要严谨、清晰,避免出现歧义、模糊的词汇,以免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引发双方理解上的分歧。
数字方面要仔细核对,确保合同中涉及的金额、数量等数字准确无误,且大写和小写形式相符。
附件作为合同的一部分,要检查其是否齐全,是否与合同正文内容相呼应,对于重要的附件可要求单独签字盖章确认。
在合同签署流程上,要监督双方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签字盖章,确保合同正式生效。
善于利用工具与资源
新手法务可以根据所在企业的业务需求、合同类型、预算等因素,选择适合的智能审查工具。智能审查工具可以通过对大量合同数据的学习和分析,快速识别合同中的风险条款,如违约责任不明确、知识产权归属模糊、争议解决方式不清晰等,并给出相应的风险提示和修改建议。
例如,幂律智能的智能审查工具具备对比分析功能,可以将待审查合同与标准合同模板或类似合同进行对比,找出差异点和潜在风险。同时,还能结合过往案例和法律法规,为新人法务提供类似的案例参考,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和判断合同条款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结合智能审查进行人工审核
虽然智能审查工具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效率,但仍可能存在一些误判或遗漏的情况。需要对智能审查的结果进行仔细审核,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判断风险提示和修改建议是否合理、准确。对于不确定的地方,可以进一步查阅相关法律法规、案例资料,或向有经验的法务同事请教。
合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要审查单个条款的合法性,还要从整体上把握合同的逻辑关系和商业目的。智能工具可以辅助分析合同的条款,但法务人员需要凭借自身的商业思维和对业务的理解,判断合同是否能够实现双方的商业目标,条款之间是否存在冲突或不合理之处,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的法律风险和商业风险。
几个小技巧,助你迅速摆脱慌乱:
手握清单,告别遗漏恐惧
别靠感觉!建立你的核心审查清单模板:
- 基础信息核验(主体名称、统一信用代码一字不差)
- 权利义务是否明确可执行(特别是模糊的"尽力"、"争取")
- 付款节点与交付成果是否清晰挂钩?
- 违约条款是否具体且有威慑力?
- 管辖约定是否对我方有利?
- 附件是否齐全并相互引用?
一张清单在手,如同有了导航图,不再担心迷失在合同条款的迷宫。
⚖️ 分级标注,轻重缓急立现
不是所有问题都需"拼死力争":
- 致命级(必须改): 主体错误、金额错误、责任无限扩大、重大权利丧失。
- 重要级(尽量争取): 模糊的验收标准、对我方不利的管辖、过严的违约金。
- 建议级(可沟通): 表述不够严谨但风险可控、格式优化建议。
标注级别,沟通时能清晰传达底线与弹性,提高谈判效率。
数字日期,警惕温柔陷阱
金额、时间、百分比、违约金计算基数——这些是挖坑高发区!
- 反复核对大小写金额是否一致。
- 计算关键时间节点(如付款日=验收合格日+30天?是否可行?)。
- 违约金是否过高或过低?计算方式是否明确?
- 涉及百分比时,基数是否清晰?曾有新人差点让公司因"年营收5%"的模糊基数多付数百万服务费。
善用搜索,不做术语孤勇者
遇到陌生行业术语或技术名词别硬扛:
- 内部速查:公司知识库、过往类似合同。
- 外部求证:权威法规数据库、行业标准文件。
- 勇敢提问:向业务同事或资深法务请教,理解条款背后的商业逻辑。一次清晰理解,胜过十次模糊猜测。
✏️ 留痕清晰,修改有据可查
使用修订模式!清晰标注每一处修改:
- 明确显示删除、新增内容。
- 复杂修改可在批注中简述理由(如"依据XX法规要求"、"避免歧义")。
- 最终提交前,通读"清洁版",确保修改后行文流畅无遗漏。
定位清晰:你不是业务路上的"拦路虎"
新人常陷入两难:严审拖慢进度,松审怕出纰漏。请记住:
- 核心目标:促成安全交易,平衡风险与效率。
- 主动沟通:向业务说明某条款风险及修改建议,探讨替代方案。
- 提供解法:不止说"不",更要思考"如何可行"。
所谓成长,正是将今日那些令人屏息的细节,沉淀为明日从容的底气。
你独立审查的第一份合同里,埋着哪些后来让你会心一笑的"新手印记"?是否曾因把"甲方""乙方"位置写反而惊出一身冷汗?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惊魂"故事或独门避坑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