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python编程] 零基础入门面向对象

目录

一、先搞懂:什么是面向过程编程?

1️⃣面向过程的核心逻辑:“按步骤办事”

2️⃣面向过程的优势与适用场景

二、面向对象编程:让代码 “贴近现实世界”

1️⃣面向对象的核心定义:对象与类

(1)用生活例子理解:类是 “模板”,对象是 “实例”

(2)严谨定义:类与对象的关系

2️⃣面向对象的 “基石”:抽象

(1)什么是抽象?

(2)抽象的两种类型:过程抽象与数据抽象

3️⃣面向对象的 “三大核心特征”:封装、继承、多态

(1)封装:给数据 “加保护罩”

(2)继承:实现 “代码复用” 的利器

(3)多态:让代码 “更灵活”

三、面向过程 vs 面向对象:怎么选?

四、初学者入门建议:从 “类与对象” 开始实践

总结


对于刚接触编程的初学者来说,“面向过程” 和 “面向对象” 常常是绕不开的第一个难点。这两种编程思想就像两种不同的 “做事逻辑”,理解它们的差异,才能真正迈入面向对象编程的大门。

一、先搞懂:什么是面向过程编程?

在学习面向对象之前,我们得先理解它的 “前辈”——面向过程编程(Procedural Programming)。它不仅是一种基础的编程思想,甚至在面向对象的方法里,也藏着它的影子。

1️⃣面向过程的核心逻辑:“按步骤办事”

面向过程最贴近我们日常的思考方式:关注 “怎么做”,把一件事拆成一步步的流程,按顺序实现每个步骤。它的核心是 “模块化”—— 把复杂的流程拆成一个个小函数 / 模块,每个模块负责一个具体功能,最后按顺序调用这些模块,完成整个任务。

比如,我们想描述 “学生早上上学” 这件事,用面向过程的思路就是这样拆解的:

  1. 第一步:起床(实现 “起床” 功能的模块)
  2. 第二步:穿衣(实现 “穿衣” 功能的模块)
  3. 第三步:洗脸刷牙(实现 “洗漱” 功能的模块)
  4. 第四步:去学校(实现 “出行” 功能的模块)

这四个步骤的顺序非常关键,必须一步做完再做下一步,我们只需要逐个实现每个步骤的功能,最后按流程串联起来就行。

2️⃣面向过程的优势与适用场景

当程序规模不大时,面向过程的优势很明显:

  • 流程清晰:一步接一步,逻辑链条看得见、摸得着,初学者容易上手;
  • 组织简单:用函数 / 模块就能很好地管理代码,不需要额外考虑复杂的结构。

但如果程序规模变大(比如做一个 “学校管理系统”,要同时处理学生、老师、课程等多个角色),面向过程就会显得吃力 —— 流程会变得极其复杂,一个步骤的修改可能影响多个模块,代码很难维护。这时候,面向对象编程就该登场了。

二、面向对象编程:让代码 “贴近现实世界”

如果说面向过程是 “按步骤办事”,那面向对象编程(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简称 OOP) 就是 “按事物本身的样子来组织代码”。它的核心思想是:把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抽象成 “对象”,让对象自己管理数据和行为,程序的逻辑由对象之间的交互来完成。

1️⃣面向对象的核心定义:对象与类

要理解面向对象,首先要分清两个最核心的概念 ——类(Class) 和 对象(Object)。

(1)用生活例子理解:类是 “模板”,对象是 “实例”

我们拿 “汽车” 来举例:

  • 汽车设计图:它描述了汽车的 “属性”(比如颜色、排量、座位数)和 “行为”(比如前进、刹车、转弯),但它不是一辆真实的车,只是一个 “标准模板”—— 这就是类。
  • 你家楼下停的那辆黑色轿车、你朋友开的白色 SUV:它们都是根据 “汽车设计图” 造出来的真实车辆,有具体的颜色、排量,能实际开起来 —— 这就是对象(也叫 “实例”)。

再比如 “学生”:

  • “学生类”:描述学生的共同属性(班级、学号、成绩)和共同行为(上课、考试、交作业);
  • “张三(班级:高一 1 班,学号:2024001)”“李四(班级:高一 2 班,学号:2024002)”:这些具体的学生,就是 “学生类” 的对象。
(2)严谨定义:类与对象的关系
  • 类:对某一类事物的 “抽象描述”,是概念上的定义。它规定了这类事物的 “属性”(数据)和 “行为”(对数据的操作方法),比如 “汽车类” 规定了所有汽车都有颜色、能前进。
  • 对象:实际存在的该类事物的 “个体”,是类的 “实例”。一个类可以对应无数个对象,比如 “汽车类” 可以造出 100 辆、1000 辆不同的汽车对象,这些对象刚开始的状态(比如默认颜色、默认排量)是一样的,后续可以根据需求修改。

简单总结:类是对象的模板,对象是类的实例;类是抽象的,对象是具体的。

2️⃣面向对象的 “基石”:抽象

在定义类和对象之前,我们需要先做一步关键操作 ——抽象。它是面向对象思想的基础,也是降低编程复杂度的核心手段。

(1)什么是抽象?

抽象的本质是:忽略与当前目标无关的细节,只关注和目标相关的部分。简单说就是 “抓重点,放次要”。

比如我们要设计一个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 关注的重点:学生的班级、学号、语文 / 数学 / 英语成绩(这些和 “成绩管理” 相关);
  • 可以忽略的细节:学生的身高、体重、喜欢的颜色(这些和 “成绩管理” 无关)。

再比如设计 “手机类”:

  • 关注的重点:品牌、内存、打电话 / 发消息 / 拍照的功能;
  • 忽略的细节:手机外壳的材质(除非是 “手机材质管理系统”)、用户的使用习惯。

抽象的目的很明确:降低问题的复杂度,让我们能聚焦在核心需求上,而不是被无关细节干扰。

(2)抽象的两种类型:过程抽象与数据抽象

抽象不是 “一刀切”,它分为两个具体方向,这也是理解面向对象代码设计的关键:

  • 过程抽象:把一个 “明确功能的操作” 看作一个整体,不用关心它内部的细节。比如 “手机拍照” 这个功能,我们只需要知道点击 “拍照按钮” 就能出照片,不用关心手机内部的镜头对焦、传感器感光、图像处理等底层操作 —— 这些底层操作被封装成了 “拍照” 这个单一功能,这就是过程抽象。
  • 数据抽象:定义 “数据类型” 和 “操作数据的方法”,并且规定:只能通过这些方法修改或查看数据。比如 “学生类” 中的 “成绩” 数据,我们不会直接修改成绩(比如直接把 “数学成绩” 从 80 改成 90),而是通过 “修改成绩” 这个方法(比如需要老师输入密码验证后才能修改)—— 这样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避免误操作。

3️⃣面向对象的 “三大核心特征”:封装、继承、多态

如果说 “类、对象、抽象” 是面向对象的 “骨架”,那封装、继承、多态就是它的 “肌肉”,也是面向对象编程的灵魂。掌握这三个特征,才算真正理解面向对象。

(1)封装:给数据 “加保护罩”

封装的核心思想是:把对象的 “属性(数据)” 和 “行为(方法)” 打包在一起,隐藏内部细节,只对外暴露一个简单的 “接口”。就像手机:我们不用知道内部的芯片、电池如何工作,只需要通过屏幕、按钮这些 “接口” 操作就行。

为什么需要封装?

  • 保护数据安全:防止外部随意修改对象的核心数据。比如 “银行账户类” 的 “余额” 属性,不能让外部直接修改,只能通过 “存款”“取款” 这两个方法(接口)操作,而且取款时还要验证密码、判断余额是否足够 —— 这就是封装的作用。
  • 降低耦合度:外部只需要知道 “怎么用”,不用知道 “怎么实现”。比如修改 “拍照” 功能的底层逻辑(比如优化画质),只要对外的 “拍照按钮” 接口不变,用户就完全不用关心内部的变化。
(2)继承:实现 “代码复用” 的利器

继承的本质是:让一个类(子类)能 “继承” 另一个类(父类)的属性和方法,同时子类还能添加自己的独特属性和方法。就像现实中 “学生” 继承了 “人” 的属性(比如姓名、年龄)和行为(比如吃饭、睡觉),同时又有自己的独特属性(学号)和行为(上课)。

为什么需要继承?

  • 减少重复代码:父类的通用属性和方法,子类不用再重新写一遍。比如 “动物类” 有 “呼吸”“进食” 的方法,“猫类”“狗类” 作为子类,直接继承这些方法,只需要添加自己的 “喵喵叫”“汪汪叫” 方法就行。
  • 实现层级关系:让类之间的关系更贴近现实。比如 “生物→动物→哺乳动物→猫”,这种层级关系通过继承就能清晰地体现出来。
(3)多态:让代码 “更灵活”

多态的核心是:同一个方法,在不同的对象上调用时,能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简单说就是 “同一个动作,不同对象有不同反应”。

比如 “发声” 这个方法:

  • 调用 “猫” 对象的 “发声” 方法,输出 “喵喵喵”;
  • 调用 “狗” 对象的 “发声” 方法,输出 “汪汪汪”;
  • 调用 “鸟” 对象的 “发声” 方法,输出 “叽叽喳喳”。

这些对象都继承自 “动物类”,“发声” 是父类的通用方法,但每个子类都对这个方法做了 “重写”,所以调用时会有不同的结果。

多态的好处:

  • 提高代码灵活性:新增一个子类(比如 “鸭子类”)时,不用修改原有代码,只需要重写 “发声” 方法(输出 “嘎嘎嘎”),就能直接使用,符合 “开闭原则”(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 简化代码逻辑:调用方法时,不用判断对象的具体类型,直接调用通用方法即可,代码更简洁。

三、面向过程 vs 面向对象:怎么选?

很多初学者会问:“到底该用面向过程还是面向对象?” 其实没有绝对的 “好坏”,只有 “适用场景” 的不同。我们用一个表格来清晰对比:

对比维度面向过程编程面向对象编程
核心思想关注 “步骤”,按流程实现关注 “对象”,按事物组织代码
代码组织方式函数 / 模块串联类与对象(属性 + 方法)打包
适用规模小型程序(比如计算 BMI、简单计算器)中大型程序(比如管理系统、APP)
优势流程清晰、上手快、代码量少易维护、易扩展、代码复用率高
缺点难维护、难扩展、复用率低上手门槛高、小型程序显冗余

简单总结:

  • 写一个 “计算两个数的和”“打印日历” 这样的小工具,用面向过程更高效;
  • 写一个 “电商平台”“校园管理系统” 这样的复杂项目,必须用面向对象才能保证代码的可维护性。

四、初学者入门建议:从 “类与对象” 开始实践

理解了理论之后,最重要的是动手实践。给初学者的几个小建议:

  1. 先练 “定义类”:比如定义一个 “Book 类”,包含属性(书名、作者、价格)和方法(显示书籍信息、修改价格),再创建几个 “Book 对象”(比如《小王子》《Python 编程:从入门到实践》),尝试调用对象的方法。
  2. 用生活例子类比:遇到难懂的概念(比如继承),就想生活中的例子(比如 “学生” 继承 “人”),把抽象概念具象化。
  3. 先忽略复杂细节:刚开始不用纠结 “多态的底层实现”“封装的高级技巧”,先掌握 “类怎么定义、对象怎么创建、方法怎么调用” 这些基础操作,再逐步深入。

总结

面向对象编程不是 “取代” 面向过程,而是在更复杂的场景下,提供了一种更贴近现实、更易维护的代码组织方式。它的核心逻辑可以概括为:

  • 把现实事物抽象成 “类”(模板),再实例化成 “对象”(具体个体);
  • 用 “封装” 保护数据,用 “继承” 复用代码,用 “多态” 提升灵活度;
  • 程序的逻辑,由对象之间的交互(比如 “学生” 调用 “交作业” 方法,“老师” 调用 “批改作业” 方法)来完成。
http://www.dtcms.com/a/347769.html

相关文章:

  • Python面向对象高级编程——定制类
  • 本地部署开源书签管理工具 LinkAce 并实现外部访问( Windows 版本)
  • git实战问题(6)git push 时发现分支已被更新,push失败了怎么办
  • EPWpy 安装教程
  • 原初书写与符号嬗变:文字学理论的多维透视与当代重估
  • 【LeetCode】24. 两两交换链表中的节点
  • 青少年机器人技术(五级)等级考试试卷(2021年12月)
  • Linux:4_进程概念
  • Python 文件操作全解析:模式、方法与实战案例
  • openharmony之启动恢复子系统详解
  • 控制建模matlab练习14:线性状态反馈控制器-③极点配置
  • 河南萌新联赛2025第(六)场:郑州大学
  • nodejs 集成mongodb实现增删改查
  • 基于深度学习的中草药识别系统:从零到部署的完整实践
  • CA6150主轴箱系统设计cad+设计说明书
  • Java 学习笔记(基础篇8)
  • MQTT 核心概念与协议演进全景解读(二)
  • BEVDepth
  • 9.Shell脚本修炼手册---数值计算实践
  • python re模块常用方法
  • 取件码-快递取件助手, 短信自动识别ios app Tech Support
  • Access开发打造专业的开关按钮效果
  • rust语言 (1.88) egui (0.32.1) 学习笔记(逐行注释)(七) 鼠标在控件上悬浮时的提示
  • Meta押注Midjourney:一场关于生成式AI的加速赛
  • 【读代码】SQLBot:开源自然语言转SQL智能助手原理与实践
  • GUAVA 实现限流
  • GEO优化服务商赋能全球数字经济发展 技术创新引领行业新格局
  • Java—— 动态代理
  • 基于Python与Tkinter的校园点餐系统设计与实现
  • Spring Data Redis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