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山垃圾的3个问题
    与一群驴友进山,同步捡拾一路的垃圾:清山行动。
     关于垃圾,大家提了3个问题。记录于此,勤于思考:为什么,如何做
问题
     - 山里的垃圾有哪些?
     - 垃圾是谁丢的?
     - 他们为什么会丢垃圾?
何为垃圾?
     - 失去使用价值、无法被直接利用的废弃物品 -- 文心一言
     - 原本不属于当前环境的、影响当前生态平衡的物品
     - 原本不属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的所有一切外来物品
     - 对水、土壤、山、石产生影响的活动和物品
LNT  -- 文心一言
     - Leave No Trace
     - 无痕山林,无痕户外
     - 核心目标:通过规范人类行为,最小化户外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冲击,保护生态系统的原始状态
     - 七大原则
        > 事先计划与准备:了解目的地环境、法规,选择合适装备,规划行程以避开生态脆弱区。
        > 在可承载地表行进与露营:仅在现成步道、岩石地、干草地等耐踩踏地表活动,避免开发新路径。
        > 妥善处理垃圾:背回所有垃圾(包括厨余),排泄物需离水源、营地60米以上掩埋,禁用不可降解洗涤剂。
        > 保持自然原貌:避免破坏植被、岩石等自然物,不修筑设施。
        > 减少用火影响:优先使用便携炉具,如需生火需确认合法性并彻底清理灰烬。
        > 尊重野生动物:保持距离,不喂食,妥善存放食物与垃圾。
        > 考虑其他使用者:控制噪音,礼让步道,避免影响他人体验。 
关于问题
     - 山里的垃圾有哪些?
       > 塑料:塑料袋、塑料瓶、各类包装、餐盒
       > 玻璃:酒瓶、罐头、饮料瓶
       > 金属:红牛、八宝粥、锡纸包装、户外气罐
       > 纸类:餐巾纸、烟盒
       > 厨余:野餐后遗留、水果
       > 其他:面巾、户外队路迹标识、烟头
     - 垃圾是谁丢的?
       > 人丢的
       > 来山里游玩的人丢的
     - 他们为什么会丢垃圾?
       > 习惯性、无意识:随手丢、随手扔,不论场合、不论地点
       > “懒”或“嫌弃”:姑且这么定义,大包小包的背上来,剩下的包装“太重了”、“太脏了”
       > 个人意识:野外如此之大,丢点又怎么样,多大点事
       > 破窗效应:别人丢了,我丢了又怎么样
       > 环境意识:未意识到所丢垃圾对水源、土壤、本地生物的影响,只看眼前个人方便和“利益”,未了解或理解对环境的长远影响
把问题“丢”给AI -- 更理论、更官方,实际现像、理论的普及性可以更通俗、易懂
       - 野外,特别是荒野
       - 可降解物品是否可以“留”在山野
       - 垃圾桶为什么成为最脏、最乱、最差的地方
       - 惩罚 与 奖励,堵 与 疏,哪种方式更适合
| 文心一言 | Deepseek | 
| 山区的垃圾主要包括塑料类(如食品包装袋、饮料瓶)、厨余类(如果皮、剩菜)、金属类(如易拉罐)、纸类(如包装盒)、有害垃圾(如废电池)等。这些垃圾主要来源于游客、当地居民、户外工作者以及非法倾倒行为。游客乱扔垃圾的动机包括便利性、环保意识薄弱、从众心理以及情绪发泄等。以下是对这三个问题的详细分析: 一、山里的垃圾有哪些? 山区垃圾的构成因地理位置、人类活动强度及管理水平的差异而呈现多样性,但可归纳为以下几类典型垃圾: 
 二、垃圾是谁丢的? 山区垃圾的责任主体多元,主要包括以下四类群体: 
 三、他们为什么会丢垃圾? 垃圾丢弃行为的动机复杂,可归结为以下四类因素: 
 系统性解决方案建议 
 通过上述措施,可逐步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山区垃圾治理体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 一、山里的垃圾有哪些?   --- ### 二、垃圾是谁丢的?   --- ### 三、他们为什么会丢垃圾?   #### (2)设施与管理问题   #### (3)社会与文化因素   --- ### 总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