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体AI、技术浪潮与冲浪哲学
引言/导读
我们正身处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浪潮之中,创新迭代的速度如海啸般袭来。资深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早在1942年就提出了颠覆性浪潮的概念,而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由人工智能(AI)主导的第六次技术巨浪。面对这一历史性的加速,许多组织和个人感到不知所措:该如何抓住机遇,又如何避免被巨浪吞噬?
一段精彩的科技分析通过冲浪的智慧提供了独到的导航指南。冲浪并非蛮力,而是对时机、准备、技能和环境的深刻理解。本文将基于这一冲浪哲学,深度解析当前AI浪潮的结构、企业在采用AI时面临的真实挑战,并提炼出在这一“生成式AI与智能体”时代取得成功的关键战略。
一、历史坐标:从蒸汽机到AI的六次技术巨浪
理解当前的AI时代,需要将其置于漫长的人类创新史中。技术往往以“浪潮”的形式到来,每波浪潮都以惊人的速度推动着社会和商业的进步,核心驱动力在于速度——无论是制造速度、信息访问速度还是计算速度。
-
第一波:工业革命(约240年前) 这是机器和水力首次使商品制造速度超越了传统工匠的个体生产能力。
-
第二、三波:交通、电力与大规模制造 这两波浪潮的核心在于延伸人类制造和运输的能力。火车的出现、蒸汽动力的应用,以及电力驱动工厂,使得商品能够以更快的速度运送到更远的地方。
-
第四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 随着计算机、电子元件和飞机的出现,商品的流通速度和距离进一步提升。更重要的是,数字和信息开始浮现,使我们能够更快地进行计算和获取信息。
-
第五波:互联网与全球连接 在第四波信息萌芽的基础上,互联网实现了信息的即时、全球范围传输。这场以连接性为中心的巨大爆炸式发展,始于1990年约230万人连接,到2016年连接人数已达到34亿。
-
第六波:人工智能(AI)时代 始于2020年左右,我们正处于这波浪潮的初期。AI正在通过更快地处理信息,以不同方式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和影响社会。
二、AI浪潮的“三段式”演进与“智能体”的崛起
AI的第六波本身也可以分解为若干个演进阶段。从早期构想到如今的爆发式增长,AI的发展呈现出清晰的脉络:
1. 从寒冬到复兴:AI的早期轨迹
- 诞生期(1950年): 艾伦·图灵提出了AI的概念,但早期对AI能力的过度夸大导致了一段“寒冬期”。
- 机器学习复兴期: AI开始通过机器学习(ML)和数据驱动的方式重新崛起。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是1996年IBM的Deep Blue系统通过学习和处理信息,在国际象棋中击败了卡斯帕罗夫。
- 深度学习与消费级应用: 发展进一步深入到深度学习阶段,系统开始具备消费级应用的能力,例如Alexa和Siri等能够接收信息并响应查询的系统。
2. 当前的“生成式海啸”及其前沿——智能体AI
我们现在正处于AI浪潮中的一个“大爆发”(Surge),这场爆发本身又包含了一系列子浪潮。
- 生成式与识别式AI: 第一阶段是能够生成信息的AI。它通过消费大量数据、识别模式,并向用户展示趋势和模式。这包括我们现在看到的生成式AI (Gen AI) 和RAG(检索增强生成)模型。
- 交互式对话AI: 第二阶段是能够与我们聊天的AI。这是大语言模型(LLMs)的兴起,它们利用数十亿参数,以非常自然的方式与人交互,获取信息并返回响应。
- 告别信息获取:迎接“能为你做”的智能体AI 这是当前最前沿的第三波,即智能体AI(Agentic AI)。智能体不再只是给我们提供信息,它们可以代表我们执行任务(do actions on our behalf)。智能体能够以自主的方式执行任务,并且能够从执行中学习。
- 物理AI(展望): 智能体AI之后,未来的趋势将是物理AI,即AI走出计算机,实现物理层面的交互。
这一波技术浪潮带来了复杂的技术栈选择,如是否使用A2A、MCP、Copilot,或是选择LangChain或LangGraph等框架来构建智能体系统。
三、AI落地挑战:如同面对变幻莫测的巨浪
无论一家企业或开发者多么渴望拥抱AI,在实际落地过程中都将面临与冲浪新手相似的挑战。
1. 启动困境与技术选型
很多组织不知道从何处开始应用AI,就像冲浪者需要决定在哪里下水一样。一旦决定开始,接踵而至的是技术选型的困惑:
- 是采用LLM、聊天机器人还是其他辅助系统?
- 是选择自建解决方案(Build)还是从供应商那里采购(Buy)?
- 构建智能体系统时,应该选择何种框架?
这就像冲浪者必须决定今天使用长板还是短板,是否需要穿湿衣或防晒衣一样,不同的目标对应着不同的技术工具。
2. 数据与集成障碍
即便技术选定,下一步也可能受阻于基础设施准备不足。
- 数据就绪度: 企业的数据是否已经清洗、准备就绪,可以被AI系统使用?
- 系统集成: 引入供应商的系统和聊天机器人后,能否有效地与现有的遗留系统(legacy systems)进行集成并使其正常运作?
这类似于冲浪者检查自己的长板是否打好了正确的蜡,是否配置了合适数量和类型的鳍片。
3. 技能缺口与人才准备
采用AI需要的技能,是我们在很多讨论中都会涉及的关键问题。
- 组织是否具备开发和训练模型所需的技能?
- 例如,在构建智能体系统时,是否具备相应的Python培训技能?
这与冲浪者评估自身能否驾驭眼前的浪况相似:今天是小浪,可以轻松巡航;还是巨浪来袭,需要应对高难度动作?技能储备决定了你能否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
4. 时机掌控与组织阻力
时间因素至关重要。很多时候,组织在引入AI时会显得过于仓促。
- 外部时机: 就像冲浪需要了解潮汐、风向和浪向一样。
- 组织阻力: 由于技术浪潮来得太快,可能会出现文化上的抵触。这种阻力可能表现为要求“放慢速度”或“暂停”以彻底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这种内部的摩擦,如同进入一个排外性强、需要特殊技能才能融入的冲浪点,要求组织克服内部的“同伴冲浪者”的阻力。
四、冲浪哲学:驾驭AI巨浪的七大核心策略
既然挑战如同巨浪,那么从冲浪中汲取的经验,正是我们穿越AI海啸的宝贵指南。
1. 明确目标与预设成果
在开始之前,必须问自己:你想做什么?。
- 在商业世界中,不应该因为“AI来了”就盲目采用技术。
- 真正的起点是:你希望通过AI实现什么样的成果(outcomes)?
就像冲浪者明确自己是想追逐大浪还是只是悠闲巡航一样,清晰的目标是技术投入的基础。
2. 保持就绪:在正确的时间处于正确的位置
很多时候,人们认为错过浪潮是因为“力气不足”(缺乏资源或算力),但更关键的是时机和位置。
- 就绪不仅涉及技能和技术储备。
- 更重要的是在正确的时间,处于正确的数字化位置,了解浪头在哪里打破,何时开始你的“划水”(即何时启动项目)。
3. 展望未来:看远两步路
不要因为焦虑就急于抓住眼前的“第一道浪”,因为身后可能跟着一波更壮观、更适合你的巨浪。
- 避免盲目激进: 仓促采用一个可能在短期内错误的 AI 技术,可能会让你错过真正关键的技术(被“卷入冲击区”)。
- 战略前瞻性: 思考未来几步的发展路径,为长期的技术方向做准备。
4. 保持耐心:等待正确的时机
虽然技术浪潮来势汹汹,速度极快。但如果你已经做好了技能储备、规划了位置,那么就应该保持耐心,让浪潮向你涌来。
- 耐心不是拖延,而是在充分准备后的战略等待,等待那个与你的目标和技能最匹配的“正确的浪”。
5. 抓住机遇:果断出击,拥抱风险
一旦你准备就绪,规划清晰,并且等待了正确的时机,那么就必须果断行动,抓住机遇。
- 在冲浪中,这被称为“要么玩大点,要么回家”(Go big or go home)。
- 在商业中,这意味着要敢于承担风险,这有助于克服组织内部的抗拒心理,因为你的行动是基于充分准备的。
6. 拥抱变化与持续适应
每一道浪都是独特的。你成功驾驭一道浪后,下一道浪可能角度、破浪方式完全不同。
- AI技术也是如此:不断涌现的新技术虽然目标相似,但实现方式却可能不同。
- 成功的秘诀在于:必须持续适应和改变。
7. 从失败中学习:摔倒了就爬起来
冲浪充满了跌倒、摔倒和犯错。重要的是要从每一次失败中学习、适应、改变,然后重新站起来,继续前进。
- 技术浪潮不会停止。组织需要建立这种“抓住机会、拥抱变化、从失败中学习、然后继续”的循环机制。
最终,在这一代际性的AI浪潮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自身成功,也要为他人的成就欢呼,因为这是一个需要共同迎接的挑战和机遇。
五、深度分析与洞察:从“生成”到“自主行动”的范式转移
作为AI领域的分析师,我们必须认识到当前技术浪潮的根本性意义:我们正从以“信息生成”为核心的阶段,转向以“自主行动”为核心的阶段。
**Agentic AI(智能体)代表了AI应用能力的质变。以往的LLMs主要解决的是“认知”和“沟通”问题——它们可以自然地聊天,总结信息,或辅助代码编写。但智能体则解决了“执行”**问题。这意味着AI不再仅仅是顾问,而是可以被授权完成端到端业务流程的执行者。
1. 业务流程的重构与集成挑战
智能体的出现,使得企业必须重新审视其遗留系统集成的迫切性。一个能够自主行动的AI,需要顺畅地调用API、读写数据库、并与传统的SaaS(软件即服务)系统交互。如果数据准备不足或系统集成困难,再强大的智能体也将寸步难行。因此,数据就绪度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智能体时代的先决条件。
2. 人才与文化的前置性要求
“冲浪哲学”中的核心策略,如“看远两步”和“拥抱变化”,尤其针对企业在AI采用中的两大障碍:技能短缺和组织文化阻力。
在智能体时代,所需人才不仅需要懂得模型训练,更需要懂得如何设计和治理复杂的自主工作流(如使用LangGraph)。更深层次的挑战是文化层面的:新技术以“海啸”的速度袭来,必然引发组织对于放缓速度、谨慎行事的呼声。成功驾驭者,是那些能够在风险可控的框架下,果断抓住机遇,并利用成功的示范来打破文化阻力(“抓住机会,你已经准备好了”)的领导者。
我们可以将这一转型过程类比为:如果说生成式AI是教会我们如何制造和阅读地图,那么智能体AI就是让我们拥有了自动驾驶、自主规划路径的交通工具。要利用好这个工具,我们不仅要掌握驾驶技术,更要确保道路(遗留系统)和燃料(数据)是畅通无阻且清洁的。
六、总结与展望
我们正处于一场影响深远的、“一代人仅有一次”的AI浪潮之中。从熊彼特的六波技术浪潮视角来看,AI是继互联网之后的下一个工业驱动力。
驾驭这场数字海啸的秘诀,不在于试图抵抗浪潮,而在于学习冲浪者的高度准备、精确时机和无畏适应能力。成功的组织将是那些首先明确业务成果,然后做好数据与技能准备,并以战略性耐心等待最佳时机,最终果断出击并持续适应变化 的先行者。
未来的挑战依然艰巨,但机会无限。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从仅仅与AI“聊天”的阶段,迈向让AI真正“为你做事”的自主智能体时代?
(可选)要点摘要
- 当前定位: 我们正处于第六波技术浪潮(AI)的初期,这一波的核心在于更快地处理信息。
- 核心趋势: AI已从诞生、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进入到生成式AI与智能体(Agentic AI)的爆发期。
- 智能体定义: 智能体AI可以自主地代表我们执行任务,而不仅仅是提供信息。
- 主要障碍: AI采用面临六大挑战:选择起点、技术选型、数据就绪度、技能储备、时机控制和组织阻力。
- 冲浪智慧: 战略成功的关键在于:明确目标、看远两步、保持耐心、并持续学习与适应变化。
- 文化基石: 在这个艰巨的转型过程中,相互支持和鼓励(Cheer people on)至关重要。
原始视频:https://youtu.be/Ae0Oa1kEyBg?si=Xz4j8yWJTgacLqw9
中英文字幕:【智能体AI、技术浪潮与冲浪哲学】

